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
課堂提問是教師設計一系列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并且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教育教學效果。也可以是學生之間互相提問,在合作當中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教育教學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每一位教師應該好好設計和把握。理想的課堂是充滿自由輕松的氛圍、孩子積極主動的參與,在互動中學習。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教師在提問的有效性方面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一、提問的數(shù)量
提問隨意性大,一堂課多的提幾十個問題,少的只提幾個問題,沒有針對性和推進性。
案例1:我校一次公開課上,據(jù)聽課教師統(tǒng)計,在這堂40分鐘(拖堂5分鐘)的研究課上,授課教師提了30個問題,平均每分鐘提0.6個問題,有效提問僅為40%.其中,在某個提問“高峰期”的3分鐘內(nèi),就提了6個問題,平均每分鐘2個問題;面對上述數(shù)據(jù),事后聽課者覺得難以置信。大量的提問固然參帶動好學生積極思考,但是數(shù)量過多,學生忙于應付,根本無暇思考,能有多少收獲?這種提問就是無效提問.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一是盲目追求課堂教學中提出問題的數(shù)量;二是問題設計欠合理化、科學化,提問隨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
二、提問的質(zhì)量
提問的質(zhì)量不高,單調(diào),常常出現(xiàn)“對不對,好不好”,有些問題模棱兩可,讓學生無從回答,調(diào)動不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案例2:一位老師在講“等腰三角形的性質(zhì)定理”時,老師出示題目“已知:△ABC,AB=AC,求證:∠B=∠C,”后,教師:“△ABC中,AB=AC嗎?”;學生:“是”;教師:“你怎么知道?”學生:“這是已知條件”;教師:“AB=AC,那么∠B=∠C嗎?”;學生:“相等”;教師:“要證∠B=∠C,作∠A的平分線行嗎?”;學生:“行”.作BC邊上中線行嗎?學生:“行”。由于問題的結(jié)果已明示,這樣的提問表面熱鬧,實質(zhì)流于形式,膚淺,不能啟迪學生的思維,毫無意義.其原因就是對教材和學生研究不深,使提問停留在淺層的交流上;這樣的提問對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毫無益處.可以這樣提問:我們曾經(jīng)利用折疊的方法說明這兩個底角相等。折痕將等腰三角形分成了兩個全等三角形,這啟發(fā)我們可以作一條輔助線,輔助線如何作?此時證明的依據(jù)是什么(SAS)?這條折痕還具有怎樣的性質(zhì)?這樣的提問既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使學生獲得思維能力的提升,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提問的形式
單一,一般都是老師問,學生回答,沒有給孩子留下探究的空間,沒有把課堂真正還給孩子??梢哉f,這樣的提問在活動中不能很好地發(fā)揮提問的教育價值。它不僅不能較好地完成活動目標,而且會抑制孩子的思維活動,與開發(fā)孩子的智能目標背道而馳。
案例3:一位老師在上平行四邊形性質(zhì)”時,為了解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判定的掌握情況,先后問:“什么叫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形的判定有哪幾種方法?”聽了學生流利、圓滿的回答,教師滿意地開始了新課題的學習.
事實上,學生回答的只是一些淺層次記憶性知識,并沒有表明他們是否真正理解,可以將提問改為:“如圖,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E,F(xiàn)是對角線AC上兩點,且AE=CF,則下列結(jié)論(1)BE=DF;(2)BE‖DF;(3)AB=DE;(4)四邊形EBFD為平行四邊形;(5)AF=CE.其中正確的是;__________。回答這樣的問題僅靠死記硬背顯然答不出,只有在真正掌握平行四邊形判定的基礎上才能正確回答.這樣的提問能起到反思的作用,學生的思維被激活,教學有效性明顯提高.
四、提問的問題缺少梯度
課堂提問問題的設置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易而難、由簡而繁、由淺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層層推進、步步深入。
案例4:一位老師在講“等腰三角形的性質(zhì)定理”時老師出示題目:“已知:△ABC為等腰三角形,∠A=80度,則另外兩個角的度數(shù)?生:50度??此坪唵蔚膯栴},結(jié)果學生確答錯了,教師不妨先設置一些鋪墊性的小問題,通過解決小問題為最終解決難題“鋪路搭橋”??梢赃@樣提問:(1)已知:△ABC為等腰三角形,AB=AC,∠A=80度,則另外兩個角的度數(shù)?(2)已知:△ABC為等腰三角形,∠A=80度,則另外兩個角的度數(shù)?這樣不僅可以降低學生理解知識的難度,有時甚至能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學到新知識。
總之,教師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探索與積累,盡量做到能把學生的注意力,想象,思維引入最佳狀態(tài)的有效提問,以便圓滿完成課堂教學,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新疆烏恰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