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宏杰(北京海淀)
同治七年,太平軍和捻軍都被消滅了,天下大定,曾國藩帶兵打仗多年,花了很多軍費,涉及報銷的問題,所以要列出一個賬單,送到戶部。戶部相當于今天的財政部,要審核錢花得合不合理,合理朝廷就報銷,不合理就不給報銷。那么清代的戶部審查支出是否合理以什么為標準呢?標準很簡單,就是看部費有多少。什么叫部費呢?就是活動經(jīng)費。所以,清代實際上實行的是“跑部錢進”,地方官要做大量的工作,曾國藩也不能免俗。
曾國藩帶兵打仗這么多年,花掉了3000多萬兩軍費,按照慣例,北京戶部的官員要扣掉一筆部費。曾國藩不知道戶部官員的胃口多大,就派李鴻章到北京去打探。李鴻章到北京打探了一圈,給曾國藩寫了封信,說戶部“所欲甚奢,雖一厘三毫無可再減”。什么意思呢?就是戶部的官員說,我們的回扣比例是1.3%。那么曾國藩算了一下,3000多萬兩白銀乘以1.3%就是40萬兩白銀,曾國藩掏不起這個錢,太多了。那怎么辦呢?公關做工作。曾國藩打聽到江寧布政使李宗羲認識一個叫許緣仲的人,這個人在戶部有關系,就通過他拿點錢到北京請戶部官員吃飯、做工作。通過大量艱苦的工作,這個人寫了封信回來說,最后的價格談妥了,談到了8萬兩白銀。
就在戶部把價格降到8萬兩的時候,朝廷給曾國藩發(fā)了一個批復,說曾國藩帶兵打仗這么多年的軍費,都是曾國藩自己自籌的,而且朝廷知道曾國藩這個人忠心耿耿,帶兵打仗不容易,所以太后和皇帝說曾國藩的軍費免于審核,直接報銷。這種情況下,曾國藩會怎么做呢?曾國藩寫了一封信給他的兒子,說皇帝對我這么信任啊,我“感激次骨,較之得高爵穹官,其感百倍過之”,就是說皇帝、太后對我這么信任,我非常感激,比給我升多大的官賜給我多高的爵位都高興。同時他又說“所托部吏擬姑聽之,不遽翻異前說”,就是說,答應了戶部的8萬兩白銀,該給還是給,一分都不少。為什么呢?因為從40萬兩降到8萬兩,戶部的官員給了很大的面子,要領人家這個情,而且做官以后還要和戶部打交道,所以8萬兩白銀還是送了。
那么,曾國藩也請客吃飯,也送禮,又花錢辦事,這些錢從哪來呢?
這就涉及我們講的省級官員的陋規(guī),或者叫規(guī)費,或者叫灰色收入。像曾國藩這樣的總督、巡撫省級官員,每年會有固定的大量的下級官員給他送禮,而且以半公開的名義給他送禮,就是送給他一些錢作為辦公經(jīng)費補助。通常會說總督大人的收入比較少,要辦的事很多,錢肯定不夠花,我們衙門有一些結余,送給您一點錢。所以事實上這些錢是各個縣的縣令多收的稅。比如本來收10%的稅,他收20%,多出這10%,他可能自己扣掉5%,別外的5%送給他的上級。
他送給知府,知府再從中拿出3%送給總督,就是逐級往上匯總,到總督這里,平均每年大概有18萬兩。
但是曾國藩沒收這么多,他做官的時候在“兩江”搞了一次財政改革、稅賦改革,就是減免稅賦,一些不合理的費用都給裁減了,不許地方官再收了,我也不要你們的規(guī)費了,你們把我這塊給免了,你們自己貪污那塊也免了,給老百姓減輕負擔,所以大量陋規(guī)被他免除了,不收了。
但是他還是收了一些特別肥的“羊”送給他的規(guī)費,哪些特別肥的“羊”呢?有三只“羊”的他收了:一個鹽運司,一個上海海關,一個淮北海關。鹽運司就是販鹽的,清代以前實行食鹽專賣,老百姓吃鹽不能隨便從商販手里買,鹽是戰(zhàn)略物資,由國家專項經(jīng)營,就像今天的煙草專賣一樣。我們知道今天的煙草專賣局很有錢,只要是專賣,肯定就很有錢,因為有壟斷的暴利,所以鹽運司很有錢,他們送的錢,曾國藩收了。上海海關和淮北海關都是負責進出口的征稅,也很有錢,他們送給曾國藩的錢,曾國藩心里很清楚,要是不收,他們拿回去也分掉了,所以干脆不如我收了,我在官場上有大量的日常支出的需要。
所以曾國藩就在自己的財政司當中建了一個小金庫,每年收這三個衙門大概3萬兩白銀,用于給北京官員的炭敬、官場上的日常往來和到北京活動辦事。應該說曾國藩的這種做法跟當時其他省部級官員的做法是一樣的,不這樣官場上的事就沒有辦法去辦。但是曾國藩和這些官員不一樣的是他在處理小金庫的結余上。一般官員做官一任在走的時候,小金庫里剩下的錢都要帶走,因為這個錢相當于私囊中的錢,可以帶回老家,蓋房子置地,用于后半生的花消。但是曾國藩沒這樣做,他離開兩江總督到直隸去做總督的時候,他的小金庫中還剩一萬兩白銀,這一萬兩白銀怎么辦呢?曾國藩囑咐他的兒子曾紀澤,用于捐作地方上的慈善事業(yè),看看地方上有沒有流離失所的老百姓,有哪些地方公益事業(yè)沒有錢辦,就把錢捐到那兒。所以曾國藩的做官方式跟當時的普通官員既有和光同塵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樣的地方。
從曾國藩的特例我們看出,清代財政制度、薪酬制度是非常不合理的。這不是清代一個朝代的現(xiàn)象,我們看中國歷代的薪俸制度,官員的工資收入明朝清朝是最低的,在明朝清朝以前,薪俸結構大致合理,官員的收入和收支大致能平衡。但是到了明朝,朱元璋制定的政策給官員規(guī)定的薪水收入非常低,與此同時,朱元璋給自己的兒孫——就是這些親王的俸祿非常高。對官員,他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朱元璋的這個理論是,你們官員都是讀書人出身,讀的是圣賢之言,你們只需要精神食糧就可以了,你們好好學習圣賢對你們的教導,刻苦自律,給朝廷省點錢。但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曾國藩的這種做官風格,我給他的總結就是——非典型的清官。他終生沒有把公家的一分錢裝進自己的腰包里,他日?;ㄓ镁涂砍⒔o他的工資和養(yǎng)廉銀的收入,他的小金庫的收入都用于在官場上的應酬,自己的生活非常清苦。但與此同時,我們看到中國歷代的清官傳里很少有提到曾國藩的。為什么?因為他的舉動在清官當中并不典型。中國歷代的清官,往往清到清可見底,很多清官死了之后,沒法下葬,死了之后一翻他的錢包只有幾兩白銀,買口棺材都不夠,所謂“貧不能殮”,往往是有這樣記載的才被稱為清官。因為我們中國人往往有這樣一個習慣,你只有把事情做到極端,大家才承認你做到位了。曾國藩沒做到這個分上,所以歷來就不把他當作清官。
我們也看到曾國藩在官場上面對潛規(guī)則采取了和光同塵的態(tài)度,他盡量隨俗,不標新立異,所以曾國藩的這種做官方式叫內清而外濁,內方而外圓。
曾國藩為什么采取這樣的做官方式呢?我認為,主要是曾國藩的志向不僅是做一個清官,他有“內圣外王”之志,他想做大事,想挽救大清王朝。
曾國藩是晚清“經(jīng)世致用”的代表,他是講究實事求是的,官場的風氣就是這樣,要是采取海瑞的做官方式,什么事也做不成的,大家不會支持你。所以為了調動盡可能多的力量,能團結盡可能多的人,曾國藩就采取了這種內清外濁的做官方式——和光同塵。
曾國藩在離開兩江的時候,他囑咐自己的兒子曾紀澤把小金庫的錢捐掉做慈善事業(yè),在給曾紀澤的信中曾國藩還加了這樣一句:捐款是可以,但是一定不要留姓名。為什么不能留姓名呢?他說“凡散財最忌有名”“一有名便有許多窒礙”,就是說做慈善事業(yè)最怕的就是留名,一有名各種麻煩就來了,所以絕對不能讓任何一個人知道。他還說“余生平以享大名為憂,若清廉之名,尤恐折福也”,就是說我一生我不想享大名,只想做實事,特別不想有清官之名,因為有清官之名之后就沒法辦事了。
曾國藩在家書中說:“人之好名,誰不如我?我有美名,則人必有受不美之名,與雖美而遠不能及之名者,相形之際,蓋難為情。”就是說大家都好名,我有了好的名聲,自然就顯得大家不是那么好,那么我就被孤立了。所以曾國藩看透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運轉規(guī)則,他知道在這種規(guī)則之下不能逞一時之強,逞一時之強的人表面上看起來是強者,處處遵守原則,最后什么事都辦不成,實際上是弱者。所以曾國藩選擇了這樣一種內清而外濁的做官方式,應該說曾國藩是中國傳統(tǒng)廉政文化中非常有特點的一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