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超
“北平在人為之中顯出自然,幾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擠得慌,又不太僻靜: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與樹;最空曠的地方也離買賣街與住宅區(qū)不遠?!?/p>
“北平的好處不在處處設(shè)備的完全,而在它處處有空兒,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氣;不在有好些美麗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閑的地方,使它們成為美景。每一個城樓,每一個牌樓,都可以從老遠就看見?!?/p>
打那時起我就在好奇,胡同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建筑,它到底有著怎樣讓老舍先生念念不忘的魅力呢?
高中畢業(yè)后,我從南方的小鎮(zhèn)來到了北京建筑大學(xué),讀土木工程專業(yè)。趁著周末,我總會和三兩個好友一起,到城里四處轉(zhuǎn)轉(zhuǎn),也漸漸對老北京的胡同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也叫“里弄”或“巷”,是指城鎮(zhèn)或鄉(xiāng)村里主要街道之間的、比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區(qū)的內(nèi)部。胡同是當(dāng)?shù)亟煌ú豢苫蛉钡囊徊糠?。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朝,明、清以后又不斷發(fā)展,元朝北京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通?!币簿褪钦f共有街巷胡同四百一十三條,其中有二十九條直接稱胡同,而那三百八十四條火巷,其實也是廣義上的胡同。北京比較著名的胡同有東交民巷、什剎海胡同等等。
別看這胡同從外表上看模樣都差不多——灰墻灰瓦,其實不然,只要你肯下點功夫,串上幾條胡同,再和那的老住戶聊上一陣子,就會發(fā)現(xiàn),每條胡同都有個說頭兒,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著傳奇般的經(jīng)歷,里面的趣聞?wù)乒?,時代的風(fēng)貌,并蘊含著濃郁的文化氣息,好像一座座民俗風(fēng)情的博物館,烙下了人們各種社會生活的印記。但它們的特色卻各不相同。在北京城西部有個胡同叫九道彎,原因是一個小小的胡同竟要拐九個彎。有的胡同如果曾住過一個有名的人,那這條胡同就會以這個人的名字命名,比如石老娘胡同和王皮匠胡同。還有的胡同是按照其形狀命名的,像羊尾巴胡同和耳朵眼胡同,聽起來就這么生動形象。北京的胡同真是數(shù)也數(shù)不盡,正印證了一句俗話: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賽牛毛”。
北京胡同文化絕不僅僅是城市的脈絡(luò),交通的衢道,它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場所,京城歷史文化發(fā)展演化的重要舞臺。漫步其中,到處都是名勝古跡,細細品味,又似北京的百科全書,不少胡同中的一塊磚、一片瓦都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
或許是與北京的胡同有著某種特殊的緣分,大一暑假,我有機會參加了學(xué)院組織的去南鑼鼓巷的實踐活動,有機會在老北京的胡同里度過了至今都印象深刻的兩周時間。
第一次住在四合院,沒有樓房的隔閡感,特別特別清凈,即使是在喧鬧的南鑼,也聽不到嘈雜聲。因為一般情況下,尤其四合院這種,屬于深宅,不臨街很安靜。住在胡同的那些天,遇上門口兒站著的老人,張口問個道兒,準(zhǔn)能聽到那動聽的京味兒,跟你不嫌其煩地講該怎么走。碰上倆人的時候,還會各自給你拍胸脯兒打包票,告訴你自個兒才是對的。那種骨子里的熱情和自信,相互之間沒有踩乎的表態(tài),足足兒地讓你從心里感到暖洋洋的。到了夕陽西斜的時段,半墻金色半墻灰的胡同里,不免多了三分韻味,七分蒼桑。下午六點左右,家家戶戶開始做飯,老北京做菜的醬油味兒,炸魚味兒,燉肉味兒,混合著飄在天空,讓你有一種隨便找個人家兒進去吃一頓的沖動。胡同中有太多的小店,賣零食的,賣雜貨的,補衣服的,還有那些坐在小館子里喝著二鍋頭談?wù)撝鴩掖笫聝旱谋本┐鬆敚岩徽麠l巷子弄得生氣勃勃。還有人支了個破舊四角桌,放了幾個板凳,小桌上是青白灰色相間的大碗,大碗底窄口寬容量小,里面盛著淺淺的茶,這就是大碗茶了,三元一碗,走得口干舌燥的時候,可以來上一碗,猛灌一氣。
兩周中,我們要制作一個視頻,反映南鑼鼓巷的居民生活。我們采訪了幾位老大爺和老奶奶,有一個老大爺領(lǐng)著我們來到南鑼的玉河,邀我們坐在玉河旁的石椅上,指著眼前的玉河說道,曾有50年,玉河消失在北京的地圖上,而今,玉河重生,從胡同旁靜靜流過,河兩岸種植著古槐、高柳、蒼松翠柏,不時有太湖巨石點綴在花草之間。往河里看,菖蒲、蘆葦生長茂盛,一些盆栽荷花也點綴其間,形成了一道在北京難得一見的水鄉(xiāng)風(fēng)光。老大爺以玉河為引子,講起了南鑼歷史,談到了商業(yè)開發(fā)后的“實惠”。在786米長的主干道上,他也曾擺攤賣小吃,改善了全家人的生活,但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嘈雜聲,也影響了他的南鑼生活。
責(zé)任編輯:尹穎堯 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