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聲
會澤位于云南省曲靖市,離昆明250公里,距昭通150公里,如今均有高速公路可達。會澤地方雖小,但處處有驚喜,這里是歷史上云南最早設(shè)立的四個郡縣之一,2013年被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09年被《國家人文地理》雜志評選為“中國108個絕美地標”之一。
來到會澤的第一印象是這里沒有一般南方古城的小橋流水,卻有大量明清時期遺留下的歷史烙印,因城內(nèi)保留著明清時期建成的八大會館,故有“會館之城”的美譽。
據(jù)史料記載,清雍正二年(1724年),崔乃鏞任尋甸知州,上書陳述將東川由四川改隸云南的諸多好處,清政府遂于雍正四年(1726年)將東川劃屬云南。雍正八年(1730年),崔乃鏞被任命為東川知府,臨上任前,云貴、廣西總督鄂爾泰問崔乃鏞:“東川屢次動亂,你去后如何治理?”崔乃鏞說:“東川是彝族聚居之地,改土歸流后重漢輕彝,彝漢團結(jié),才能長治久安;東川一地田畝不清,賦稅不均,亟需清理調(diào)整?!倍鯛柼┦中蕾p崔乃鏞的見解,并提醒道:“東川土城城高不滿六尺,如發(fā)生大的戰(zhàn)亂,難以防守,要審時度勢,進行修建?!?/p>
崔乃鏞,字伯璈,陜西同官人,進士出身。崔乃鏞走馬上任后,為改變會澤環(huán)土為城、城墻低矮、難經(jīng)風雨的現(xiàn)狀,實地勘察、合理規(guī)劃并上奏朝廷,從云南各地招募大批能工巧匠建造會澤石城,耗銀30000余兩,工人370000余人,歷時一年半建成。會澤石城方圓三里,分別在東西南北修建了四座城鼓樓,整個石城分為內(nèi)城和外郭兩部分,其后相繼引水入城,造塔添景。
石城建成后,崔乃鏞先撰寫了《創(chuàng)建東川府石城記》,云貴、廣西總督鄂爾泰又題寫了《題東川城門說》。城門題字也頗有深意,東川府治,東界威寧,西距建昌,南通尋甸,北連烏蒙(昭通),故東門曰“綏寧”,西門曰“豐昌”,南門曰“藩甸”,北門曰“羅烏”,所題樓名不僅用典豐富,更蘊含安撫、豐昌、屏障、羅網(wǎng)之意。
說起唐繼堯,許多人應(yīng)該都不陌生,辛亥革命時期,他參加了蔡鍔領(lǐng)導的重九起義,1915年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聯(lián)名通電全國,宣布云南獨立,發(fā)起推翻袁世凱的“護國運動”。“號令風雨肅,聲名草木知”,這是寫在唐繼堯故居門口的一副對聯(lián),這里是他曾經(jīng)生活過21年的地方。據(jù)介紹,唐繼堯故居始建于清同治六年,清光緒十五年,唐繼堯的父親唐學曾購置了此宅院。唐繼堯先后擔任過云南和貴州都督、中華民國副元帥等職務(wù),被譽為“再造共和”的“南天一柱”。在其治滇主政期間,他重視教育發(fā)展,派出大量留學生,并創(chuàng)辦了西南第一所正規(guī)私立大學——東陸大學(云南大學的前身)。
唐繼堯故居是一座小型封閉式四合院建筑群落,是典型的清代中晚期民居建筑風格,正堂三間,有對廳、書房、倉庫、馬房,院中有一口水井,井水清澈見底。如今,故居仍保留著當時唐家的家具擺設(shè),并陳列著唐繼堯重九起義和護國討袁時用過的電文、地圖等軍事用品以及記述他生平事跡的文字和影像資料。
僅一墻之隔的江西會館是會澤所有會館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年,由江西籍客商建造,僅從大門頂上的五層斗拱便可看出其在眾多會館中的地位。江西會館雖是一座全木結(jié)構(gòu)建筑,但歷經(jīng)百年依然完好無損,是會澤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會館。
進入會館大門往前走,沿石階而上,穿行在座座殿堂之間,雕梁畫棟俯仰可見,精致的石雕、木雕、磚雕刻于影壁、屋脊、斗拱之上,山水樹木、花鳥蟲草、民間傳說無不入畫。緊接著,會館戲臺上的一副楹聯(lián)“天地無私,貴賤皆為角色;古今如夢,往來只換衣冠”映入眼簾,戲臺構(gòu)建奇特,前檐三重,檐高十多米,后檐五重,面闊三間,寬十多米,屋頂上有42只翹首翼角,與戲樓臺下的42根落地柱相對應(yīng)。這座戲臺不論從建筑設(shè)計還是戲臺面積來說,都依稀可見當年宅邸的繁榮昌盛。
此外,退伍老兵自發(fā)建立的紅色文化展覽館也值得一覽。當年,地處烏蒙山區(qū)的會澤縣也是一塊紅色革命的熱土,毛主席寫下的“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的豪邁詩句影響了幾代人。這里還有民國時期原國民黨護衛(wèi)團團長兼縣參議會議員張子佳的住宅,如今陳列著的紅色文化收藏品,為這座擁有近百年歷史的老宅增添了一抹鮮艷的紅色。
據(jù)史料記載,清乾隆、嘉慶年間,因清政府對銅的需求量很大,會澤在銅的開采、冶煉、鑄幣、運輸?shù)确矫媸r空前,縣城因此被冠以“萬里京運第一城”的美名,這里的小街小巷全用青石鋪墊,就連下水道井蓋的外形也全是圓形的古錢幣,被譽為“錢幣之鄉(xiāng)”一點也不為過。
會澤在古代一直是南方的造幣中心,我在江西會館的古錢幣陳列室里看到了從秦代到清代各個朝代的古錢幣,就像一部濃縮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史,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其中存有一枚直徑57.8厘米、重41.4公斤、鑄有“嘉慶通寶”的開爐紀念幣,不論從直徑和質(zhì)量上看,都堪稱世界古金屬錢幣之最。而為了彰顯錢幣之鄉(xiāng)的氣派,當?shù)卣€在進城的入口處用純銅造了一枚重達7777 公斤的嘉靖通寶,游客可從嘉靖通寶的方孔錢眼中直穿而過。
古城以東、西、南、北四門對應(yīng)的中軸線為經(jīng)緯建成十字形的街道,稱東西街和南北街,又在十字形的主街上連接次要街巷,形成了棋盤式的道路格局。銅匠街是當年會澤銅運繁榮的歷史見證,匠人們匯聚在這里,以鍛打斑銅為生,自然而然便形成了銅匠一條街。義倉街是當年的貯備糧基地,每逢大災之年,當?shù)卣銜蜷_糧倉賑濟災民。三道巷、二道巷、豐樂街曾是顯赫一時的富人區(qū),豪商富賈比屋而居,達官顯貴連墻而集。豆芽街、魯機村則多是尋常百姓家,住房低矮,擁擠嘈雜,卻也其樂融融。
會澤的巷道就是這樣曲折又幽深、神奇又迷幻,至今古井里的水清澈依舊,汩汩流出的仿佛是遠古的遺韻;深深的巷子蜿蜒回旋,悠悠傳頌的依然是從古至今鮮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