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勤
好朋友K小姐來找我吐槽。她說手下招來個新人,她覺得新人好學,喜歡的東西也跟自己差不多,就經常帶著她一起吃飯、喝咖啡,像小妹妹一樣照顧著。
前不久,這位新人和團隊的另外一個同事競爭同一個外派學習的機會。K小姐權衡之下,覺得另一個同事資歷更久,學成回來也更能為團隊做貢獻;新人才工作一年,可以在公司內再鍛煉鍛煉。
宣布決定的當晚,K小姐收到了小朋友一條長長的微信,“控訴”K是多么薄情寡義:在對她人生這么重要的事情上,K竟然偏袒了另一個同事,沒有給自己支持。
K又好氣又好笑,跑來找我吐槽:“我就是公事公辦,有錯嗎?”
工作中,到底該不該有朋友呢?
我在北京遇上的第一個團隊,成員之間就如姐妹一般。公司領導也時不時喊上大家去她家吃飯。除了工作,她也會關心每個團隊成員的生活。對我們所有人來說,她一直是一個亦師亦友、如大家長一般的人。正因為團隊成員之間的情誼,我們每天朝八晚八,一周工作不止60小時,卻極少有人有怨氣。
跟著這個團隊奮斗了一年多之后,我逐漸發(fā)現自己的價值觀和公司大的愿景不匹配。我決定離職,去做自己更喜歡的事。收到辭呈的時候,領導完全無法接受,盡力挽留我。然而我執(zhí)意要走。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里,無論我怎么道歉、解釋,她完全不理不睬。
當時我也特別傷心,就利用假期一個人去了香格里拉騎行。直至我從香格里拉給她寄去了明信片,我們的關系才慢慢緩和。我特別感恩她教我的一切,包括這次離職時學到的——職場需要真誠以待,但不可用情太深。
沃頓商學院研究組織行為學的教授Nancy Rothbard在她的論文里提出:我們需要警惕工作中的友情給我們帶來的負面影響。
首先,深刻的情感連接容易導致一個人情緒化。K小姐的下屬覺得委屈,我前上司感到被背叛,其實都是因為重感情而引發(fā)的情緒。為什么我們會更傾向于對親密的人發(fā)火,也是同樣的道理。然而,情緒內耗特別影響工作效率。我們如果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管理情緒,那么實際工作的時間也就相對減少了。
第二,太好的關系容易影響決策。堅不可摧的關系,會導致爭執(zhí)不下——反正我怎么跟你吵,咱倆的關系都不會破,那就吵吧。半生不熟的關系則會導致人們不敢表達相悖的意見,害怕說出來之后會破壞彼此關系。這種影響在群體決策中最常見。
第三,太好的關系會讓圈外人有隔離感,影響組織內部的整體團結,尤其是上司和某個下屬的關系特別好的時候。
戰(zhàn)場上,稍微有那么一點非理性偏差,是會送命的。職場上,感情用事也是會影響前程的。所以,對于“戰(zhàn)友”,Rothbard教授給了五點建議:
管理好自己的“友情預期”
工作中一定會有爭論和競爭。確定是戰(zhàn)友,就需要人們彼此相信對方的意見和決策,都認為對于達成共同的大目標是最正確的。
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聯(lián)絡感情只應該是茶余飯后,占用工作時間就不好了。
管理好自己的嘴巴
請不要抱怨,也別八卦。隔墻有耳,你永遠不知道你們的對話什么時候會傳到第三個人的耳朵里。
設定清晰的界限和決策流程
上司和下屬之間或是想要創(chuàng)造和諧氛圍的初創(chuàng)公司,一定要設立清晰且公開的做事、決策流程,盡可能避免讓員工覺得“不公平”。
慎用社交媒體
你曬出去的朋友圈,就像潑出去的水。你永遠無法控制讀者是怎么看、怎么想的。所以,你需要想好自己通過社交媒體希望塑造什么形象,也要做好善后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