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大豆原產(chǎn)國,至今已有約5000年種植史。尷尬的是,我國大豆平均畝產(chǎn)卻只有120公斤,幾乎只有美國的一半。2017年,我國大豆總進口量多達9554萬噸,相當于每天26艘滿載大豆的萬噸巨輪靠岸。
李艷華,扎根黑土地幾十年的大豆育種女專家,正在努力改變這一狀況。她培育的優(yōu)質大豆系列新品種,大田種植畝產(chǎn)普遍達200公斤,甚至有農戶種出每畝240公斤高產(chǎn),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十年磨一劍”
1966年,李艷華出生在黑龍江省海倫市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家里幾代人都以種大豆為生。1990年,從東北農業(yè)大學作物學專業(yè)畢業(yè)后,李艷華回到海倫市農業(yè)局原農科所工作。不久,她就被推薦到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的海倫農業(yè)生態(tài)實驗站工作。
從到實驗站的第一天起,李艷華就確定了目標:培育適應東北高寒地區(qū)種植和加工的優(yōu)質大豆品種。
大豆育種要經(jīng)歷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失敗是“家常便飯”,成功反而難得一見。
從開始進行雜交育種,每培育一代就需要一個生長季。但培育出來的這一代是不穩(wěn)定的,還要在此基礎上繼續(xù)培育第二代、第三代……直至第六代左右,才可以進行“決選”。
育種過程,李艷華如數(shù)家珍:“決選”只是選擇優(yōu)質的品種進行一到兩年的鑒定實驗,實驗通過后才可以送到有關部門參加審定,審定時間又需要三四年左右。
因此,一個大豆品種從開始培育到最終通過審定,一般要經(jīng)歷10年到12年的時間。
從第一個品種開始培育,到有了第一個通過審定的品種,李艷華用了整整10年時間。這也就意味著,10年間,她的科研成果在某種意義上是空白的。
雜交組合是大豆育種中的基本方式,將大豆品種不同的性狀通過雜交集中到一起,稱作一次雜交組合。李艷華20多年來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最終才從中育成了10個左右的審定品種。
堅持是值得的。李艷華研發(fā)的東生系列品種,畝產(chǎn)200公斤左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國高緯度地區(qū)大豆品種較為單一的問題,為種植結構調整儲備了不少早熟高產(chǎn)品種。
睡在火車硬座下面的育種科學家
黑龍江的冬天寒冷而又漫長。由于積溫較低,作物一年一熟,培育一季大豆需要一年的時間,這給育種工作帶來很大制約。
而另一端,冬季的海南正艷陽高照?!霸蹅儩M打滿算一年只有一個生長季,人家一年兩到三個生長季?!崩钇G華說。
為了縮短育種時間,幾乎每年秋季,李艷華都會把種子帶到海南“避寒”繁殖,第二年春季再把培育的種子帶回黑龍江繼續(xù)實驗,這樣可以增加一到兩個生長季,育種時間縮短三分之一到一半。這就是北種南繁。
從最北的黑龍江省,到最南的海南省,幾乎每個種子的形成,都跨越了大約4000公里的培育路線。
2000年以前,為節(jié)省有限的科研經(jīng)費,李艷華常常坐近50個小時的火車,往返在我國版圖上最北至最南的兩地之間。
為了能多省點錢,她常常選擇硬座。李艷華還記得,累了、困了時,晚上就躺在座位下面睡覺。
育種時間緊張,她常常住在試驗田旁臨時搭建的棚子里,24小時守著自己的種苗?!耙环矫媸欠奖悴榭从N細節(jié),另一方面也是擔心種苗被損壞?!崩钇G華說。
豆農們的財神
大豆秧或種子普通人只能通過標簽查看,才知道屬于哪個品種,但李艷華一眼就能分清。
“主要是從豆粒的圓度、色澤來區(qū)分,有時也說不清楚,就是憑感覺,因為接觸太多了?!崩钇G華說。
“這是東生1號特別抗病,籽粒色澤濃黃,非常圓,做豆芽好,生出的豆芽直又長,產(chǎn)品率高,口感好,幾乎成了發(fā)豆芽專用品種;做豆腐也好,蛋白高,出豆腐,收購價高,每斤高出其他品種1毛5。這是東生7號,有非常好的加工品質,做出來的豆?jié){純正濃香,入口綿柔,永和豆?jié){很大一部分用的是東生7號……”李艷華拎起一袋袋金黃的豆種,熟悉得像自己的手指。
李艷華培育的東生系列,審定的已到10號,而還沒審定的,像東生17號、19號,已經(jīng)被農民們“搶”去廣泛種植。
李艷華所培育的東生系列大豆品種,因產(chǎn)量高、品質好,深受當?shù)剞r民歡迎。她是豆農們的“財神”。
“李老師培育的品種,產(chǎn)量比一般品種一坰(公頃)少說得高出250公斤!一般品種,結豆莢一株也就20來個,李老師的品種,多的能到30個?!薄笆弧逼陂g,顧不上休息的海倫鎮(zhèn)建城村農民趙成軍正在地頭指揮收割機割大豆。今年他種了約1000畝大豆,全部是李艷華所培育的東生系列。
“我老感激了!”談論起李艷華,向榮鄉(xiāng)向豐村農民王淑艷難掩激動之情,“我種的東生品種,每公頃能增收2000元左右?!?/p>
“在我們很多豆農心目中,她就是另一個‘袁隆平!”王淑艷說。
2017年,李艷華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關鍵技術人才”。東北地理與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提供的信息顯示,李艷華所選育的大豆新品種,推廣應用面積達5000多萬畝,累計增產(chǎn)大豆超20億斤,為農民增加效益40多億元。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