龐瑩瑩
(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江蘇省人民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29)
產后抑郁是一種育齡期婦女生產過程中的特發(fā)性精神障礙[1]。產婦尤其是初產婦而言,因分娩知識及經(jīng)驗相對缺乏,會出現(xiàn)恐懼、緊張、抑郁等負面情緒,產后睡眠質量、母乳喂養(yǎng)及產后恢復等因素影響,會加大其心理壓力,易發(fā)生產后抑郁[2]。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FCC)是一種通過傳遞健康信念,鼓勵家庭成員與醫(yī)護人員共同合作、促進患者康復的新型護理服務[3]。本研究通過對產后抑郁患者采取FCC干預,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匯報如下:
選擇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病房住院期間經(jīng)過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評價后有產后抑郁傾向的產婦94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均為初產婦;②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有精神類疾病者;③嚴重并發(fā)癥者。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47例)和對照組(47例),對照組:年齡22~36歲,平均26.73±3.34歲;孕周36~40周,平均38.72±1.16周;順產21例,剖宮產26例;觀察組:年齡22~38歲,平均:27.03±4.18歲;孕周36~40周,平均37.85±1.13周;順產20例,剖宮產27例。兩組產婦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給予FCC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2.1 FCC理念建立:將護理人員的護理理念從對患者的系統(tǒng)護理,轉向到尊重患者、家屬支持與合作、信息共享與授權的護理理念,強調護理人員、患者及家屬三者之間的共同協(xié)作。
1.2.2 FCC實施:對患者抑郁狀態(tài)進行全面評估,進行健康教育及家庭支持指導。包括:①健康教育:通過健康手冊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包括產后康復鍛煉、母乳喂養(yǎng)知識及新生兒護理等,糾正其不良認知;②康復指導:指導患者產后飲食以易消化的食物為主;產后循序漸進的進行各種康復訓練,如體操運動及盆底肌功能恢復訓練等,3個月內禁止房事;③心理疏導:充分尊重和滿足不同患者的習慣與愛好,給予其個性化心理疏導,幫助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家人主動關心患者,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并協(xié)調好朋友及工作單位及社會關系,增強其歸屬感;④定期隨訪:出院后3個月內,每月家庭訪視1次,了解其心理康復及家庭護理情況,并進行答疑。
釆用中文版CD-RISC韌性量表對患者心理韌性進行評價[4],分別從堅韌性、力量、樂觀3個維度25個條目進行評價,得分與心理韌性呈正相關。采用FACT-G中文版量表對兩組患者的生命質量進行評價[5],分別從生理狀況、社會/家庭狀況、情感狀況、功能狀況等領域進行評分,總分與患者生命質量水平呈正相關。采用我院自行設計問卷對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
使用SPSS 19.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心理韌性總評分為(78.68±3.78)顯著高于對照組(59.45±3.15),P<0.05。
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7.87%(46/47)明顯高于對照組滿意度78.72%(37/47),(P<0.05),見表3。
表2 患者對護理滿意度比較(n,%)
產后抑郁癥是分娩后1個月內產婦出現(xiàn)悲傷、憂郁及易激惹等癥狀的精神障礙,產婦,尤其是初產婦對分娩陌生,會產生各種不良情緒,導致其心理上出現(xiàn)較嚴重的應激反應,加上其產后疼痛、乳房脹痛、傷口感染及體內激素水平迅速下降等,極易發(fā)生產后抑郁,給個人身心健康和家庭和諧帶來不利影響[6]。FCC理念是最早在美國被提出,是指通過護士與患者及家屬相互協(xié)作,進行護理服務,到達治療目的的一種創(chuàng)新模式[7]。本研究結果顯示,3個月后,觀察組的心理韌性評分比對照組明顯高,護理滿意度和生活質量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這是因為通過FCC護理,家屬與護理人員一起為患者提供各種支持,包括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及經(jīng)濟支持等,通過行為、情緒反應和態(tài)度對患者產生直接性影響,從而緩解其抑郁情緒,消除其精神上的緊張與疲勞,使其抑郁的心理狀態(tài)得到緩解,從而心理韌性得以提高,提高了其自信力,并使生活質量得到有效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