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濤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教學應是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課堂上的積極有效互動,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學科是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
一、課堂互動中的有效提問
教師的任務應該是充分利用“問題”這個導向來調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思維。這樣不僅能活躍教學氣氛,形成以提問為主要形式的師生交流,還能使學生學有所得。
1.角色代入式提問
一般的簡單提問不能激發(fā)起學生興趣和思維的。教師巧妙設置問題情境,使學生從歷史人物的角度思考當時的情況,這樣能使學生的興趣會更濃,思維更主動積極。
案例——在講述人教版必修一第24課《開創(chuàng)外交新局面》一節(jié)時,如果只問原因如何、過程怎樣,有何影響,學生并不會感興趣,可以設計以下提問:
“在1954年日內瓦會議上曾經(jīng)發(fā)生過“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拒絕與中國總理周恩來握手”的外交失禮事件,18年后的1972年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出訪北京,開啟中美關系“破冰之旅”。當尼克松步出專機,看見等候在舷梯旁的周恩來時,他會不會想起當年日內瓦會議上的那一幕?如果他想到,假如你是尼克松,你會有什么反應?”導入分析中美關系改善的原因。
2.高思維含量式提問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該增加思維含量,以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
案例——對第二次工業(yè)革命資本主義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的認識和理解,我設計問題如下:①后起的美國、德國為什么能后來居上?②老牌的英國、美國為什么會衰落?③這種經(jīng)濟實力對比的變化對國際關系和世界政治會產生哪些影響?對20世紀歷史發(fā)展進程又會有什么影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鍛煉了思維能力,提高了認知水平和學科素養(yǎng)。
3.價值判斷式提問
這類提問的意圖在于使學生以史料和史實為依據(jù),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多角度地對歷史現(xiàn)象、人物、事件等進行價值判斷,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分析思維的能力。
案例——在講“對西方殖民主義擴張所產生的影響”這一內容時,我設計了“對于西方殖民主義擴張的影響,你該如何評價?”這一問題。通過回答這一問題,培養(yǎng)了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全面評價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二、課堂互動中的角色模擬
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就離不開角色扮演。通過讓學生在設定的歷史情境中模擬角色,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活躍課堂氣氛和增加學習樂趣。
1.師生角色置換法
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扮演教師,變學為“教”,從“教”中學。讓學生模擬教師角色,有利于提高了學生人文科學素養(yǎng),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
2.社會調查法
為了使學生理解歷史與社會現(xiàn)實的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性,把課堂延伸到社會,可以設計讓學生模擬媒體工作者通過發(fā)掘當?shù)氐臍v史資源,了解當?shù)氐默F(xiàn)狀是如何發(fā)展演變而來的過程。
案例——在講述辛亥革命時,我設計了“辛亥革命與武漢”的活動課。讓學生去參觀、采訪武漢的辛亥革命遺跡并收集有關的資料,設計問題:“辛亥革命的遺跡對當今武漢的發(fā)展有什么影響?該如何用好“辛亥革命”這張名片來開發(fā)武漢市的旅游資源?”學生參觀、采訪和收集資料的基礎上,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思維,為武漢市旅游發(fā)展提出了許多可行性的方案。
3.扮演歷史人物
讓學生扮演教材中的歷史人物,體驗歷史情境,掌握歷史知識,有利于培養(yǎng)歷史思維和科學情懷。
案例——在講述人教版必修三第3課《宋明力學》一課的“鵝湖之會”時,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朱熹、陸九淵等歷史人物角色。
三、開展研究性學習
新課改要“使學生學會學習,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養(yǎng)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1)。研究性學習就是讓學生在掌握基本史實和技能的基礎上,以教師指導和自主探究的方式,體驗歷史認識。這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以下介紹幾種較常用的歷史研究性學習的方法:
1.排演歷史短劇
“體驗是指身體性活動與直接經(jīng)驗而產生的感情和意識”,體驗是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特征和宗旨。讓學生編排演出歷史短劇,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體驗和歷史事件的感知,而且能培養(yǎng)團隊合作精神,完善自我的人格。
案例——在講述人教版必修三第20課《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一課內容時,讓學生排演老舍的歷史劇《茶館》,通過排演該劇不僅體驗了建國后在“雙百”方針指引下文藝界取得的豐碩成果,而且《茶館》的劇情也使學生重新回顧了一次近代中國歷史。
2.開展課堂討論
古語說:“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出利害,決嫌疑?!痹谡n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圍繞學習中的相關問題開展探究式討論,可使學生對所涉及的內容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通過思維碰撞來辯明事理。
案例——在講授“對辛亥革命的評價”問題時,先以多媒體課件展示出兩則材料,即胡繩《中國共產黨70年》和江澤民在“15大”的報告對辛亥革命的評價。
然后,教師將學生分為支持材料1觀點和支持材料2觀點的兩組,先組內進行討論,然后兩組分別推選出代表,教師要求兩組代表依據(jù)史料,陳述各自的觀點及論據(jù),并對對方的觀點提出質疑和辯駁,然后教師及時加以總結。
3.撰寫歷史小論文
研究性學習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查找、收集、整理歷史資料,經(jīng)過修改、加工后撰寫歷史小論文等方式,鍛煉了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收集、整理、辨析史料的能力。
案例——把學生分成小組分別查找、收集、整理資料,要求學生撰寫一篇《“辛亥革命”與武漢歷史文創(chuàng)產業(yè)的發(fā)展》的歷史小論文,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歷史思維能力,樹立了學生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總之,根據(jù)新課改的要求,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fā)思維和興趣,培養(yǎng)其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始終是歷史實效課堂所應遵循的指導原則和理念。遵循、貫徹這一理念,課堂教學的實效和創(chuàng)新將會不斷深化下去,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將得到真正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