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源權
暑假,爸爸媽媽帶我到嘉蔭恐龍地質(zhì)公園參觀游覽,它坐落在祖國東北方美麗的黑龍江畔,地處小興安嶺,與鄰國俄羅斯隔江相望。
在那里隨處都可見到恐龍的雕塑和圖案,大街上、公園里、商場內(nèi)、酒店中都有它們的身影。這次游玩,我了解了很多關于恐龍的知識,讓我最難忘的是在恐龍館里見到的母子鴨嘴龍骨架化石。這兩副一大一小化石是一同出土的,它們整個的身軀在白堊紀的地層中保存得很完整,小恐龍正在媽媽的懷抱下嬉戲,大恐龍用它龐大的身軀保護著孩子,讓它無憂無慮的玩耍,即使那時他們的生存環(huán)境遭受了滅頂之災,仍能感受得到媽媽拼死護著孩子的一幕,印證了上千萬年的母子親情。
鴨嘴龍是恐龍家族中的晚輩,生活在白堊紀晚期,是一類以植物為食的素食恐龍。它們那兩條巨大的后腿與長長的尾巴構成一個類似于三腳架的裝置,足以支撐其笨重的軀體。它們前肢短小,自由地懸在身體上部,可以用來抓取樹上的枝葉。它那高昂的頭上長著一張扁平的鴨子似的嘴,嘴里長著數(shù)百顆小牙齒。這些牙齒呈棱柱形,牙根細長,一層層地鑲嵌排列著。這樣,當上層牙齒磨蝕殆盡,下層的牙齒就長上來補充。因此,鴨嘴龍就有了能夠自我修復和更新“零件”的用于研磨粗纖維性食物的高效器官,這也許正是它們適應于白堊紀晚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原因,因為白堊紀晚期,地球上柔軟的蕨類植物已經(jīng)衰落,而多粗纖維的、較硬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已經(jīng)開始成了地球植被中的優(yōu)勢類群。
鴨嘴龍的家族觀念很強,成年恐龍會很好地保護它們的巢穴,并給幼龍喂食,直到它們長到能夠自己出去覓食為止。所以鴨嘴龍又有“慈母龍”的美稱。這類恐龍的體長差距也很大,最小的三米多,最長的可達十六米左右。鴨嘴龍一般生活在肥沃的低洼地帶,那里有大量多汁的灌木和水草可供采食。由此斷定,嘉蔭的龍骨山、烏拉嘎等地,在6500萬年前曾是一個大湖的邊緣,那時候的這些恐龍主要活動在岸邊,由于沒有利爪、尖刺和巨大的牙齒,溫順善良的鴨嘴類恐龍在受到肉食龍攻擊時,便躲入深水中避難。滄海桑田,想一想,我現(xiàn)在所處的地方當時正是一口湖泊,而我正在湖中與小恐龍歡快的嬉戲玩耍呢!
世間沒有什么可以替代母愛的,這份穿越時空的母子親情,它跨越了上千萬年,來到了我們身邊,讓我深深感嘆!我要學會感恩親情,好好愛我的媽媽!
(指導教師:王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