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應用科技學院校長林加奇主持研討會
責任動力學創(chuàng)始人方志良作匯報
2018年7月10日,第一屆責任動力學(國際)學術與應用成果研討會在江西應用科技學院隆重召開,會議由江西應用科技學院校長林加奇主持。
10余所高校的國內外專家、教授受邀參加了此次研討會,共聚南昌,就中國本土原創(chuàng)責任理論“責任動力學”進行探討和論證,推進中國原創(chuàng)社會科學的發(fā)展進程。
阿拉伯數字與4R8C
責任音階圖
理性責任矩陣模型
責任動力學創(chuàng)始人方志良對責任動力學的理論起源、理論框架和主要內容進行了介紹。方志良指出,數學的發(fā)展得益于阿拉伯數字符號的簡化,音樂的普及也得益于音樂音符語言的通用,如果責任教育能夠像數學與音樂一樣具有自己系統(tǒng)的責任單位符號,我們就能解決長期以來沒有責任系統(tǒng)體系的理論學科問題。
據方志良介紹,責任動力學是關于責任理論的一種研究視角,運用數學符號特征值、物理學的力學矢量原理與數學邏輯表達式的方法論來研究社會上的責任動力與責任現象的本質規(guī)律。責任動力學是研究人類一切的社會行動在社會關系中的評價學問,即責任動力學是研究人類如何運用數字符號與邏輯關系進行責任現象規(guī)律分析的學科。它具有責任社會性、學科交叉性、微觀性與綜合性等特點。責任動力學研究的重點與立足點是:人與人如何借用責任數字符號與邏輯表達式的方法去認知現實中錯綜復雜的責任問題內涵與關系。
研討會上,各位專家、教授認真聽取了方志良的介紹,在對責任動力學進行充分肯定的基礎上提出了中肯的建議。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李亦菲認為方志良從約束力與驅動力兩個維度構建責任矩陣,并用數學方法描述責任現象、探索責任動力,是責任研究領域的創(chuàng)新。李亦菲一直非常關注青少年教育,認為責任動力學在教育領域有很大的運用空間。李亦菲形象地說,責任研究是一個受人關注的領域,很多人都試圖耕耘過,但缺乏系統(tǒng)性,也沒有真正扎根,而方志良則進行了系統(tǒng)的思考,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但還需要在進一步加強學術規(guī)范、拓展研究視野,這需要更多人參與進來。
北京大學教授陳保亞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張黎
《科學中國人》雜志執(zhí)行社長張剛
北京語言大學語言學教授張黎在發(fā)言中指出,責任動力學是一門應用的科學,非常新穎,為企業(yè)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很好的模型,特別是把管理要素指標化、可量化。但是責任動力學如果要提升一個層次,就需要明確理論基礎,按照學術的邏輯去論證,針對責任動力學的學術研究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江西應用科技學院經濟學教授汪玉奇在發(fā)言中指出,方志良做的最有價值的事情就是在企業(yè)管理中篩選出一個命題:責任。責任動力學的學術研究成果很有意義,其母校江西應用科技學院也會大力支持他的研究和進一步應用。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李亦菲
杭州文廣集團資深理論媒體人李天瓊在發(fā)言中指出,責任心是除能力之外,決定一個人做事質量高低的關鍵因素。那么責任心該如何評估衡量呢?中國的傳統(tǒng)習慣一直都是用強與弱來表達的,而責任動力學用數字和符號,對人的責任程度進行量化評價,這對傳統(tǒng)責任教育是很大的創(chuàng)新。江西應用科技學院含有“應用”兩個字,“應用”跟責任動力學有很強的契合性,所有的理論最終都應該為推進社會進步所運用。我們有那么多理論成果,但我們很需要能夠切實解決存在問題的理論。責任這個概念屬于價值觀和道德范疇,“責任”教育也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認為,責任動力學的可量化模式,為今天的德育教學創(chuàng)新,開拓了一個新穎而務實的視角。
江西應用科技學院副董事長、第一副校長、二級研究員汪玉奇
北京大學教授陳保亞在發(fā)言中指出,方志良最大的貢獻是對責任理論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從瑣碎的生活中找到問題,找到最根本的要點進行研究,他的治學精神值得學習。大學特別講“應用”,責任動力學在大學作為一門課程很有價值。建立責任數學模型是一個很好的探索,可以把人的行為用數據分析,同時他建議責任動力學要結合互聯(lián)網時代的大數據,在這個過程中論證模型。
《科學中國人》執(zhí)行社長張剛在發(fā)言中指出,責任動力學在兩個方面非常有價值,第一是在企業(yè)管理應用方面,第二是在個人修為方面,從孩子開始培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同時還建議,在應用方面應建立責任動力學案例數據庫,在學術方面要更加做到學術規(guī)范。
杭州文廣集團高級編輯李天瓊
江西財經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錢建豪
南昌航空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教授黃蕾
江西財經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錢建豪在發(fā)言中指出,聽完方志良的介紹,深受感動,責任動力學學說可以融入到國民教育體系中,作為大學的一門課,教材可以分學術版和科普版。
南昌航空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教授黃蕾在發(fā)言中指出,通過在國內的實踐建立一個理論體系非常難得,但是責任的范式還需要完善。黃蕾認為,方志良提到的責任性格測試軟件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可以把人的個性、性格標準化,是一個時代的發(fā)展,從責商的評價,到軟件開發(fā),再到大型企業(yè)或社會群體的評價,這是一個理論接受檢驗和完善的過程。
據悉,作為這次研討會主辦單位的江西應用科技學院,不僅成立了責任動力學研究院,還開設了專業(yè)的責任動力學課程,將責任動力學學術研究成果用于教學和實踐。
【責任動力學簡介】
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責任動力學認為,責任本質上是人的一切社會行動在社會關系中的評價總和。通俗理解就是,只要你做的事情和社會中任何組織、個人相關就是責任的范疇。
社會關系是責任約束力的通俗語言表達方式,是責任的靜態(tài)力學場,簡稱為責任(社會)靜力系統(tǒng),責任約束力可以分為顯性與隱性特征。顯性約束力表示社會、組織或個人之間的正式、書面、具有強制處罰的契約關系。比如,各種法律、法規(guī)和制度等。隱性約束力表示社會、組織或個人之間的非正式、口頭、不具有強制處罰的契約關系。比如,文化、道德、價值觀、習俗等。
社會行動是責任驅動力的通俗表達語言方式,是責任的動態(tài)力學場,簡稱為責任動力系統(tǒng)。社會行動可以分為外驅動與內驅動特征。人類責任關系的建立是基于責任主體與責任客體兩種對象的,沒有責任對象就沒有責任關系。外驅動表示責任客體對象對責任主體對象的驅動。比如,彼此的權益保障,法律法規(guī)、制度、文化習俗等管理外在屬性。內驅動表示責任主體對責任客體的驅動。比如,個人的成就欲望、動機等內在屬性。
這兩種力量的交互關系的組合就建構成責任的內核,形成了4個責任象限:角色責任(R1)、能力責任(R2)、義務責任(R3)和原因責任(R4)。人類的一切責任都是表現在這4種責任之內。責任動力學把4種責任簡稱為理性責任,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責任概念,是一種全新的責任理論與概念的新范式。
理性責任總公式:R=R1(-1,0)+R 2
(0~N)+R3(0,+1)+R4(C/c)
與會專家、教授大合影(丁君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