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肇凡
中國古人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見,在那個沒有鐘表的時代,太陽就是人們生活作息的參考,它就是個掛在天上的“時鐘”,所以甲骨文里早早就出現(xiàn)了“日”字。
太陽也不是一直都掛在那,它每天都從東邊升起,又從西邊落下。聰明的古代人啊,就根據(jù)太陽的位置變化,又創(chuàng)造了兩個字。
我們先看“旦”這個字,好像一輪金色的太陽從地平線躍出。那么“暮”字呢?也很形象,上下都是“小草”,表示草叢,太陽落到了草叢中,不就是日暮時分嗎?看著這兩個字,我不禁想起一句詩:“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p>
不過“暮”這個字從甲骨文演變到楷書時,本來是變成了“莫”字。但后來“莫”字有了“不要”的意思,而且“不要”這個意思的使用還愈加頻繁。于是人們在“莫”下面加上“日”成了“暮”字,用來表達“傍晚”的含義。從此以后,“莫”和“暮”,就“分道揚鑣”了。
說著說著,“暮”色漸起,小朋友們不能通宵達“旦”啊。早點休息,才可以觀賞第二天的日出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