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慧慧
摘 要:本文將《苔絲》作為研究重點,對譯本內容進行了分析,針對小說風格翻譯的特點,對作品的翻譯技巧進行了完善,總結了不同翻譯主體的翻譯風格,核心目的是在譯文翻譯的同時,提高作品翻譯的價值性,滿足作品價值的傳承需求。
關鍵詞:《苔絲》 譯本分析 小說風格 翻譯研究
不同風格的翻譯人員在作品翻譯中會體現(xiàn)出不同的思想內涵,并充分體現(xiàn)出作家的習慣性特點。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由于生活環(huán)境、個性特征以及思想情感等內容的差異性分析,會形成獨特性的寫作風格?!短z》在發(fā)表之后,由于作品的個性化,得到了讀者的廣泛喜愛,是英語文學中十分偉大的作品,后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本文對《苔絲》譯本進行了綜合性的分析,并總結了譯本的翻譯風格,旨在提升文學翻譯的價值性。
一、小說《苔絲》的風格
1.象征手法 在《苔絲》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者使用了很多自然意象的創(chuàng)作方法,例如,在植物、色彩以及故事等場景描寫中,運用了象征的手法,用植物象征苔絲純潔、樸實的性格,并暗示苔絲是大地純潔的女兒。譯者在翻譯中運用這種象征性翻譯,可以提高讀者對主人公的認識。象征性翻譯技術的使用,可以提高翻譯的價值。
2.翻譯對比 在小說翻譯的過程中,根據作者創(chuàng)作的內容,通過對比手法的利用,可以充分展現(xiàn)出作品的價值。在小說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作者多次通過對比方法的運用,實現(xiàn)對人物角色的形象化表達,并在對比中實現(xiàn)人物性格的強化,使人物形象更好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揭示了小說公平、正義的主題。翻譯人員應該認識到翻譯中的對比性特點,通過這種翻譯方法的運用,提高翻譯的整體技巧,充分展現(xiàn)出作品翻譯的基本特點。
3.以得補失 在小說翻譯的過程中,翻譯人員應該將作品原著進行整體分析,以便實現(xiàn)對作品創(chuàng)作風格的合理翻譯,保證翻譯內容與原著結構的一致性。翻譯人員在翻譯中,需要將“以得補失”作為翻譯中的基本方式,也就是在原作品形式結構改變的過程中,實現(xiàn)對翻譯內容的重新整合,以保證翻譯結構的合理性,提升翻譯的價值性。同時,在翻譯中,譯者需要盡可能保持原作品的結構性特點,打破原文表層結構的約束,并通過語序的調換、詞語的柔和以及長短句的變化,進行文章內容的重新組合,達到翻譯內容的和諧性,提高作品翻譯的整體質量。
二、《苔絲》譯本的風格研究
1.譯文語言以及句式需要貼近原著 在小說翻譯的過程中,翻譯人員不僅需要正確理解小說內容,而且也應該進行正確性的表達,所以,在作品翻譯中,需要對原文內容進行系統(tǒng)性的分析,選擇合適的詞匯進行原文詞義的表達,這種表達方式相對較難。翻譯人員在小說翻譯中,一些詞語并不是難詞難句,文章可以容易地翻譯出來,但是,若翻譯出的內容無法與原文融合,會導致文章的神韻無法彰顯。筆者在翻譯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一些翻譯作者在翻譯中沒有對上下文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導致翻譯結果無法得到展現(xiàn)。但是,在《苔絲》翻譯中,作者更好地將原文作為基礎,實現(xiàn)翻譯內容的生動性展現(xiàn)。例如,《苔絲》中的“He occasionally gave smart nod,as if in confirmation of some opinion,though he was not thinking in particular”,譯者將其翻譯成“有的時候,他脆快俏利地把腦袋一點,好像對什么意見表示贊成似的,其實他腦子里并沒特意想任何事兒”。通過翻譯可以發(fā)現(xiàn),苔絲的父親作為貧苦鄉(xiāng)下小販,走路呈現(xiàn)歪歪扭扭的狀態(tài),而且由于走路不穩(wěn),腦袋總是跟著一點一點,譯者在開頭對父親走路的特點進行了描寫,在這里重現(xiàn)出諷刺性的意味,從而形成了豐富的翻譯形式?!短z》原文語言生動形象、細致入微,明顯地表達出作者的好惡褒貶之意,譯者在小說翻譯中,也充分體現(xiàn)了原文的褒貶色彩。例如,在上述句子中的“smart”,如果將其翻譯成“輕快一點”,則無法充分體現(xiàn)出父親的活潑特點,其中的諷刺意味也無法得到傳達,而翻譯人員將其翻譯成“脆快俏利”,就可以充分展現(xiàn)出苔絲父親的滑稽可笑,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
2.譯文語言應該展現(xiàn)出原作的神韻 對小說進行翻譯,最為理想的境界是實現(xiàn)譯文與原文結構的充分性表達,也就是在翻譯中實現(xiàn)“形神兼似”的翻譯結果。但是,“形神兼似”的翻譯結果是不容易做到的,譯者需要盡量保留翻譯中的語言特色,并實現(xiàn)對翻譯結果的有效保留。在小說翻譯的風格分析中,可以充分體現(xiàn)出作品創(chuàng)作的整體思路,翻譯人員需要更好地運用翻譯語言,盡量保護翻譯風格的特色,實現(xiàn)對原作品情感價值的充分表達。例如,在《苔絲》中有這樣一句:“But you'll turn back and have a quart of beer wi'me on the strength o't,Pa'son Tringham.”譯者在翻譯時,將其翻譯成:“可是,崇干牧師,既然這樣,那你回來,跟俺去喝它一夸脫啤酒,好不好?”在這里可以發(fā)現(xiàn),原著作者使用了很多威塞克斯方言,如“wi'”是“with”的意思,句子使用相對較短,而且通過一個詞語就可以簡短地表達出相關內容。一般的口語體使用,與其他的語言存在差異性,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需要注意問題中的差異性。在翻譯中,譯者用“俺”作為方言,充分展現(xiàn)出鄉(xiāng)村人說話的特點,并與作者所表述的意思達到一致。同時,在“have a quart of beer wi'me”的翻譯中,譯者將其中的內容翻譯成一個“跟”、一個“它”,充分體現(xiàn)出鄉(xiāng)土氣息,并表達出翻譯內容的價值性。因此,對于翻譯人員而言,在小說翻譯中,應該將翻譯語言特色作為重點,仔細分析原作者所表達的內容,以便展現(xiàn)出翻譯內容的形神兼似,提高翻譯作品的價值性。
3.翻譯作品須展現(xiàn)出不同的人物性格 對于譯者而言,在小說翻譯的過程中,應該對人物的語言進行個性化的分析,這種分析對人物形象的刻畫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需要確定特定的人格,以保證翻譯內容的形象化,充分表達出翻譯內容的個性特點。在《苔絲》中,生動的對話可以將人物的形象刻畫得十分生動,從而傳達出作品創(chuàng)作的風格及價值。在譯文中,譯者應該感受到原作品的形象性,并通過對形象思維的運用,實現(xiàn)對原作品的仔細分析、細致品味以及傳神達意,展現(xiàn)出原作形象的個性化、特點化,為作品價值的展現(xiàn)奠定基礎。例如,在《苔絲》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But,I didn't see her.”
“You zid somebody,I suppose.”
“I saw her son.”
譯者將其翻譯為:
“不過我沒看見他?!?/p>
“俺想,反正你總見過他家里的人吧?”
“我見他兒子來著?!?/p>
在對話翻譯中,翻譯內容的使用,可以充分展現(xiàn)出原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而且,方言的運用,可以忠實地表達出原作品的語言特色,使讀者感受到“如聞其聲”的效果。
三、結語
總而言之,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認識到小說創(chuàng)作的風格,通過對作品創(chuàng)作內容的分析,認真解讀文章詞語、語句、意境等內容,通過對作品內容的綜合性解讀,提高翻譯的整體效果,為現(xiàn)代作品的翻譯創(chuàng)作提供有效支持。同時,在作品翻譯中,翻譯人員需要在譯文句式、原作神韻以及不同人物性格的綜合性分析之下,進行翻譯工作,以保證譯文的價值性。
參考文獻:
[1] 方宇英,董巖.小說翻譯中會話含義的再現(xiàn)——《德伯家的苔絲》漢譯本實證分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1).
[2] 田綺.從詞匯角度分析小說風格翻譯——以《苔絲》三個中譯本為例[J].海外英語,2015(9).
[3] 杜素霞.試比較《苔絲》兩個中譯本譯者采用的翻譯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1).
[4] 劉娜.探析小說《苔絲》中的悲劇根源[J].青年文學家,2014(14).
[5] 王佩.探析小說《苔絲》中的悲劇根源[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