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煒中 張瑞娟 王靜 潘昱州
摘 要:作為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港臺華文小說與內地(大陸)文學是融合發(fā)展的,但更多的時候是疏離內地(大陸)文學而獨自發(fā)展。港臺華文小說既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又由于其自身自然地理、社會、歷史、經濟體制等因素的影響而在內涵和形態(tài)方面區(qū)別于內地(大陸)作家的小說,具有自己的獨特藝術風貌。
關鍵詞:20世紀 港臺小說 源流
一、引言
香港華文小說可謂流派紛呈,有關注香港本土的生活,對香港各式各樣的人物及生活進行描繪的社會寫實派小說;有強調開掘“內宇宙”,即充分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強調用“意識流”“意象”“象征”等藝術手段淋漓盡致地表現人物心理的現代派小說;有從表現這種痛苦的掙扎開始的“新移民”作家群小說;還有武俠小說、科幻小說和言情小說等通俗小說。臺灣文化小說創(chuàng)作亦成就卓越,多元化共存,出現了大批著名作家。其中,以鐘理和、林海音、鐘肇政等為代表的作家著力描寫臺灣農村濃郁的鄉(xiāng)村風情,創(chuàng)作了表現下層民眾的普通生活,反映臺灣日據后期嚴酷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祖國大陸20世紀40年代的歷史面貌等的鄉(xiāng)土小說。而以白先勇、王文興、歐陽子為代表的小說家們在現代主義的前衛(wèi)中融入較多的寫實因素,創(chuàng)作了從重在表現自我到側重反映社會,完全背離了原來的現代主義路線,而只是保留了現代主義的表現技巧的現代派小說。此外,歷史小說、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等“消費文學”在臺灣依然盛行。
二、20世紀中國香港小說的創(chuàng)作
香港文學起步較晚,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香港的文藝刊物刊登的鴛鴦蝴蝶派的小說及偵探奇情之類作品也還不是真正的新文學。大約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香港新文學開始萌芽,一些文藝刊物才開始刊登白話、半白話的小說。此時,香港小說創(chuàng)作技巧、藝術等方面還不夠成熟,但也由此進入正式的發(fā)展軌道??偟膩碚f,在20世紀特別是后半期里,香港小說創(chuàng)作可謂流派紛呈,從創(chuàng)作內容來看,大致可分為社會寫實派小說、現代派小說、通俗小說。
(一)社會寫實派小說的創(chuàng)作
香港社會寫實派主要的代表作家有侶倫、黃谷柳、舒巷城等,他們大都關注的是香港本土的生活,描繪香港各式各樣的人物等。
1.侶倫的社會寫實派小說創(chuàng)作
侶倫(1911—1988),原名李霖,筆名李林風、林下風等,當過編輯、編劇、教員,還創(chuàng)辦過通訊社,在小說、詩歌、劇本、散文等方面的創(chuàng)作都頗有建樹,其中小說創(chuàng)作成就最為突出。其代表作《窮巷》發(fā)表于1948年,講述的是香港一群不同職業(yè)、不同身份的“卑微者”在戰(zhàn)后沉重的經濟壓力下團結互助與惡勢力做抗爭的故事。對抗戰(zhàn)勝利后香港現實生活中的混亂、嚴酷和社會的不合理進行了形象的反映。小說人物從過去的夢幻狀態(tài)走向現實生活,情感描寫也不再局限于男女間的純愛,而是轉向了人與人之間的友愛,這不僅標志著作者創(chuàng)作藝術上的成熟和創(chuàng)作傾向上的變化,也標志著香港文學的成熟。
2.黃谷柳的社會寫實派小說創(chuàng)作
黃谷柳(1908—1977),原籍廣東梅縣,在《循環(huán)日報》社當校對人員時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黃谷柳最重要的小說作品是《蝦球傳》,被稱為香港社會寫實小說的奠基之作,同侶倫的《窮巷》曾被譽為香港文學早期創(chuàng)作的“雙璧”。《蝦球傳》是由《春風秋雨》《白云珠?!贰渡介L水遠》這三部內容相連貫的中篇小說組成的,講述的是流浪少年蝦球怎樣從一個江湖小混混成長為一個游擊隊隊員的故事。小說通過蝦球的轉變過程,既展現了黑暗勢力的內幕,也表現了他所走過的漫長道路,可謂是“大時代寫照”。
(二)現代派小說的創(chuàng)作
現代派小說注重的是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經常使用“心理獨白”“意識流”“時空交錯”“意象”“象征”等藝術手段表現人物各種各樣的心理,如性心理、變態(tài)心理、變態(tài)性心理等。香港的現代派小說作家以劉以鬯、西西等為代表。他們的共同點是大都學貫中西,受西方現代派文學影響頗深,由此也為香港的小說創(chuàng)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1.劉以鬯的現代派小說創(chuàng)作
劉以鬯(1918— ),原名劉同繹。他借鑒現代派的新技巧手法,探求內在真實,熱衷于撰寫“實驗小說”。他的“實驗小說”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運用新技巧、新手法創(chuàng)作的,有別于傳統(tǒng)的“性格”小說,如居港初期的名篇《天堂與地獄》。該小說將寓言與現實相結合,以蒼蠅為視角,有力地諷刺了當時社會赤裸裸的金錢關系。第二類雖也運用新技巧、新手法,但主要側重于探求人物的“內心真實”。這類小說的代表作為《酒徒》。這是劉以鬯的第一部代表性實驗小說,也是目前公認的中國第一部意識流長篇小說。小說沒有故事情節(jié),只寫“我”在外界壓力下,心智失衡,只能借酒解愁。小說中哲理性的議論,散文化的抒情,排比句的運用,沒有標點符號的長句等,都與酒徒形象和小說的內涵和諧地融合在一起,使小說充滿藝術張力。
2.西西的現代派小說創(chuàng)作
西西(1938— ),本名張彥。西西的詩歌創(chuàng)作影響很大,但主要文學成就體現在小說方面。西西的小說創(chuàng)作受西方存在主義的影響,其創(chuàng)作觀念性濃郁,作品色調灰暗。其代表作《像我這樣一個女子》描寫了殯儀館女化妝師“我”的內心困惑和憂愁。小說的主線是“我”和夏之間的感情及其引發(fā)的“我”的思想意識的流動。實際上還有一條輔線,即怡芬姑母的感情經歷和性格變化。小說中多次出現了類似于“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其實是不適宜和任何人戀愛的”的敘述,“其實”一詞顯示了主人公對現實的無奈和對命運的無能為力,還有一點自責和懊悔?!拔摇笨释麗矍?,但因職業(yè)的原因又害怕愛情,所以當夏出現以后,“我”就一直處于擔憂的狀態(tài)中。
(三)通俗小說的創(chuàng)作
20世紀特別是20世紀中后期,香港經濟發(fā)展迅速,報刊業(yè)興盛,市民階層逐漸龐大,對通俗小說的需求也隨之增大。這個時期,香港通俗小說中影響較大的有武俠小說和科幻小說。
金庸(1925— ),本名查良鏞。金庸武俠小說成功的關鍵在于塑造了眾多性格各異且鮮活的人物形象,如郭靖、黃蓉(《射雕英雄傳》)、喬峰(《天龍八部》)、令狐沖(《笑傲江湖》)、韋小寶(《鹿鼎記》)等。金庸筆下的人物已突破了舊武俠小說人物性格單一呆板的模式。這些人物不再是神秘莫測的英雄豪俠,而是有七情六欲的凡人。金庸注意寫人的復雜性格,正邪混雜,智愚合一,還展現了人物性格漸次發(fā)展的成熟過程,由此增強了人物的真實性和立體感。
三、20世紀中國臺灣小說的創(chuàng)作
20世紀的臺灣小說受各種文學思潮的影響,創(chuàng)作實績突出,涌現出一大批著名作家和作品。這里主要分析的是鄉(xiāng)土小說、現代派小說、通俗小說中的突出代表作家及作品。
(一)鄉(xiāng)土小說的創(chuàng)作
臺灣鄉(xiāng)土小說是臺灣鄉(xiāng)土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的代表作家有鐘理和、林海音、鐘肇政、黃春明等。
1.鐘理和的鄉(xiāng)土小說創(chuàng)作
鐘理和(1915—1960),原名里禾,筆名江流。鐘理和是臺灣現當代鄉(xiāng)土文學的奠基人之一,被稱為“臺灣鄉(xiāng)土文學之父”,在臺灣鄉(xiāng)土文學史上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其小說中還描繪了臺南農村濃郁的鄉(xiāng)村風情,表現了下層民眾的普通生活。他的作品主要特點是結構嚴謹,脈絡清楚,寫景抒情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鄉(xiāng)土氣息。
2.鐘肇政的鄉(xiāng)土小說創(chuàng)作
鐘肇政(1925— ),筆名九龍、鐘正、洛家、洛加等。鐘肇政的鄉(xiāng)土小說創(chuàng)作跨越臺灣鄉(xiāng)土文學兩個發(fā)展階段,被譽為臺灣鄉(xiāng)土文學“承前啟后”的小說大家。鐘肇政的小說創(chuàng)作十分豐富,其代表作《臺灣人三部曲》由《沉淪》《滄溟行》和《插天山之歌》組成,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民族史詩型小說。作品以臺灣開始淪陷至光復的五十年為歷史背景,通過臺灣北部的山寨——九座寮莊陸家世代的抗日斗爭,展現了臺灣人民半個世紀不屈不撓、前仆后繼的反抗殖民統(tǒng)治的奮斗生活。這三部曲互相連貫,又可以相對獨立,連串起來便構成一部形象的臺灣近現代史。其結構嚴謹,人物眾多,場景豐富,氣魄雄偉。
(二)現代派小說的創(chuàng)作
在現代派小說創(chuàng)作中,重要作家有白先勇、王文興、歐陽子、聶華苓、於梨華、李昂、施叔青等。
1.白先勇的現代派小說創(chuàng)作
白先勇(1937— ),白崇禧之子。白先勇的小說作品多為短篇,主要作品是其三部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紐約客》《臺北人》。其作品受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影響較重,主要回憶少年生活,有濃重的個人色彩和主觀幻想成分,大多表現了作者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以及諸多矛盾沖突、價值觀進行嚴肅而認真的思考。
2.王文興的現代派小說創(chuàng)作
王文興(1939— )。王文興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龍?zhí)鞓恰贰锻婢呤謽尅?,長篇小說《家變》《背海的人》。在臺灣現代派作家中,王文興是一個始終如一,一直堅持現代派文學主張,而且付諸創(chuàng)作實踐的人。他的現代派小說創(chuàng)作有著獨特的敘事視角,主要以兒童為視角,借兒童的天真無邪的心理情緒和眼光去審視社會現實。
(三)通俗小說的創(chuàng)作
20世紀50年代后,通俗文學在臺灣表現得非常活躍,亦被稱為“消費文學”。其重要的代表作家名聲赫赫,家喻戶曉,如古龍、瓊瑤。
1.古龍的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
古龍(1937—1985),原名熊耀華。古龍一生創(chuàng)作、發(fā)表了八十多部優(yōu)秀的武俠小說,直到1979年才進入衰退階段。在中國當代武俠小說史上,古龍與金庸并列為兩座高峰。古龍是新派武俠小說的代表人物,其主要代表作有《蒼穹神劍》《孤星傳》《楚留香》《絕代雙驕》《陸小鳳》《多情劍客無情劍》《武林外史》《七種武器》等。古龍的小說最大的特點就是創(chuàng)造性地將戲劇、推理、詩歌等元素帶入傳統(tǒng)武俠,又將自己獨特的人生哲學融入其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古龍式武俠小說風格。古龍成功地運用了寫景、寫情、寫心態(tài)的新派寫法,又兼顧中國傳統(tǒng)小說環(huán)環(huán)相扣、撲朔迷離的情節(jié)安排;有實寫,有虛寫;有重筆描摹,有輕筆帶過;有警句格言,有精彩對話;有對內心世界的挖掘,有對氛圍的巧妙渲染;有張有弛,有情有味;有峰回路轉,有絕處逢生;有悲涼也有幽默;有扣人心弦也有馳騁想象;層出不窮而敘而不亂,懸念迭起而合乎情理;感人肺腑而催人淚下,欲罷不能而回味無窮。
2.瓊瑤的言情小說創(chuàng)作
瓊瑤(1938— ),原名陳,筆名心如、鳳凰等。1963年,瓊瑤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窗外》脫稿,發(fā)表后一舉成名。至今,瓊瑤已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六十多部,代表作有《幸運草》《煙雨》《幾度夕陽紅》《彩云飛》《心有千千結》《彩霞滿天》等。這些小說大都已經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在瓊瑤的大多作品中,人物不必為衣食所憂,一心一意地糾葛于情感之中。詩情畫意、意境優(yōu)美是瓊瑤小說的一大特點。大量詩詞歌賦的運用讓原本通俗的言情小說擁有了超凡脫俗的飄逸氣質。雖然瓊瑤筆下的女性形象大多有個性且有獨立意識,但她的一些男女性別觀念仍然比較傳統(tǒng)。
瓊瑤的小說符合每個人內心深處最樸素、最原始的渴望,雖然故事有明顯的程式化傾向,只能夠“一次性捧讀”,但精神內核卻能令每一部作品都達到讓讀者同喜同悲的效果。
四、結語
綜上,港臺華文小說和內地(大陸)文學的關系很特殊。首先,港臺華文小說并不能簡單地視為內地(大陸)文學的延伸和擴展。其次,由于港臺和內地(大陸)的意識形態(tài)不同,社會發(fā)展狀況不同,兩者呈現出了顯著的差異。近年來,隨著內地(大陸)經濟文化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加速融合,港臺文化小說與內地(大陸)文學和的面貌已日益趨同,但仍獨具其韻味,值得學界進一步深入探究。
參考文獻:
[1] 范伯群,湯哲聲,孔慶東.20世紀中國通俗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黃書泉.重構百年經典——20世紀中國長篇小說闡釋[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
[3]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4] 張炯.新中國文學五十年[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5] 曹惠民.臺港澳文學教程[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0.
[6] 王劍叢.香港文學史[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
[7] 路卓寧.20世紀臺灣文學史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8]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M].香港友聯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
[9] 陶德宗.百年中華文學中的臺港文學[M].成都:巴蜀書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