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雨薇
從我的閩侯老家,到福州市區(qū)這不變的40多公里路,由奶奶到爸爸再到我,三代人見證著交通出行的巨大變化。
在奶奶那個年代,要想從老家到福州,奶奶需要在凌晨4時起床,在黑暗中,借著手電光走3公里到小碼頭坐烏篷船。船行大約20分鐘后到達另一個碼頭,之后再等1個小時,才能坐上開往福州臺江碼頭的水泥船,等到達臺江碼頭時,往往已經(jīng)上午10點多鐘了。之后奶奶再步行到市區(qū)辦事。一趟下來,回到家時,已過半夜0點了。
到爸爸那個年代,有了班車,爸爸可以在9點鐘乘坐當(dāng)天唯一一班車去福州市區(qū)。雖然由于山路狹小陡峭,車輛性能有限,爸爸要在車上顛簸2個多小時才能到達,但是和奶奶比,已是莫大的進步了。
接著就到了我這一代,家家戶戶都有私家車,去福州還不到1個小時。就算是從媽媽的閩南老家到福州,駕車也不過2個多小時。爸爸常打趣道,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帶來的交通變化,爸爸和媽媽也許永遠待在各自老家,談不上相遇,也就沒有我啦!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惫糯娙藫]灑豪邁氣魄的美好愿景,已成現(xiàn)實,我不由心生感慨:滄海桑田需幾時?改革開放40年!
本文將于2018年9月25日20:30在福州人民廣播電臺FM90.1左海之聲播出,并特邀專家點評。同時,可常年上喜馬拉雅網(wǎng)搜《曉月作文屋》在線或下載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