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梆梆……捏面人!”童年時,大街小巷總會聽到這樣的吆喝聲。孩子們拉著大人涌出家門,興高采烈地挑選著自己心儀的面塑,再與小伙伴們一起玩耍,安靜的街道因此變得熱鬧無比。
江蘇常州的金壇面塑在清代就已開始流行。它以糯米面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制作工具,以捏、搓、揉、掀等手法塑型,以刀針切、刻、劃、點等細工塑造成各種活靈活現(xiàn)的造型,是廣受百姓歡迎的玩具和觀賞物。
潘俊芳,作為常州市金壇區(qū)儒林鎮(zhèn)五葉村潘家面塑的第五代傳人,自幼酷愛面塑藝術。在她的工作臺上,擺放著神態(tài)迥異的八仙過海,情意纏綿的牛郎織女,騰云駕霧的孫悟空,憨態(tài)可掬的豬八戒……款款都讓人望之心動。
面塑在金壇算不上高雅藝術,許多民間匠人都會做,大家把面塑叫作捏泥人、捏面人。一個小小的面塑,5分鐘捏成,5元錢成交,廣受小朋友歡迎。
潘俊芳的父親是小學老師,業(yè)余時間給人家做堆花團子。堆花團子是最基礎的面塑,當?shù)厝思以旌梅孔雍?,在上梁、封頂?shù)牧曀字?,少不了它的身影。潘俊芳從小就對堆花團子特別感興趣,做起活兒來不覺得有多辛苦?!拔矣浀?,有時候在人家家里做到半夜。做完后,一個人騎著自行車回家,一點都不害怕?!比缃裨賮碓u價各自的手藝,她說:“父親做得比較粗,而我比較細致,喜歡做得精致一點、雅一點……”
后來,潘俊芳的兒子出生了。有很長一段時間,潘俊芳每天出門前,都要捏七八個不同樣式的面塑留給小家伙玩。孩子也很配合,睡覺醒來不哭不鬧,對著一堆面塑可以玩上大半天。潘俊芳做面塑的熱情越來越高漲了。
幾年前,潘俊芳在網上搜索一些面塑大師的作品,大連人劉吉成的《十二金釵》讓她眼前一亮。溫和細膩的色彩,流暢優(yōu)雅的線條,豐滿有致的造型……她看著那些照片呆住了!“原來面塑還可以樣玩!”她立馬聯(lián)系上劉吉成,從他那里買回來一些代表作,自己細細琢磨起來。
用了兩年多的時間,潘俊芳逐漸掌握了點門道。“琢磨的工夫挺累人的,想想都要哭。”她說。最困難的就是面塑人物的頸部處理,作品完工后不出一個月,頸部就會突然斷裂。捏一個如此,再捏一個還是如此,她苦惱、迷茫,手上卻沒有停止探索和嘗試。這個問題,她反復試驗了一年多,最終攻克了難關。
在海量互聯(lián)網知識的滋養(yǎng)與大膽嘗試、細心琢磨下,潘俊芳的面塑技藝飛速提升。她做一尊面塑的時間,卻越來越長了。
祖?zhèn)髅嫠芗妓嚨墓ぞ咧挥幸桓L針,不宜刻畫造型的細節(jié)。潘俊芳研制出了幾件專用工具,滿足了人物機體造型的需求,使人物更加傳神和生動。
為減少面塑作品容易出現(xiàn)的霉變和干裂現(xiàn)象,潘俊芳對配料進行改進,發(fā)明了專用的玻璃罩密封,成為不少金壇人饋贈禮品時的首選。
在題材選擇上,潘俊芳一方面廣泛汲取傳統(tǒng)素材,如《紅樓夢》《天仙配》《白蛇傳》等,作品生動演繹著民間故事,還原了濃郁的江南民間生活;另一方面,她大膽從生活中汲取最新鮮的素材,《福星高照》《踏雪尋梅》《十二生肖》《世博海寶》,她一直在嘗試。
潘俊芳的作品古韻風情與現(xiàn)代潮流兼?zhèn)洌扔泄诺渖裨?、傳統(tǒng)戲劇人物,也有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和卡通人物。相對于北方面塑的古樸、粗狂、豪放,潘俊芳的風格特點格外凸顯——細致、精巧、豐富、千姿百態(tài)。
2010年6月,以潘俊芳為代表人物的金壇面塑被確定為常州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7月,潘俊芳參加第七屆中國(長春)民間藝術博覽會,系列作品獲得銅獎;第二年10月,潘俊芳的系列作品在常州運河5號對外展出,為中國大運河常州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同年11月,潘俊芳參加第三屆東方工藝美術之都民間藝術作品展,系列作品《金陵十二釵》獲得銀獎……隨著越來越多的獎項收入囊中,全國各地的面塑愛好者通過各種渠道聯(lián)系上了她。如今,她僅微信、QQ群就有五六個,里面全是面塑粉絲。因為她對這項古老技藝的執(zhí)著,常州金壇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
如今,潘俊芳在金壇的水北中學、洮西中學各上了半學期的面塑課,還經常受邀到橫林實驗小學等學校上體驗課,受到孩子們的熱烈歡迎。色彩各異的面團在孩子們的手中捏、搓、揉、掀后,再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最后披上發(fā)飾和衣裳,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站在了眼前。這樣的教學體驗課一經宣傳,便好評如潮。
日前,陸續(xù)有浙江、廣東的中小學邀請潘俊芳去講學、授藝,希望她能呆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還有人邀請她去國外發(fā)展,她都一一婉拒了。因為她的技藝源于金壇,她的根就在金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