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
1
暑期來臨,我和朋友計劃利用假期出去旅游,我倆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西藏,卻在出行方式上產(chǎn)生了分歧,我提議乘坐火車走青藏線,一路上可以欣賞中國最美鐵路線沿途的風景,朋友卻認為飛機出行省時又省力,說我放著現(xiàn)今最便捷的交通工具不用,為何還要去坐慢吞吞的火車?
其實,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質(zhì)疑。隨著社會發(fā)展和科學技術(shù)的不斷進步,越來越高效的交通工具帶給人們更多舒適快捷的出行選擇,使人們能夠花費更少的時間和精力到達旅游目的地。然而,在我看來問題恰恰就出在這里,交通方式的變化正在悄然改變著人們的旅游方式——從過程游變成了目的地游。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到古時的山水游,彼時比起匱乏的陸路交通方式,古人更樂意選擇相對發(fā)達的水路出行,尤其是在江南水鄉(xiāng),那里河流密集、水網(wǎng)密布,乘船游玩的好處更甚。船行江面,云霧若隱若現(xiàn),河流蜿蜒曲折,沿岸群山相招而來,由遠及近地次第展開……河流天然就是絕妙的觀景畫廊。乘船游玩更在意的是舟行途中的景觀,是過程游,當時備受推崇的風景名勝大多具有連續(xù)性和整體性,而這正是由船只或順流而下或逆流而上這種沿河行駛的特點所決定的,這種旅游方式注重的是全程的體驗與感受。
而如今的汽車飛機時代強調(diào)得更多的是目的地的駐足靜觀,只有到達目的地,欣賞山水的行為才正式開始。汽車奔馳在高速路上途經(jīng)處多是那些廣闊平坦、易于施工的地區(qū),不曾考慮公路兩邊的景觀;飛機飛行在平流層,更是遠離幾十千米下的陸地……這些都決定了人們視野范圍內(nèi)所能看到的風景完全不能與古時船客所看到的相比擬,前者看到的多是平庸地帶,而河谷與船的結(jié)合是自然與人的合作,是天人合一的美妙融合。
散文家周作人在給友人的信中這樣寫道:“你坐在船上,應該是游山的態(tài)度,看看四周物色,隨處可見的山,岸旁的烏桕,河邊的紅蓼和白蘋,漁舍,各式各樣的橋,困倦的時候睡在艙中拿出隨筆來看,或者沖一碗清茶喝喝……黃昏時候的景色最好看,夜間睡在艙中,聽水聲櫓聲、來往船只的招呼聲以及鄉(xiāng)間的犬吠雞鳴也很有意思。在船上行動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覺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樂法?!闭\如,旅游的意義不止在于目的地的期待,更重要的是沿途風景的驚艷。跟著途中的風景起起伏伏,一路走來,眼里留下的都是一幀幀賞心悅目的畫面,如此方覺得不虛此行。
在我有理有據(jù)的勸說下,朋友最終同意了我的提議。乘坐火車踏上這條被譽為“天路”的高原鐵路,近兩千公里的路程,我們穿越了無人區(qū),目之所及一片荒涼,途經(jīng)了昆侖山,雪山巍峨壯觀;邂逅了被油菜花包圍的青海湖,花海燦爛;還偶遇了跟著火車奔跑的野生動物,更是與純凈通透的碧藍天空一路相伴,人還未到目的地,心卻已經(jīng)得到了一次純澈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