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眉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仿佛永遠是一個悲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人不停地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里,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熏染得迷迷離離。
夜涼露白 情之蕭瑟
入秋的第一個節(jié)氣是白露,白露之“白”即指顏色的“白”,用顏色的形容詞來界定節(jié)氣,只此一個。這使得白露具有了區(qū)別其他節(jié)氣的色彩特征。
對于露珠之美,唐代詩人韋應物一首五言絕句《詠露珠》,將其敏銳地捕捉到的露珠之美,非常形象生動地記了下來:“秋荷一滴露,清夜墜玄天。將來玉盤上,不定始知圓?!?/p>
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可以說白露二字最具詩意。這個有著詩情畫意的名字,賦予了詩人多少靈感。曹操說:“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丕說:“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陶淵明說:“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任翻說:“絕頂新秋生夜涼,鶴翻松露滴衣裳”……最有名的當屬《詩經(jīng)》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生長在河邊濕地的茂密蘆葦,顏色蒼青,那晶瑩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結(jié)成薄薄輕霜,那微微的秋風送著襲人的涼意,在這沁涼幽緲的秋日清晨,思見心切、望穿秋水的歌者,正遠眺著蘆葦那頭、大河對岸的“伊人”。蘆葦輕搖,秋水長天,這樣的時節(jié),是該有一番思念。
在這在露珠皎潔、秋風漸蕭的白露時節(jié),萬物都隨之由榮而衰。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觀此變化,傷悲之情油然而生,并流于筆端?!叭釛l旦夕勁,綠葉日夜黃”“蟋蟀吟深榭,寒蟬向夕號”,就連氣勢恢弘的《楚辭》,也有這樣的詩句:“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凜秋。白露既下百草兮,奄離披此梧楸?!?/p>
無論是“藜杖侵寒露”“氣冷疑秋晚”的自然變化,還是“望處雨收云斷,憑闌悄悄,目送秋光”的情感沖擊,或是“故人何在,煙水茫茫”的思念情懷,都會讓人品味出冷落清秋的意味。詩人們感受到清冷的晨露初霜,也留下不少動人詩篇。唐詩中寫秋最為有名的當數(shù)杜甫。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戰(zhàn)亂頻仍,民不聊生。詩人身處邊地,月夜只聞戍鼓雁聲,只見路斷行人,耳目所及皆是一派冷落寂寥的悲涼景象。白露之夜,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抬頭望月,思念故鄉(xiāng)親人的情感更加強烈起來。弟兄幾個離散東西,天各一方,想到幾個弟弟正在戰(zhàn)亂之地,顛沛失所,平常寄信問訊尚且經(jīng)常收不到,況且現(xiàn)在兵荒馬亂之時,更是不可指望,于是懷念憂慮之情越發(fā)深重了。
《秋興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興者,遇秋而遣興也,感秋生情之意。這首詩寫出作者暮年飄泊、老病交加、羈旅江湖,面對滿目蕭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國家興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寫長安盛世的回憶,今昔對比所引起的哀傷;寫關注國家的命運、目睹國家殘破而不能有所為、只能遙憶京華的憂愁抑郁。
全詩詞彩華茂,凄清哀怨,沉郁頓挫,意境深宏。以巫山巫峽陰沉蕭瑟、動蕩不安的景物環(huán)境襯托詩人焦慮抑郁、傷國傷時的心情。
秋意鋪陳 詩情闊遠
“一場秋雨一場涼”, 漸濃的秋意讓絢爛了一個夏季的花朵盡情凋零,讓蓬勃濃重的綠意變得斑斕,讓“春風吹又生”的一茬茬百草在秋風寒露中搖曳變黃。雁南飛,雀鳥遁,菊初黃,漫山遍野的樹開始由綠變黃、淺黃、深黃,最后變成淡紅、深紅。一年當中,山川大地上色彩最為絢麗的景色如期而至,楓樹飄紅櫨葉飛黃菊花散金,展示著豐富而動人的色彩,猶如古典麗人盛妝登場,款款而行,靈氣流轉(zhuǎn),芳香四逸。把時令點綴得嫵媚動人,光陰也因此變得繾綣。“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痹谶@一年當中最絢爛的時節(jié),詩人們盡情感受著這天地間漫漫鋪陳的盛大美景。
杜甫之后歷代悲秋者不在少數(shù),而悲秋之作,更是汗牛充棟,把個天高云淡、風涼氣爽的大好季節(jié),寫得凄慘悲切。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傷感,萬物興歇皆自然。唐代詩人劉禹錫,寫過不少沉郁悲愴的懷古詩,但他寫的《秋詞》,卻一反以往悲秋的格調(diào)。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自宋玉于《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diào),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xiàn)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詩人以闊大的胸襟非凡地融解了這種不幸。“勝春朝”就是詩人對于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沖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xiàn)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云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xiàn)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里,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fā)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心頭的,絕非什么悲涼的氣息,隨著詩人的“詩情”,借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于碧空之上,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這是多么雄渾壯美的景象,為后人留下了秋天高唱豪邁之歌。
《蘇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這首詞從大處落筆,濃墨重彩,湛碧的高天、金黃的大地一直向遠方伸展,連接著天地盡頭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籠罩著一層翠色的寒煙。煙靄本呈白色,但由于上連碧天,下接綠波,遠望即與碧天同色而莫辨,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構(gòu)成了一幅極為遼闊而多彩的秋色圖。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芳草,自從《楚辭》寫出“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以后,就往往與鄉(xiāng)思別情相聯(lián)系。芳草遙接天涯,遠連故園,更在斜陽之外,使矚目望鄉(xiāng)的游子情難自禁。
寫鄉(xiāng)思離愁的詞,往往借蕭瑟的秋景來表達,這首詞所描繪的景色卻闊遠而秾麗。它一方面顯示了詞人胸襟的廣闊和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反過來襯托了離情之傷,另一方面又使所抒之情顯得柔而有骨,深摯而不流于頹靡。讓人們看到,抒寫離愁別恨的小詞是可以寫得境界闊遠,不局限于閨閣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