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晨 ,曾 勃,蘆建北,李帥勇,王全勇(.北京帕克國際工程咨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000;.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qū)工程建設辦公室, 北京 07)
目前,工程項目監(jiān)理工作仍然采用原始的紙質資料收集等比較落后的手段。隨著互聯網的應用、大數據分析和云計算的興起,只有采用信息化的方法,才能保證監(jiān)理工作的完全依法、依規(guī)的進行。一方面通過信息化的管理,云存儲保證了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檔案資料不會丟失,查找方便快捷,監(jiān)理工程師可從中獲得寶貴的監(jiān)理經驗,有利于不斷提高建設工程監(jiān)理工作水平;另一方面紙質資料不能為工程建設過程中 BIM 的應用及大數據分析提供數據支持。因此,在工程管理信息化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工程資料電子化,勢在必行。
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國家重大戰(zhàn)略,是京津冀協同發(fā)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建設必須落實“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要求。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qū)工程建設辦公室(以下簡稱“工程建設辦”)于2016 年牽頭成立了“BIM+智慧建造”課題組,在行政辦公區(qū)開展基于 BIM 應用的智慧建造研究。工程資料協同管理是建筑業(yè)從傳統管理方式向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轉型的基礎性工作之一,是智慧建造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研究在此背景下立項,旨在將信息化方法滲入到工程項目管理的整個過程中,提高管理效率。平臺以工程項目為基本管理單元,以工程建設、施工、監(jiān)理單位的工程資料管理數據為基礎,為各參建方依法履責提供數據支持,為工程項目指揮部及政府監(jiān)管部門的監(jiān)管提供數據支撐和服務。
平臺的建設,不僅僅是軟件系統的研發(fā)與部署搭建,更重要的是根據實際的項目組織結構、管理流程和管理方式,對系統進行相應的合理的配置,使得系統平臺在項目實施的整個過程中,能夠符合實際的組織結構要求,符合標準規(guī)范要求的管理流程,符合現場的實際管理方式。項目組織結構如圖1 所示。
圖1 組織結構圖
工程建設辦作為行政辦公區(qū)建設的牽頭單位,需要同時對多個項目實施嚴格的管控。每個項目的施工、監(jiān)理和設計單位都不同,因此在整個工程管理過程中,如何使用統一的工程管理規(guī)范及時準確地進行資料填報,如何在多個參建方之間及時有效地協同工作,如何授權共享并快速查詢資料,如何進行安全、質量的風險預警等方面是平臺需要解決的最大難題。
平臺的設計理念就是依托國家規(guī)范,以工程資料為核心,敦促各參建方依法履責;在線和智能填報資料,各方實時共享資料,智能穿透查詢資料,智能風險預警;管理體現在工程資料形成的過程中,在管理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合法合規(guī)的工程電子資料。
系統采用 B/S 架構,在線進行工程檔案資料的編制和審閱,資料自動歸檔后就不能再修改,保證資料的原始性、真實性、完整性和安全性;采用完整的權限控制管理手段,將每一卷電子化檔案的查閱權限精確控制到對應的人和單位。資料提交、流轉和審批的時間及簽名等都在系統中留有記錄,工程電子資料的形成可以全過程跟蹤監(jiān)督。
根據上述思路,將協同平臺的建設與項目的實際管理流程及現場管理方式相結合,本著工程檔案的科學管理及工程資料編制可全過程跟蹤監(jiān)督的需求,設計了平臺整體架構。平臺整體框架如圖2所示。
圖2 平臺整體架構
針對不同層面的用戶分為 3 層。
(1)展示層主要實現將不同的業(yè)務數據集成并匯總展示在同一界面,以各種統計分析圖表及BIM模型等直觀性方式,展示整個區(qū)域的質量控制和驗收情況。
(2)管控層是核心,面向指揮部提供統一監(jiān)管預控界面,以工程建設、施工、監(jiān)理單位的工程資料管理數據為基礎,為指揮部提供工程資料監(jiān)管支撐與服務。
(3)應用層是項目部各參建單位使用的系統,包括電腦端和手機客戶端兩部分。主要由協同管理、物資檢驗、質量驗收、見證取樣、監(jiān)理旁站、工程檢查、圖紙管理、人員管理、資料管理模塊組成。
平臺主要有協同管理、物資檢驗、質量驗收、見證取樣、監(jiān)理旁站、工程檢查、資料管理幾個模塊。
2.2.1 協同管理-電子簽名流程審批(見表1)
表1 協同管理-電子簽名流程審批
2.2.2 物資檢驗-拍照驗收
物資檢驗—拍照驗收提供了供貨方物資進場信息錄入接口,物資信息將自動關聯到手持終端上,檢驗員、監(jiān)理員對進場物資進行核查,需要見證的物資可自動生成見證提醒。上傳復試報告后,物資報驗過程資料將自動歸檔,生成對應的物資報驗資料。對從物資初檢到批準進場全過程實施管控,進場物資可全過程追溯。
2.2.3 質量驗收-自動計算最小抽檢數量
質量驗收主要包含檢驗批驗收和隱蔽驗收,可實現根據施工部位,物資報驗,檢驗批,圖紙等的自動關聯;按規(guī)范規(guī)定,根據檢驗批容量自動計算最小抽檢數量;輸入偏差值,自動判斷是否合格;圖紙標記檢查點可自動生成原始記錄資料;檢查各方電子簽名確認,檢查過程形成的文件將自動同步上傳歸檔。
2.2.4 見證取樣-自動計算取樣組數
系統可根據內置的標準規(guī)范的取樣規(guī)則,根據進場數量自動計算取樣組數;監(jiān)理員填寫見證取樣信息,可穿透查看物資進場信息、取樣、送檢、檢驗報告,見證過程文件將自動上傳歸檔。
2.2.5 監(jiān)理旁站-自動記錄開始和結束時間
自動記錄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記錄監(jiān)理人員對關鍵部位、關鍵工序的施工質量實施全過程的監(jiān)督活動;可自動現場采集天氣情況,并將填寫信息模板化,便于提醒監(jiān)理員規(guī)范填寫;完成后的旁站記錄按設定的工作流程流轉、審批、自動歸檔。
2.2.6 工程檢查-風險預警及整改跟蹤統計
現場人員可以使用該模塊按規(guī)范要求開展日常、聯檢、周檢等檢查;現場人員對現場施工部位進行檢查、拍照。對不合格項,APP 可自動通知施工方進行整改,然后由檢查人再次進行復查;檢查過程形成的巡視記錄、整改記錄將自動同步上傳歸檔并形成報告導出;檢查記錄也可以自動形成監(jiān)理日記或施工日記。
2.2.7 資料管理-自動生成臺賬及歸檔
主要包含基建文件管理、監(jiān)理資料管理、施工資料管理、安全資料管理、長城杯、部分地標和企標的管理;系統對各參建方填報的工程檔案資料按照設置進行自動歸檔,各方各自形成自己的工程資料電子檔案,同時形成整體的工程竣工資料檔案。
平臺有工程建設辦、施工總承包方、分包方、設計方、監(jiān)理方五個參與方。平臺采用B/S架構,同時支持電腦和移動端。甲方登錄平臺后,創(chuàng)建工程項目,添加項目的參建單位并分配各單位管理員賬號。各參建單位管理員,維護本單位的參建人員賬號、崗位及相關電子印章的分配。各方人員登錄后,根據自己的崗位進行相關的工作??蓮馁Y料模板庫中選擇資料表格,進行填寫并上傳相關外來資料后,發(fā)起簽字審批流程;審批人使用電子簽名對資料進行簽字,自動生成簽字時間及資料臺賬表格;云服務器存儲元數據,提取資料的業(yè)務關鍵數據進行匯總分析,為風險控制及決策分析提供數據支撐。平臺運行機制,如圖3 所示。
圖3 平臺運行機制
協同管理包括待辦、已辦、待發(fā)、已發(fā)和我的模板。項目人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崗位和工作需要,隨時發(fā)起資料填報流程并進行提交。相關審批人員可收到通知,從待辦中打開流程表單,進行查看審批簽字。
資料在填報流轉審批簽字結束后,會自動歸檔到歸檔資料目錄中。項目人員可以隨時查看權限范圍內資料,可根據關鍵字模糊查詢,也可以通過資料展示列表中的關聯鏈接進行資料穿透查詢,極大地方便了資料的查找。
資料的簽字審批支持手機客戶端的處理,提高施工現場的工作效率。
平臺可根據上傳的資料中的元數據進行數據挖掘和大數據分析。例如,可根據物資報驗資料按天、按周、按月匯總分析每個流水段、每種物資的進場數量,再根據材料進場計劃數據比對,實現進度延遲的預警??梢愿鶕踩唾|量的檢查情況,對項目的安全和質量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從而對項目的安全和質量進行風險預警,為項目的差別化管理提供數據支持。
檢驗批質量驗收記錄、隱檢記錄、分項工程質量驗收記錄、分部(子分部)工程質量驗收記錄等,可附加或關聯到BIM相關模型元素上進行三維可視化展示。
平臺通過設定好的規(guī)則規(guī)范用戶填寫資料的內容,并且引導用戶在填報資料表單時,填寫或關聯相關的資料表單的關鍵信息,使系統在后臺能夠把這些有關系的資料進行關聯,以便在查詢資料時能夠快捷地進行穿透查詢,快速找到相關信息。
實現工程資料編制過程和結果的全過程跟蹤監(jiān)督,設置風險點,發(fā)現風險即啟動預警,通過網頁、短信和 APP推送的方式發(fā)出提醒;監(jiān)督部門可針對風險等級高、預警頻次高的工程項目要加大監(jiān)管力度,增加抽查、抽測的次數;手機拍攝的照片可以直接進入對應的檔案資料表格,避免人工拷貝編制。
結合電子簽章技術實現信息的防篡改、信息的防泄漏和抗抵賴等。采用公鑰密碼技術和第三方電子認證技術來生成可靠的電子簽名,保障用戶所簽署的檔案資料的電子簽章具有與紙質合同相同的法律效力,被法律保護、不可被篡改、不能被否認、不會被泄露。
工程檔案資料表單編制后,經流轉并電子簽章,形成一份正式的歸檔文件。系統將此表單轉成文件終稿模式,并提取文件元數據,進行自動歸檔,保存到工程檔案數據庫。系統可自動生成封面、卷內目錄、備考表及封底,自動按單位工程和分部分項組卷。自動歸檔分為工程資料歸檔和其他文件歸檔。工程技術資料歸檔符合國家規(guī)范關于電子歸檔的規(guī)定。其他文件(包括安全資料)歸檔,就是按本部門內控的歸檔要求,按文件類別、時間順序進行排序,建立目錄。
目前,平臺已上線運行,在以下方面需要繼續(xù)研究。
工程建設辦及相關單位在平臺上完成工作的同時,要實現數據匯總和連通,減少二次填報,進一步豐富接口,與市場上主流的現場系統進行數據連通,提升平臺的兼容性。
大數據應用亟待提高。首先是副中心信息化建設仍需強化,努力實現數字化全覆蓋;其次是還需要增強數據的共享與融合,消除數據孤島,打破信息煙囪;最后要實現與場景的深度融合,挖掘出各類數據的潛在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