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強
摘 要:本文通過對傳統(tǒng)的鋼筋重量偏差檢測方法的弊端和不足點進行分析,通過技術改進和創(chuàng)新,使鋼筋重量偏差檢測由原來的人工加電腦的檢測方式,變?yōu)槿詣踊悄軝z測,使其檢測效率大大提高、檢測方法更科學、檢測準確度更高。
關鍵詞:3D掃描;自動檢測;改進創(chuàng)新;軟件算法;數據分析
1 引言
鋼筋重量偏差是鋼筋的重要技術指標之一,通過鋼筋重量偏差檢測,可以及時發(fā)現“瘦身鋼筋”,避免“瘦身鋼筋”使用到建設工程,確保建設工程質量和安全。
2 現有鋼筋重量偏差檢測
以熱軋帶肋鋼筋為例,目前熱軋帶肋鋼筋依據GB 1499.2—2007《鋼筋混凝土用鋼 第2部分:熱軋帶肋鋼筋》要求進行檢測。
(1)鋼筋稱重。測量鋼筋重量偏差時,試樣應從不同根鋼筋上截取,數量不少于5支,每支試樣長度不小于500mm。長度應逐支測量,應精確到1mm。測量試樣總重量時,應精確到不大于總重量的1%。(2)重量偏差計算。鋼筋實際重量與理論重量的偏差(%)按以下公式計算:
[試樣實際總重量—(試樣總長度×理論重量)試樣總長度×理論重量]×100%
(3)現有檢測流程:第1步:按規(guī)范要求,需將試樣(鋼筋)用切割機將鋼筋的兩端切平。第2步:用鋼直尺對試樣進行長度測量,精確到1mm。5支試樣分別測量并手工輸入電腦。第3步:用天平稱量5支試樣的總重量并手工輸入電腦。精確到1%。
(4)現有檢測方法的不足。①效率差:需人工用切割機將鋼筋兩端切平,每支試樣至少需切割兩次。②污染大:切割過程存在粉塵、光、噪聲等污染,特別是金屬粉塵污染,對操作人員的傷害更大。③準確度低:鋼筋切割后的端面是否平整需人工目視判定,長度測量也需人工讀取,人工操作的誤差較大。
3 鋼筋重量偏差智能檢測
3.1 鋼筋重量偏差智能檢測儀的三維掃描原理
采用三角法,攝像頭,發(fā)射器和目標物體之間的距離是已知的,各個點返回的光的時間是可測量的,并且攝像頭也知道照射的角度,所以很容易就能通過三角函數來得到攝像頭到被掃描物體之間的值。
在被掃描物體表面取一些點,計算這些點與掃描儀之間的距離,當測量的點足夠多,就能得到被掃描物體的輪廓,把這些點相鄰進行擬合,就得到三維立體的模型。
3.2 鋼筋重量偏差智能檢測儀的軟件算法
鋼筋放置于夾具上,其長度被分為夾具間固定長度L以及夾具外側的長度,如圖1所示,其中鋼筋重量由電子秤直接稱量(工裝重量去皮),定義為m(總)。
掃描得出鋼筋兩端的體積V1,V2,對應的當量長度為L1:
L1=(V1+V2)/鋼筋的公稱橫截面積
得到鋼筋的總長度L(總)=L+L1,其對應的理論總重量m(總理)由電腦自動查表和計算所得,最終,利用如下公式自動計算偏差并判定是否合格。
[ m(總)-m(總理)m(理)]
根據《鋼筋混凝土用鋼 第2部分:熱軋帶肋鋼筋》(GB 1499.2—2007)鋼筋偏差值的定義公式,即重量偏差為:
[試樣實際總重量-(試樣總長度×理論重量) 試樣總長度×理論重量]×100%
3.3 智能檢測儀工作流程
第1步:連接電源線,打開掃描設備電源。在電腦上打開鋼筋檢測軟件并運行。設備完成自檢后,設置相關參數:選擇鋼筋種類,量測標準等。第2步:將一組鋼筋試樣(5根)放置于傳送帶上。在電腦上點擊開始后,鋼筋會通過傳送帶向前傳送,傳送過程中會自動對中,然后逐根送達到指定掃描位置。第3步:一根鋼筋的兩端均被掃描完成后,推塊向下回縮,鋼筋落到傳送帶上,傳送帶轉動,已測樣品沿斜面落到回收筐中,下一根待測樣品轉到推塊上方,開始下一量測循環(huán)。第4步:所有鋼筋掃描完成后,由電腦軟件自動計算重量偏差,并且對檢測結果是否合格進行判定。相關數據和結果再顯示的同時上傳到數據庫,完成組鋼筋的檢測。
3.4 鋼筋重量偏差智能檢測儀的優(yōu)勢
(1)不需要切割處理——無污染;(2)來料即檢,大大減少測量周期——效率高。(3)掃描過程自動稱重,自動記錄數據——效率高。(4)單根或多跟同時掃描、判定——效率高。(5)測量全程無人工干預——效率高、精度高。(6)所有數據自動采集、上傳、計算——數據便于管控
4 結語
鋼筋重量偏差智能檢測儀使用后,鋼筋無需切割,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時可減少一部分環(huán)境污染和金屬粉塵對人體的傷害。鋼筋重量偏差智能檢測儀主要創(chuàng)新點在于高新技術的跨界應用,實現了傳統(tǒng)行業(yè)的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