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晶晶 章錦河 周珺 熊杰
[摘要]文章回顧了感知距離與旅游者目的地選擇行為的相關研究,通過多維度感知距離的辨析,進一步明晰了感知距離的定義與內涵;總結了感知距離在行為研究中作為解釋變量或被解釋變量的不同的研究視角及在各自領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對比分析了感知距離的科學測量方法及其適用性;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上,還發(fā)現(xiàn)其存在理論研究體系不夠完善,作用于行為的機制探索不夠全面,動態(tài)的、細分情境因素的探索不夠深入,對于不可視空間、大尺度空間范圍的測量技術還相對缺乏,實踐成果較少等方面的不足。針對以上不足,提出了完善研究的基本思路,包括進一步明確所研究的行為、提煉行為特征、確定研究尺度、闡明作用機制、提升與開發(fā)測量技術、積累豐富實踐成果等。基于這一完善思路,提出了進一步探析感知距離作用于旅游者目的地選擇規(guī)律的研究方向,包括:綜合考慮“時空壓縮”帶來的現(xiàn)實條件變化;從旅游行為特征出發(fā),驗證感知距離可能對旅游者行為的“吸引力”,從而進一步完善感知距離作用于旅游者目的地選擇的作用機制的探討;細分尺度與情境,引入“距離范圍”的概念,探索距離范圍的界定標準,從而把握不同距離范圍旅游者差異化的行為特征;最后,不斷優(yōu)化測量技術,進一步改善數(shù)據質量,從實踐層面不斷豐富案例地研究。
[關鍵詞]感知距離;多維度感知距離;距離的“吸引力”;距離范圍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8)07-0103-16
引言
距離是影響多種形式人類行為的重要因素,也一直是地理學研究中的核心和熱點,是研究者構建空間決策模型、探索人類行為規(guī)律的重要變量。針對旅游者目的地選擇行為開展的相關研究中,距離被認為是旅游者空間感知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認知地圖的信息來源、影響行為意向的約束性條件。
19世紀60年代開始,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傳統(tǒng)開始從強調形態(tài)轉向強調過程,學界也深入認識到,解釋人類行為的關鍵在于理解人類對周圍環(huán)境的感知,而不能僅僅傳統(tǒng)地依賴于從物理世界中提取關鍵性特征。距離與旅游者目的地選擇行為相關研究也面臨著轉型與挑戰(zhàn),簡化的距離(靜態(tài)化、數(shù)值化的空間物理距離)能夠提供有關旅游者空間行為系統(tǒng)運行的信息,但它只能從匯總的層面反映旅游者目的地選擇的空間決策結果,卻無法為旅游者為何做出特定決策提供更多解釋。因此,有學者認為相比較實際距離,感知距離能夠更好地解釋旅游者目的地選擇行為,且這一觀點已經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支持。
如果沒有考慮感知距離,那么針對旅游者目的地決策行為的分析和預測則有可能被誤導,也可能是不完整的。雖然感知距離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肯定,但其在理論層面與實踐層面的應用仍存在懸而未決的謎題。首先,由于感知距離屬于心理學、行為學、地理學等交叉學科研究領域,不同學科對其界定各有側重,因而有關感知距離的定義、內涵學界還尚未達成共識。其次,在有關感知距離作用于旅游者目的地選擇行為的內在機制上還存在理論爭議,這一機制是包含“摩擦力”“吸引力”的復雜動力系統(tǒng),而現(xiàn)有的旅游者目的地決策模型多片面地將其作為約束條件處理,無法充分揭示這一動態(tài)系統(tǒng)的內在運行規(guī)律。再者,對于感知距離作用于旅游者目的地選擇行為的應用實踐也存在困難,主要體現(xiàn)在旅游目的地市場營銷雖然一直被告誡應當重視感知距離,但是感知距離的實證研究成果仍然非常缺乏,目的地營銷機構無法確定到底如何通過營銷措施來影響或者是縮短旅游者的感知距離。
基于此,本文回顧了感知距離與旅游者目的地選擇行為的相關研究。首先,對感知距離的定義與內涵做了梳理,比較了多重維度的感知距離及其相關研究成果。其次,梳理了不同研究視角的感知距離研究內容與研究成果,并分析了其未來進一步發(fā)展的方向。再次,提出了完善感知距離對旅游者目的地選擇影響的研究思路,在總結已有成果與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細分感知距離范圍、基于感知距離拓展旅游者目的地選擇模型等具體的未來探索方向。
1感知距離的定義與內涵
1.1感知距離的定義
從宏觀層面來看,感知距離的相關研究起源于科學研究的“人本主義思潮”(即以人類的經驗、意識以及知識為出發(fā)點,強調人們對自然、對世界的感悟能力研究的哲學思潮)。對各學科而言,傳統(tǒng)意義上的距離(物理/空間/客觀)是描述人類活動的空間結構和空間聯(lián)系的基本要素,用于表述空間中對象物的相對位置。伴隨著科學研究的人本主義思潮,人們對于空間的認識從“容器”發(fā)展到“建構結果”,對空間與人類行為的認識從“填充物”發(fā)展到“建構活動”,研究的重點開始轉向對人類意識中關于空間現(xiàn)實意向的形成過程的研究。相關研究的深入開展進一步揭示了人們對于距離所描述的空間結構和空間聯(lián)系存在著差異性的認識,而這種差異性的認識能夠通過感知距離進行表述和闡釋,由此,感知距離作為更好地解釋人類空間行為的變量而逐漸受到重視。
感知距離在消費者行為學研究領域被率先提出和應用于實踐。Golledge、Sadalla、Cadwallader等學者開展了一系列有關感知距離基礎概念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行為受其行為環(huán)境(即經過個體社會和文化經驗加工后的對物理世界的心理表征)的影響,主觀距離和客觀距離確實存在著差異,并強調了深入探索感知距離研究的重要性。Cadwallader的研究還指出感知距離是行為主體認知地圖的有機組成。認知地圖從本質上而言是人們對所生活世界的認識的個人模型,幫助人們對人地關系復雜體系進行簡化和秩序化,感知距離在認知地圖中用于表述物體之間的相對空間分離,能夠比實際距離更有效地解釋人類行為。段義孚也認為人類特定行為的開展依賴于對客觀世界包含關于地方、對象物、事件在內的信息的認知表征,而感知距離是承載信息的重要載體,應當?shù)玫街匾暫蜕钊胩剿鳌?/p>
在旅游者行為研究中,感知距離被認為是個人根據記憶以及認識,所估計的從某地到另一地點的距離。還有學者認為,感知距離是一種由社會心理過程形成的情境約束,是個人對兩地間實際距離的主觀認識,其發(fā)展或變化主要依賴個人的社會、文化背景和生活經歷等。也有學者支持,感知距離是大尺度空間中人們對彼此相距直接不可見的場所間距離的信念,是經過個體社會、文化、生活經歷加工后所形成的對實際距離的心理表征。
綜上所述,對于旅游者目的地選擇行為,感知距離作為旅游者對居住地到目的地相對位置的一種心理表征,應當具有如下特點:(1)個體的;(2)主觀的;(3)對實際距離的估計;(4)受到個人的社會、文化背景和生活經歷等影響;(5)方式存在個體偏好。在感知距離內涵分析的基礎上,本研究界定的研究對象即感知距離,是指旅游者根據記憶以及認識,對個人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之間實際距離的感知。
1.2多維度的感知距離
由于感知距離能夠抽象地表述相對位置,因而許多研究對感知距離的概念進行了延伸與借鑒,用于表述諸如文化差異、社會差異、時間差異等,延伸出的感知距離的復雜維度包括文化距離、社會距離、時間距離、心理距離等。
1.2.1心理距離
在多維度的感知距離研究中,心理距離(psychological distance)指個體參照零點即此時此地自己的直接經驗,感知事件或對象何時(when)何地發(fā)生(where),發(fā)生在誰身上(who),以及是否發(fā)生(hypothetically),屬于跨領域范疇,沿不同維度向外拓展,形成通常所認為的4個維度,即時間距離、空間距離、社會距離、假設性等,在此基礎上共同構成了心理距離的基本框架。心理距離被認為是感知距離的綜合維度的共同結果。
心理距離由英國美學家Bullough首次提出,Beckerman首次將心理距離應用于社會經濟研究領域,Trope和Liberman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將心理距離引人社會心理學領域。
Trope、Liberman等學者將心理距離的基本維度劃分為時間距離(temporal distance)、空間距離(spatial distance,)、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e)、假設性(hypotheticality),這一分類方法在心理學研究領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認可。Fiedler對心理距離維度的補充,認為除以上的維度外,心理距離還應當包括信息距離(informational distance)、透視距離(perspective distance)、情緒距離(affectivedistance)、體驗距離(experimental distance)。
不同維度的心理距離被認為相互之間密切相關,作用機制相似,并且相互影響。其中,時間距離被認為是線性、一維、不可控(即只能從過去走向未來)??臻g距離被認為是三維、較為穩(wěn)定、可控(即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改變空間距離)。社會距離被認為部分可控(可以拉近或是疏遠關系,但是不能實現(xiàn)完全控制)。假設性被認為部分可控(可以提高或降低可能性,但無法保證一定發(fā)生),其他的維度尚未得到廣泛的研究論證。對于不同維度之間距離的相互作用,也存在差異性的看法,有學者認為不同維度相互通達,存在互換關系,也有學者認為不同維度之間存在不對稱關系,其中,空間距離會影響其他維度距離的判斷,空間距離和時間距離對決策的影響不一致。在旅游者行為研究領域,雖然綜合維度的心理距離研究能夠有效提升對旅游者行為的解釋力和預測力,但是由于橫跨多個學科,測量方法大多只針對特定維度的測量,且不同維度之間解釋變量之間存在交叉性等,綜合維度的心理距離測量面臨著諸多困難,但是已經有學者針對此開展了理論探索,并指出多維度心理距離測量的可次加性,即距離數(shù)量的變化或者交互作用對心理距離的影響遵循韋伯費希納定律(Weber-Fechner Law),即最先的距離對心理距離產生的影響較大,而之后增加的距離對心理距離的影響效果會呈現(xiàn)急速下降的趨勢(敏感性遞減)。
1.2.2時間距離
時間距離被認為與空間感知距離的關系最為密切,是時空地理學開展相關研究的基礎維度。時間距離是指人們以當下的時間點為基準線,對事件發(fā)生的時間與自身關系遠近的感覺與知覺,比如近期將來(一周以后)和遠期將來(一年以后),這一概念建構下,時間距離會獨立改變評價對象的建構水平,從而影響個體認知水平高低。在旅游者行為的相關研究中,時間距離對旅游者行為的研究除了上述解釋外,還存在另一種解釋,指旅游者前往旅游目的地所要花費的最短時間(成本),在這一建構下時問距離被認為是旅游者進行理性決策的成本——即時間成本。
時間距離的相關研究,伴隨解釋水平理論(construal level theory,CLT)發(fā)展而來,該理論認為解釋水平影響主體認知進而影響判斷和決策。Trope和Liberman基于時間折扣(time discounting)、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計劃謬誤(planningfallacy)的系列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決策與判斷的時間效應背后存在著一般的機制,即人們對未來的預測取決于對未來環(huán)境的心理表征,即時間距離影響人們對未來時間的解釋方式。如果是遠期事件,人們傾向于更抽象地、更多地使用反映事件內涵的一般的、核心的、去背景化特征來解釋,例如:目標/權威、一致性/高層次需求實用、功能。如果是近期事件,更具體地、更多地使用偶然的、外圍的、背景化特征來解釋,例如手段解價的力度、強度/低層次需求、短期價格。
時間距離的測量的主要途徑是心理實驗法,包括多尺度的時間設定和豐富的研究對象,一般而言,小尺度時間設定:現(xiàn)在/一周后(多用于產品研究);中等尺度時間設定:1個月內/1年后(多用于拓展型產品決策研究);大尺度時間設定:1年內/10年以后(主要用于建構水平測量)。
1.2.3文化距離
文化距離(cultural distance)主要用于跨文化比較及其相關領域,宏觀層面多指任意兩個國家在文化規(guī)范和實踐上存在差異的程度,微觀層面則主要對不同地域或不同民族的文化距離所進行的尺度上的描述。文化距離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得到關注,研究成果逐漸增多。Hofstede跨文化模型(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s theory)成為經典范式,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能夠很好地解釋跨文化群體間在文化規(guī)范和實踐中的差異。此外Schwartz模型(Schwartz values survey,SVS)、全球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 survey,WVS)文化模型也常被用于探索差異化群體間的文化信念與特征,同樣為文化距離的研究提供了可供選擇的范式。楊暢等在比較文化距離對中日旅游者選擇目的地的影響研究中,對3種模型進行了綜合應用和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三者都對文化距離有較好的解釋力,而在單一維度層面Hofstede跨文化模型的解釋力更強。3大模型的基本內容與比較優(yōu)勢如表1所示。
在旅游者行為研究中,文化距離主要用于分析和解釋不同國家或者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在出游動機、信息搜索、出游計劃、消費模式、行為意向、目的地選擇、服務質量感知等諸多方面存在的信念特征和行為差異。
1.2.4社會距離
社會距離的相關研究是進行結構分析的基礎,反映個人和一般社會關系的理解和親密的程度和等級,行動者與其他異質性群體之間關系親密或疏遠程度的心理狀態(tài)。社會距離是一個包含了多層含義的術語,包括人與人之間各方面的社會差別和相似點,以及在社會空間上的相對位置。
社會中個體需要保持相互容忍且適中的距離,Hall指出這種距離受到個體之間由于相容關系不同而產生的情感距離及不同文化差異的影響。Tarde首創(chuàng)了社會距離概念,并將其用于表征階級差異。德國社會學家Simmel首次將社會距離概念賦予了主觀性的色彩。Teague和William將社會距離的討論拓展到了個體與群體、群內與群際之間。Park和Burgess將社會距離分析應用于種族與族群關系之中。由于社會距離主要描述社會主體的相對的社會地位,在旅游者行為研究中,社會距離常常用于研究和比較旅游者、目的地居民之間個體或群體的差異。已有的研究中,有學者探索了社會距離對旅游者目的地選擇的影響,發(fā)現(xiàn)社會距離對旅游者的目的地選擇行為會產生負面影響,但可以通過對應的營銷策略影響社會距離從而促使旅游者做出對特定目的地的選擇。
社會距離的測量包括問卷法、行為實驗法、訪談法等,其中,博格達斯量表(Bogardus socialdistance scale)、反轉社會距離量表(the reversesocial distance scale)是被廣泛采用的經典量表。
1.2.5空間感知距離——復雜維度的空間基底
感知距離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復雜的維度之間密切相關,作用機制相似,相互影響。在復雜的維度中,空間位置的差異是導致其他維度距離產生的重要原因,構成了復雜維度感知距離的空間基底,簡而言之,空間距離會影響其他維度判斷。感知距離的復雜維度可以通過圖1來展現(xiàn)。
由于空間感知距離是構成復雜感知距離維度的空間基底,并且影響其他維度的判斷,因此,空間感知距離是多維感知距離研究的基礎,能夠為其他維度的感知距離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
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與研究設計,空間感知距離有時候也被視作是多維感知距離綜合作用于感知主體的結果,即個體的空間距離感知是時間、文化、社會等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這一觀點與空間基底的觀點形成對比,從而形成了空間感知距離研究的兩種不同研究視角。一種把空間感知距離視作解釋變量(空間基底),用于解釋人類行為,另一種把空間感知距離作為被解釋變量(綜合多維感知的結果),主要探索影響空間感知距離的因素及其重要程度。
由于離開慣常環(huán)境是旅游活動區(qū)別于其他類型人類活動的本質特征,因而本研究認為,首先,影響旅游者目的地選擇的感知距離是大尺度空間中,人們對彼此相距直接不可見的場所間距離的信念;其次,本研究目的重在探索感知距離影響旅游者目的地選擇的過程與機制,因此,感知距離在此宜視為經過個體社會、文化、生活經歷等綜合加工后所形成的心理表征;再次,由于空間距離是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空間認知的基礎,且常常以數(shù)值化形式作為合理的空間表達,故而感知距離應當視作旅游者個體對實際空間距離的心理表征。綜上所述,在感知距離如何影響旅游者目的地選擇的研究探索中,本研究認為感知距離應當定義為:大尺度空間中,旅游者對當下所在地與旅游目的地之間彼此相距直接不可見的場所間空間距離的信念,是經過旅游者社會、文化、生活經歷加工后所形成的對空間實際距離的心理表征。
2感知距離及其相關研究成果
感知距離在研究設計中作為解釋變量還是被解釋變量有不同的研究視角,且伴隨認知心理學、行為實驗技術的發(fā)展形成了一套科學的測量方法。
2.1作為解釋變量的感知距離及其相關研究成果
將感知距離視為解釋變量,針對旅游者行為,學界開展了有關感知距離與滿意度、目的地形象、旅游決策與空間行為等方面的相關研究。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感知距離對游客滿意度有正向的積極影響;感知距離還會對目的地旅游形象產生影響,隨著感知距離增加,目的地形象越來越好,其中,認知形象美譽度增加,情感形象美譽度增加,包含感知距離在內的地理空間認知規(guī)律能夠被運用于目的地形象設計;感知距離還會通過影響旅游者環(huán)境感知、意境地圖建構過程等方式對旅游者的目的地決策、旅游消費決策、旅游地類型和旅游地地方性認知等產生影響。
2.2作為被解釋變量的感知距離及其相關研究成果
將感知距離視為被解釋變量,學界主要開展了有關感知距離偏差、潛在旅游者距離感知特征、距離感知的普遍性標準、感知距離影響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感知距離偏差的存在得到了廣泛的證實,但偏差的方向和強度存在差異,有研究發(fā)現(xiàn)旅游者感知距離小于旅游者居住地與旅游目的地之間的實際距離,但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感知距離大于實際距離。對潛在旅游者的感知距離偏差的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對目的地有偏好的游客的感知距離更準確,對目的地有偏好的游客更容易低估實際距離,比起有偏好的旅游者,其他旅游者更容易高估實際距離;做出行動決策的旅游者,比起不行動的旅游者更容易低估實際距離。感知距離在大尺度空間內具有距離衰減特征,即感知距離隨著實際距離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逐漸下降。還有學者探索了中國人感知距離的一般標準為:直線距離≤200 km、時間距離≤4 h感知為“很近”,直線距離200-400 km、時間距離4-8 h感知為“近”,直線距離400-700 km、時間距離8-13 h感知為“遠”,直線距離700-1000 km、時間距離13-20 h感知為“很遠”,直線距離≥1000 km、時間距離≥20 h感知為“遙遠”,常住地交通便利程度、性別、學歷、年齡都在影響著人們對距離遠近的判斷。在已有的研究中,學者們發(fā)現(xiàn)感知距離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性別、年齡、受教育水平、收入、職業(yè)等);出游方式(團隊、散客、自駕、公共交通等);外部條件(交通、道路、宣傳促銷、出游時間比、目的地有無親友、花費、時間);地理空間特征(空間層級、中間型標志物、地形、旅游地屬性);社會關系(社會類屬關系、社會互動關系);文化關系(差異性、個體文化知識水平與技巧);旅游者個性特征(個性心理特征、偏好、出游目的、出游經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