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矜
古往今來,不論是天潢貴胄,還是平民百姓,無不希望自己的后輩能好好讀書,將來有個好前程。因此,在古代家訓中,有關(guān)訓誡后輩讀書的內(nèi)容有很多。而先輩訓誡后輩讀書的目的也不僅為了入仕,更大程度上是通過讀書讓他們明白做人的道理。當然,刻苦讀書并不意味著讓后輩死讀書、讀死書。為此,先輩們還總結(jié)出了很多讀書的方法供后輩參考。
勤勉篇
《符讀書城南》(節(jié)選)
○唐·韓 愈
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欲知學之力,賢愚同一初。由其不能學,所入遂異閭。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年至十二三,頭角稍相疏。二十漸乖張,清溝映污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一為馬前卒,鞭背生蟲蛆。一為公與相,潭潭府中居。問之何因爾,學與不學歟。金璧雖重寶,費用難貯儲。學問藏之身,身在則有馀。君子與小人,不系父母且。不見公與相,起身在犁鉏。不見三公后,寒饑出無驢。文章豈不貴,經(jīng)訓乃菑畬。潢潦無根源,朝滿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義,況望多名譽。時秋積雨霽,新涼入郊墟。燈火稍可親,簡編可卷舒。豈不旦夕念,為爾惜居諸。恩義有相奪,作詩勸躊躇。
妙解趣談 《符讀書城南》是韓愈寫給在長安城南家中讀書的兒子韓符的。文中既指出讀書之重要,又指出勤讀之可貴。他認為只要勤奮,就能讀懂詩書。為此他對比了兩戶人家的小孩:孩提時,兩個小孩同樣乖巧。少年時也一同玩耍,十二三歲以后,就漸漸顯示出差別。三十歲之后就有了天壤之別。而這差別的根源就在于讀書?,F(xiàn)代很多家長也如韓愈文中所說的兩戶人家的家長一樣,一部分家長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的讀書興趣和習慣,久而久之,孩子視野寬廣而最終事業(yè)有成,另一部分家長則認為孩子只要快樂就好,因此在孩子的學習習慣養(yǎng)成階段疏于培養(yǎng),導致孩子懶于讀書,臨近中、高考才臨時抱佛腳,最終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勤勉”學習法:韓愈認為學業(yè)精進在于勤勉。他所說的勤,表現(xiàn)為多吟誦,多翻閱,多思考,以及夜以繼日地學習。韓愈通過長期的實踐,領(lǐng)悟到學習時要把握要點,探索其精妙之處,并做到融會貫通,領(lǐng)會其精神實質(zhì)。韓愈認為以古人為師,不必拘泥于章句,而要學習其思想和方法。他贊成汲取前人的優(yōu)秀成果,但反對沿襲、剽竊,主張把學習與獨創(chuàng)結(jié)合起來。
積累篇
《勸學》(節(jié)選)
○戰(zhàn)國·荀子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數(shù)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妙解趣談 荀子在《勸學》中集中論述了自己對學習的理解,一開篇就鄭重地提出“學不可以已”的觀點,認為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荀子認為人性本惡,所以要通過不斷學習來改變和完善自己,使自己能夠棄惡揚善,逐漸彌補不足,從而逐步達到圣人境界。而現(xiàn)在很多學生最大的學習障礙就是雜學、貪多、朝三暮四。學習就像挖井,即使你一天開一百口井,也不一定能挖到水,但如果你把一口井挖到底,水源就會自動冒出來。這一口井的水源,是四面八方的水源匯聚而成的。到這時你再學其他的技能,就會觸類旁通。
“全方位”學習法:荀子所說的學習方法有四種:善假于物、不斷積累、鍥而不舍、用心專一。善假于物就是要善于利用各種客觀條件。人類因為感知器官作用的限制而使自身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因此,人類要充分發(fā)揮這些能力,就必須學會善于利用自然,以增強人的感知能力。不斷積累指的是積漸式學習方式。積就是個體不斷接受外界的刺激,漸就是外界連續(xù)對個體施加作用。這種積漸式的學習方式強調(diào)注重積累,因為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而成的。鍥而不舍就是要“積久”?!胺e久”強調(diào)時間的延續(xù),“堅持就是勝利”這句話就折射出了“積久”之理。用心專一,就是在積漸的基礎(chǔ)上找到明確的方向,并發(fā)揚學習的“釘子”精神。
精讀篇
《濰縣署中諭麟兒》(節(jié)選)
○清·鄭板橋
讀書宜勤懇勿懈,看書宜細心有恒,現(xiàn)看《史記》,頗切實用,每日規(guī)定看十頁,必須自首至尾逐句看下,有緊要處,摘錄讀書日記簿;有費解處,另紙摘出,求解于先生。今年若能看完《史記》,明年更換他書。惟無益之小說與彈詞不宜寓目,觀之非徒無益,并有害處也。
妙解趣談 鄭板橋晚年得子,教育主要針對兒子。他對讀書、作文、書法、繪畫、教育等方面都有不俗的見解。畢竟他畢生都在與書籍打交道,幾乎泡在書堆里,浸染很深,感悟也很深。他認為讀書不能依樣畫葫蘆,不求甚解。另外,讀書還要講求環(huán)境,結(jié)交幾個書友,這樣既可以讀書也可以論書。而現(xiàn)代很多家長都不在乎這些細節(jié),認為只要是書,就可以讀,在什么地方讀都可以,完全把讀書當成了孩子的必要任務,而忽略了給涉世未深的孩子做榜樣,并拿出自己的經(jīng)驗去為孩子點亮一盞明燈。
“精當”讀書法:鄭板橋的“精當”讀書法中的“精”是指讀書要有選擇,選好書、讀精品;“當”是指讀書要恰到好處,適合自己的水平就好。鄭板橋并不反對博覽群書,只是強調(diào)多讀必須以精讀為基礎(chǔ),多讀的內(nèi)容也必須用精讀中學到的知識去聯(lián)系新知識,圍繞一個課題深入下去。讀書貪多不求精,就會胸中撐塞如麻;讀書求精不求多,才能讀進書里去。在精讀中,鄭板橋還提倡讀書好問,他認為多問才會茅塞頓開。
(本欄目編輯 黃亞瓊)
Email:8750000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