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亮
你需要有獨處的空間和時間,這是保持幸福感的重要前提。
最近和幾個女友聚在一起聊天,席間幾乎都是吐槽和抱怨。
甲說,自從有了孩子后,簡直成了老公奴、家庭奴、孩兒奴。每天圍著家務(wù)忙得團團轉(zhuǎn),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她有時會懷疑:“我是誰?我在哪兒?怎么好像把自我弄丟了?”焦頭爛額的忙碌,讓她脾氣日漸暴躁,一言不合便和老公大吵一架。
乙也吐槽說,自從結(jié)婚后,自己的人際圈子越來越窄。以前單身時,隨時呼朋引伴,閨蜜三五成群外出玩耍?,F(xiàn)在好了,結(jié)婚后,下班第一時間往家趕。閨蜜偶爾約她下午茶,她都抽不開身。失約的次數(shù)多了,曾經(jīng)的好友也一個個變得生疏了。有時四顧茫然,覺得雖然有了家庭,但沒有朋友也好孤單。
這樣的感覺,你是不是也有過?
許多心理學(xué)家把家庭、職場稱為每個人的第一空間和第二空間。家庭屬于你和親人的空間,而職場是你和同事的公共空間。每個人僅僅擁有這兩個空間是不夠的,還應(yīng)該擁有第三空間—完全屬于自己的、可以整理心靈的空間。那可能是你曾經(jīng)數(shù)次去徜徉的一條小河邊,可能是你喜歡靜坐的某個街邊咖啡館,可能是你單身時的獨居小屋。
總之,它是屬于你的私密空間,你一個人可以在那兒靜靜地整理心靈和情緒,可以自我探索、自我療愈、自我休整,是可以與日常的繁忙與喧囂拉開一定距離、讓你自我審視的地方。
電影《欲望都市》中,專欄作家凱瑞和大先生結(jié)婚了。同居很久后,她突然覺得焦躁、不安。有一天,她給大先生留言說:“最近這一周我不回來了,我想回到我的單身公寓?!比缓?,她穿著高跟鞋,沿著熟悉的樓梯,回到自己的單身公寓。推開門的那一刻,她看著那個熟悉的小房間里的一切,百感交集—那是她可以放肆熬夜、可以裸睡、可以吃零食、可以恢復(fù)少女情懷的地方。在那里,她需要另一種休整—一種與自己對話的休整。想要幸福,有這樣一個第三空間至關(guān)重要。
婚姻有時確實讓人失去部分自我—這是和諧婚姻的必要條件。因為放棄部分自我,才能包容對方,讓婚姻更和諧。但放棄自我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讓女人產(chǎn)生一種失去自我的焦慮。在婚姻中,那個真實的我去哪里了?難道我只存在于為家庭和親人奉獻的過程中?
這樣的焦慮和恐慌,當(dāng)然是獲得幸福感的阻礙。你可能會埋怨、會情緒化、會負能量爆棚。當(dāng)這些負能量影響到婚姻和親子關(guān)系時,丈夫和孩子也不明白—那個曾經(jīng)快樂的妻子、慈愛的媽媽哪里去了?
他們不知道,你其實只是需要一個空間、一個機會找回自我。
有本書叫作《長達八周半的旅行》。一個女人在婚姻中失去自我后,選擇了一個長達8周半的旅行,獨自上路。她在旅行中與自己對話,在旅行的第三空間里找到了自己。
所以,女人可以偶爾給自己放一些婚姻的假期。在這個假期里,不是和先生孩子出去玩兒,而是和閨蜜或者獨自外出放松。或者,僅僅給自己一個重新恢復(fù)單身的周末時光也好。找個周末,讓先生帶孩子,和閨蜜們一起去咖啡館小聚、去酒吧狂歡。
作家梁曉聲在一次訪談中,被問到是否在計劃一場長長的旅行以及會否帶上太太時,他說:“不,我鼓勵我的太太獨自旅行。”
這就是他的智慧之處—他明白自己的妻子僅有家庭和工作是不夠的,她需要第三空間來找回日漸在忙碌中陷落的自己。如果她找不回自己,會惶惶然,會變得越來越不幸福。
一旦女人偶爾出逃,在第三空間里得到短暫休整、完成了與自己的對話后,就會變得元氣滿滿。再回來時,一定光彩照人、充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