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峰 王棟林 吳亮 馬莉娜
摘 要:在深井作業(yè)中,套管內打撈桿類落物一直是難度大、情況較復雜的工藝。隨著油井的長期開采,油井結蠟不斷趨于嚴重,蠟卡現(xiàn)象比較普遍,蠟卡后對抽油桿的活動解卡有可能發(fā)生抽油桿斷脫情況。若解卡中下部油管斷脫,傳統(tǒng)作業(yè)中起出管柱后在套管內直接打撈抽油桿的方式在深井、小井眼內存在相當?shù)碾y度。本文主要提出通過采用水泥漿管柱內固定抽油桿,打撈桿類落物的特殊方式,對今后油田井下桿類落物打撈的成功處理有所幫助。
關鍵詞:水泥漿;桿類落物;打撈
隨著青西油田油井地層壓力長期開采后逐漸下降、油氣比降低,導致機抽井生產管柱內結蠟嚴重。青西油田多采取泵掛深度2500m以下生產,深井結蠟嚴重為深井檢泵作業(yè)增加難度。具體表現(xiàn)在起出桿式泵遇蠟卡頻繁。加之青西生產桿柱結構中多存在玻璃鋼桿,承受變載荷能力較鋼桿低,在活動解時易出現(xiàn)斷脫情況。斷脫后產生的下?lián)袅σ讓е律a管柱由泵工作筒細扣處脫扣,致使管桿一并落入井底。針對此情況打撈難度較大,由于結蠟、井深、桿柱組合復雜等因素,無法實現(xiàn)管內對扣、工具打撈等措施。
若采取常規(guī)方式起出管柱后在套管內部打撈抽油桿,需要根據(jù)套管情況自制工具進行打撈,目前廣泛使用的有:三球打撈器、活頁打撈器、各類自制外鉤、帶防掉裝置的自鎖彎曲外鉤、彎油桿撈鉤、彎油桿壁鉤等各類工具。此類打撈方式存在以下缺點:①在小井眼內選擇工具范圍受限嚴重;②若存在玻璃鋼桿魚頭,容易將桿體碰碎、折斷,從而形成更復雜的多魚頭情況;③外鉤打撈對工具焊接技術要求較高,井口操作不當易折斷外鉤形成新的井下落物,加劇打撈難度;④抽油桿在套管內呈不規(guī)則彎曲狀,現(xiàn)場操作難度均較高。施工周期較長,無法在短時間內恢復油井生產。所以在出現(xiàn)此種情況時應盡量避免將抽油桿置于套管內打撈,如何進一步提升打撈效率和成功率成為目前必須進一步解決和探討的問題。
當深井內油桿斷脫、管柱脫扣落井后,因桿柱較長,總有一部分桿柱在油管內,沒有全部散落在套管中,這就給我們快速打撈抽油桿提供便捷條件。我們認為,在油管內確定抽油桿魚頭位置后,通過在管柱內灌注一定量的水泥漿,從而達到固定抽油桿的目的,接下來可以進行起油管打撈抽油桿作業(yè),撈獲可靠后直接進行套起作業(yè),從而在較短時間內高效撈出各類抽油桿。
案例:如2016年我隊上修青西某井,井深4377m,全井Φ139.70mm套管(內徑Φ118.62mm),采用Φ73mm管柱下Φ38mm桿式泵生產,泵掛2400m。上修檢泵作業(yè),起抽油桿發(fā)現(xiàn)上提遇卡,反復活動解卡,最高上提負荷至18kN,抽油桿由玻璃鋼本體斷裂,沖擊后管柱由工作筒細扣處脫扣落井,泵及桿柱一并下落。使用水泥漿固定油桿打撈過程如下:①用熱水逐步加溫反循環(huán)洗井,以確保管柱內部暢通無雜質,為下桿探魚頂做準備工作;②管柱內下抽油桿復探魚頭深度330m,正循環(huán)替前置液10m3+密度1.86g/cm3的水泥漿250L+后置液1.25m3,預留管柱內塞面400-520m,關井候凝48小時;③套起油管、桿見水泥塞,依據(jù)抽油桿實際長度推斷抽油桿接箍位置后,在接箍部位管壁打孔觀察,尋找抽油桿接箍并確定水泥凝固程度;④找到抽油桿節(jié)箍后,切割油管外壁,將抽油桿節(jié)箍與油管本體進行焊接,進一步固定抽油桿與油管,防止因水泥強度不夠造成掉鉆等事故;
⑤利用撈筒抓住切斷管柱本體,繼續(xù)上提管柱。如此反復直至起出水泥漿段管柱后,可進行正常套起作業(yè)。
這種方式,提高打撈效率,降低現(xiàn)場操作難度,在深井、淺井或水平井中都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技術優(yōu)化:利用水泥漿管柱內固桿類落物前期,在已知井下管柱結構前提下,通過指重表讀數(shù)確定井下管柱情況,盡量將水泥漿頂替至接近管柱管腳位置,但切不可頂替入油套環(huán)空內。這樣不但能減少水泥漿承受的載荷,也能夠在重載荷情況下避免切割作業(yè),保障作業(yè)安全性。
參考文獻:
[1]周宇飛.淺談油田井下管桿類落物打撈處理[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4(08).
[2]楊靜濤.油田井下打撈作業(yè)技術探討[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2(11).
作者簡介:
靳峰(1982- )男 ,漢族,甘肅玉門人,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油氣田開發(f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