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鵬
摘要:2018年好萊塢電影《摘金奇緣》的熱映反映出的是華裔形象在西方尤其是美國的轉變。本文從20世紀初“傅滿洲”的形象入手,分析了不同時期華裔在美國銀幕上的形象以及形成原因。
關鍵詞:《摘金奇緣》;《傅滿洲》;華裔形象
截止到2018年9月, 《摘金奇緣》 (Crazy Rich Asians)這部改編自新加坡裔美國作家關凱文同名小說《瘋狂的亞洲富豪》的好萊塢電影已在全球范圍內突破了兩億美元的票房[1]?!墩鹌婢墶肥抢^1993年的《喜福會》之后,25年來首部全亞裔演員陣容的好萊塢主流電影。對于一部制作成本僅三千萬美元的電影而言,《摘金奇緣》斬獲的票房成績完全可以用“商業(yè)奇跡”來形容,但這個“奇跡”所反映出的卻是華裔形象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國的轉變。
一個世紀之前,一個身著清廷官袍,黃皮膚,細眼挑眉并且留著細長山羊胡的文學形象——傅滿洲誕生在了英國作家薩克斯·羅默的筆下。從1913年《傅滿洲博士的謎團》的出版到被搬上銀幕并且風靡歐美,傅滿洲作為“黃禍”的產物以及代言人逐漸變成了榮格心理學理論中的“原型”,并積淀納入到了西方人的“集體無意識”之中。這種在潛意識中把中國人與傅滿洲做等同或關聯(lián)的形象在西方銀屏上數見不鮮。甚至在2007年上映的《加勒比海盜3:世界的盡頭》中,周潤發(fā)飾演的海盜頭目嘯風的形象也與傅滿洲極為神似。性格陰險狡詐,禿腦袋加上兩撇標志性的胡須,這類形象本質上可以歸納為是對于傅滿洲的二次演繹和再創(chuàng)作。正如Naomi Greene所言,好萊塢電影中反映出的中國形象實則是西方尤其是美國對于中國的認知,并且也標志著美中在特定歷史時期的關系[2]。1929年,派拉蒙影業(yè)拍攝了第一部好萊塢版本的《神秘的傅滿州》,并且在30年代又連續(xù)拍攝了《傅滿洲歸來》和《龍女》兩部續(xù)作。同期,米高梅影業(yè)也于1932年出品了《傅滿州的面具》。席卷美國的傅滿洲熱一來順應了從19世紀末期開始的西方排華情緒,1882美國的《排華法案》便是這一排華浪潮的標志之一。其二,如同Homay King[3]所言,在上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的背景下,銀幕上所展現(xiàn)的中國形象滿足了美國民眾需要看到一個比美國更加貧窮凋敝的國家的“精神需要”。傅滿洲的熱潮隨著二戰(zhàn)開始衰退,1969年該系列最后一部《傅滿洲的城堡》的上映更是標志著傅滿洲形象時代的終結以及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
隨著上世紀70年代開始李小龍電影在歐美的熱映,中國功夫逐漸替代了傅滿洲變成了好萊塢電影中主流中國以及華裔形象的反映。這一轉變也與所處的時代背景休戚是同。從1972年尼克松訪華,一種與以往截然不同的中國形象開始見諸于美國媒體“中國社會所展現(xiàn)出的紀律性和美國以及西方世界中的自私、腐敗以及犯罪產生了極強的反差”[4]。這一新的認知開始填補美國民眾對于從新中國建立開始所產生的對于中國形象的斷代和缺失。而李小龍電影中的功夫形象因其嫉惡如仇的正義感并且也滿足了西方人喜見打斗和搏擊的動作片情節(jié),開始在美國流行開來。誠然,功夫僅僅只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部分,但這一部分跟其他博大深奧的中華文化相比確是最容易被西方所刻畫和接受的。所謂接受,其中意識形態(tài)上的對立也在這個接納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對于冷戰(zhàn)和冷戰(zhàn)后時代的西方國家而言,一個尚武的中國形象遠比一個崇尚和諧共處的中國更能被普通大眾所接受,并且這一形象也符合歐美的冷戰(zhàn)思維。從某種層面上講,功夫是傅滿洲形象的對立面,但也可以稱為是對于從19世紀末期開始的中國“威脅感”的延續(xù)。在李小龍之后,成龍和李連杰在好萊塢的出道更是將這一功夫形象推向了高潮?!杜P虎藏龍》榮獲2001年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則標志著功夫形象在西方的成功傳播。與此同時,功夫風潮也在西方人心中建構了另一種集體潛意識里的“原型”。
在經歷了傅滿洲和功夫形象之后,2018年的《摘金奇緣》則創(chuàng)造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華裔形象。這部電影之所以能被美國影迷所接受和認可離不開近些年來頻頻出現(xiàn)在好萊塢電影中的積極正面的中國形象?!墩鹌婢墶废笳髦A裔形象脫離了以往傅滿洲和功夫主題,并且也首次歷史性地較為客觀地反映出了華裔群體在美國的現(xiàn)狀。拋開藝術加工的成分,片中角色普通具有較高的教育水平,這一刻畫符合美國社會對于“模范少數族裔”亞裔的普遍認知,并且片中對于財富的渲染則突出了亞裔已成為美國收入最高的群體的實際情況。從精神層面上講,這部電影對于華裔形象的提升無疑是有益的,但唯一的問題是《摘金奇緣》所創(chuàng)造的華裔形象是否會像《喜福會》一樣曇花一現(xiàn),還是能夠被重復演繹加工直到變成“原型”。
參考文獻:
[1]Box Office Mojo[DB/OL]
[2]Naomi Greene.From Fu Manchu to Kung Fu Panda[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14.
[3]Homay King.2010.Lost in Translation:Orientalism,Cinema,and the Enigmatic Signifier[M].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2010.
[4]Arthur Miller and Inge Morath.Chinese Encounters[M].New York:Farrar,Strauss,and Giroux,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