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露
摘 要:身體里流淌著東方血液的林語堂,十分熟悉并且深深依戀著中國的語言文化,但基督教的家庭背景及后期背井離鄉(xiāng)的生活經(jīng)歷又使他熟知西方文化,這造就了他東西方交雜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觀:一方面他對東方文化情感深厚,因此樂此不疲地把中國經(jīng)典文化介紹給西方讀者;但另一方面,他又為了迎合西方讀者的閱讀和審美訴求而對作品中的東方文化內容進行粉飾或直接刪除。這種自我東方主義和東方文化的情結同時存在,構成了林語堂的文化觀。本文將結合林語堂的文化背景來印證他這種矛盾的文化觀的存在。
關鍵詞:自我東方主義;東方文化情結;林語堂
一、引言
林語堂先生一生最為人熟知的就是使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寫作上的成就,但他翻譯的許多作品,也同樣為世人津津樂道。學貫中西的背景,使他的翻譯不僅能傳遞出文字的內容和意境,更有豐富的人文精神為之添彩。他出生于基督教家庭,教會和洋學堂相關,使林語堂早期就擁有極好的教育資源。大學期間他接受英語及基督教文化教育,取得了語言學方面的博士學位。而后30余年的留美經(jīng)歷,使他得以更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同時,林語堂也有著深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我因為幼承父親的庭訓,對儒家經(jīng)典根底很好,而我會把它銘記于心。”(劉炎生,1997)在中西方文化的共同影響下,林語堂的文化觀中既有西方基督教教義的影響,也有中國傳統(tǒng)的道家思想、儒家哲學、和佛教信條的存在。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元素共同構成了林語堂多元的思想體系。一方面,林語堂深深地依戀于自小就接受熏陶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另一方面西方發(fā)達文明帶來的便利又使其無法割舍,不可避免地對這種異己文化產(chǎn)生依賴。這種矛盾的文化傾向構成了林氏身上合理共存的自我東方主義和東方文化情結,為林語堂研究提供了深層次的視角。
二、林語堂與自我東方主義
“自我東方主義”是從薩義德的“東方主義”概念中衍生出來的?!皷|方主義”的含義簡單來說就是西方由于經(jīng)濟政治優(yōu)勢,掌握了中西對立的話語權,在西方強權的作用下,東方文化自覺或不自覺地被扭曲誤解。薩義德認為,“東方主義”是由西方人創(chuàng)造出來,通過將東方塑造成一個與西方迥然不同的神秘卻落后的“他者”形象,從而幫助西方確認自身形象的優(yōu)越感。這種“歐洲中心主義”的思維方式通常是傲慢而帶有偏見的。
知名馬克思主義后殖民主義批評家阿里夫·德里克根據(jù)薩義德關于“現(xiàn)代東方參與了自身的東方化”這一觀點,提出了東方人“自我東方主義”這一概念。它的意思是具有東方文化身份的學者,透過西方人的視角及其對東方的認知模式來審視東方、書寫東方,從東西方的文化差異里對“自我”和“他者”定位,在跨文化的創(chuàng)作里進行自我描述,這種描述往往與西方對東方的認知一致,形成與西方口味相同的“共謀”關系(阿里夫·德里克,1999)。
像林語堂這樣的移民學者,骨子里是中國人的血液,早期接受過良好的中國傳統(tǒng)教育,后期又進入西方的文化環(huán)境,因而能自如地游走在兩種文化之間。他曾經(jīng)感嘆道,“被培養(yǎng)成一個基督徒,就等于成為一個進步的、有西方心感的、對新學表示贊同的人?!保终Z堂,1994)然而從其翻譯文本的選擇及其創(chuàng)作的主題,都能看出他又孜孜不倦地把中國文化傳遞給西方讀者。雖然情感上更偏向于中國文化,但又無法避免地受到西方文明的影響,對東西方文化的矛盾情結及其長年旅居海外的現(xiàn)實狀況導致其出現(xiàn)了自我東方主義的傾向。林氏當時所處的西方文化環(huán)境無疑是強勢而排外的,想要在這個語境中輸出中國文化,他的作品必須符合西方主流文化的規(guī)范,滿足西方讀者對東方文化的審美和認知訴求。因此他在西方陷入“衰落的思潮”、西方人期待從東方文化獲得精神撫慰之際寫下《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書里高逸退隱、陶情冶性的生活哲學正是西方人求之不得的精神良藥;又在西方人越來越不適應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化生活之際翻譯了《浮生六記》與《幽夢影》,譯作里的閑適清逸也滿足了西方人身處庸碌中的精神訴求??梢?,林語堂是按照西方人的訴求來展示中國的文化,他作品中的中國文化也因此不再是中國文化的真正面目,而是根據(jù)西方人的想象進行的中國文化再創(chuàng)造。對此,唐弢先生是這樣評價的:他談儒家,談道家,談中國文化,我總覺得隔著點什么,好像在原來事物的表面上一層釉彩似得……原來林語堂先生也和胡適一樣,是用西方人的眼睛看中國人、看中國文化、看中國的儒家和道家的(子通編,2003:267)?,F(xiàn)在看來,林語堂作為一個東方人,用“西方人的眼睛看中國”,正是其自我東方主義的體現(xiàn)。添加上的“這層釉彩”美化了東方人的生活態(tài)度,人生哲學和審美趣味,固化了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認知。
三、林語堂與東方文化情結
林語堂的自我東方主義文化傾向是在環(huán)境和自身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但是作為一個具有雙重文化身份的學者,林氏的作品和思想體系里,也始終都存在著抹不掉的東方文化情結。林語堂的文化觀是在前期全面否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極力主張歐化,用西方的文化價值來替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但這種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否定在筆者看來,也是為了促進東方文化的發(fā)展,因為他當時也正處在東方文化環(huán)境當中,頗有“恨鐵不成鋼”之感。而在后期他身處美國之時,則極力推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將中國士大夫階級閑適安逸的生活態(tài)度視為醫(yī)治西方社會病態(tài)心理的靈丹妙藥。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從關注、批判到褒揚態(tài)度的變化,又何嘗不是林氏時刻心系東方文化的體現(xiàn)。除了文化觀,在西方世界找不到歸屬感也同樣導致了林語堂揮之不去的東方文化情結。作為背井離鄉(xiāng)定居在異國的學者,盡管對當?shù)氐恼Z言和文化非常熟悉,在物質生活上也絲毫不遜色于西方人,但林語堂最終仍然是西方人中的 “他者”,正如其女兒林太乙描述的“到了美國,我們一家人的與眾不同,開始邁向巔峰。母親……在路上走時,人人都注意她”(林太乙,1994)。這種被他人打量的異樣感使林語堂很難在西方找到自己的歸屬感,所以緬懷東方便成了賴以釋懷的選擇。
四、結語
林語堂東西方交融的文化身份,使得以通過他并力圖將其發(fā)揚光大;而另一方面,他又要迎合西方主導讀者群對東方文化的期待和品味,因而在創(chuàng)作與翻譯活動中對東方文化作了一定的調整甚至扭曲,這便造成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東方文化向西方文化妥協(xié)的不平等狀態(tài),而在林氏身上則表現(xiàn)出了他在文化觀上的自我東方主義傾向。
參考文獻:
[1]劉炎生.林語堂評傳[M].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
[2]愛德華·W·薩義德(Edward W. Said).東方學[M].王宇根,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9.
[3]阿里夫·德里克.中國歷史與東方主義問題[A].陳水國,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4]林語堂.從異教徒到基督教徒.八十自敘.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5]子通(主編).林語堂評說七十年[C].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3.
[6]林太乙.林語堂傳[A].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