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均松
故事要從1957年8月說起:我從廣州市第一師范學校畢業(yè),被分配到南區(qū)(今海珠區(qū))紡織職校任教師。1958年“火線入黨”,從此改變了我的人生。1959年2月,我被調到團市委《廣州青年報》,負責攝影、插圖、排版、校對以至大樣送審工作,每天從早忙到深夜??上б蚣垙埲狈Γ?月底???。7月1日,我被調到廣州市青年文化宮,是年22歲,從此,我與青少年宮結下了不解之緣。
青宮地處繁華的永漢路(現北京路),占地5630平方米,有一座影劇場、溜冰場、乒乓球室、露天舞池及象棋亭,還有一座兩層紅磚樓(孫中山先生曾在此視事)作圖書閱覽室。1958年,利用永漢路拆建的材料,建了一座三層的青年獻禮館,作展覽之用。1959年舉辦“向秀麗先進事跡展覽”,1960年舉辦“廣州市青年生產者先進事跡展覽”,1963年舉辦“向雷鋒同志學習展覽”等,影響都很大。我的工作,除了搞展覽之外,平時主要是電影廣告、櫥窗宣傳、節(jié)日布置以及青年業(yè)余歌舞團、話劇團的舞美制作,還要負責組織一個青年業(yè)余美術組。美術組每周日活動一次,聘請廣州美院師生(劉盛夫、周樹橋等)來輔導,學員中涌現一批日后知名的畫家,如陳樹彬(方唐)、林宏基、關則駒等。1966年“文革”爆發(fā),一切業(yè)務停止,青宮成了紅衛(wèi)兵接待站。
1976年2月,青宮又回歸團市委領導,調我和馮秀同志回青宮主持工作。當時的團市委書記劉道崇找我談話,動員我回青宮。處于百廢待興的青宮終于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迎來了“第二個春天”。
1984年5月,我被團中央授予“全國優(yōu)秀青少年工作者稱號”。1986年,廣州市青年文化宮被團中央、文化部等評為“全國先進青少年宮”。
1987年8月,時任團市委書記朱小丹、副書記易佐永分別找我談話,因市少宮主任馬玉蘭同志要退休,要我去少宮任主任。我說舍不得青宮,而且愛人在少宮,同單位不方便,但我服從組織決定。朱小丹說,有你第二句話就行了,明天就去少宮報到。于是,我離開了先后奮斗了25年的青宮,調到市少宮又干了10年,直至1997年10月退休。
廣州青宮、少宮同屬團市委領導。不同的是,青宮是自收自支、少宮是全額預算;青宮以文為主,少宮以教為主,同樣是以培養(yǎng)青少年健康成長為目的的活動陣地。我與少宮也很有緣分,我是1967年結婚的,愛人胡春艷是少宮職工,我是少宮的“女婿”,現又“入贅”少宮了。
我在少宮的10年,是改革開放時期第二個“十年”。這10年,改革開放的步子邁得更大。各類培訓活動是少宮的重點,我曾作為團長,帶領少年合唱團、藝術團訪問演出過日本、加拿大、以及回歸前的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qū),都獲得成功,被當地報刊譽為“友誼的使者”“文化的使者”“和平的使者”。
回憶往事,還歷歷在目。我工作40年,其中有35年是在團市委屬下的青少宮工作。為什么能干這么長久?一是出于對青少年宮事業(yè)的熱愛,我從心底里喜歡青少年各種活動,感到年輕有活力,這是一項永葆青春的事業(yè);二是服從組織分配,黨叫干啥就干啥,從來沒有想過“跳槽”;三是干什么就學什么,在實踐中學習和提高自己。這是我的三點人生體會。
如今,我退休20年了,也享受了改革開放的紅利20年。我衷心祝愿新時代青少年宮事業(yè),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更加蒸蒸日上,不斷展現新氣象、新作為。祝愿新時代青少年宮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