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在生命垂危的最后兩天,躺在醫(yī)院的病床上,還極有興致地讓夫人給他念短篇小說《對生命的熱愛》,他非常喜歡這位作家的作品。
這位作家的名字叫杰克·倫敦,出生于一個破產(chǎn)農(nóng)民的家庭,他在青年時期是個流浪漢。有一次,警察把他逮捕了,法官判他在監(jiān)獄里做三十天苦工。那是多么難熬的三十天啊!每天干著鑿石頭的繁重勞動,卻只給很少一點面包和水。
事物是變化發(fā)展的,六年之后,這個流浪漢變了,他變成美國西部沿海一帶最受歡迎的人,他受到交際界殷勤的招待,為作家、評論家和主筆、編輯們所熱烈頌揚,被譽為文學界一顆燦爛的明星。
這奇跡般的變化是怎樣出現(xiàn)的呢?
話說有一天,杰克·倫敦又在街上游逛,他感到空虛苦惱:自己幼年時,飽受了貧困與苦難,后來為生話所迫,就在舊金山海灣附近漂泊。一轉眼已是十九歲了,難道一輩子就這樣茍活下去?
他邊走邊沉思地踱入一家公共圖書館,隨手拿起一本《魯賓遜飄流記》翻閱著,不料一看就被書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深深吸引住了,而且大為感動,恨不得一口氣就把書讀完,雖然肚子已餓得很厲害,也顧不得出去吃飯。第二天一早,他又跑到圖書館,看完了《魯賓遜飄流記》,又接著看別的書??粗粗?,他覺得眼前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天地,一個神奇美妙的知識世界。他在這個新的世界里,大口大口地呼吸新鮮空氣,貪婪地吸收知識的營養(yǎng)。從此讀書的熱情不可抑制,一天讀十幾個小時還不愿休息。從莎士比亞的劇本到馬克思的論著,他都廣泛涉獵,無書不讀。
為了得到更好的學習條件,他進入了加州的奧克蘭德中學念書。他用功的勁頭簡直難以言狀,幾乎沒有睡過一個安穩(wěn)覺,將全部心思都用在學習上。他僅用三個月的時間就學完了四年的課程,順利地通過了畢業(yè)考試,接著又考進了加州大學。
當他立志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以后,深感自己知識貧乏,于是就抓緊一切空閑時間,發(fā)狂似地閱讀世界文學名著,把《金銀島》《基度山伯爵》《雙城記》等書讀了一遍又一遍,他還把莎士比亞、歌德、巴爾扎克三大文豪作為典范,仔細地研究他們的作品,學習他們的藝術手法。他拚命地練習寫作,每天堅持寫五千字,往往一下子就寄出二三十篇小說稿。雖然稿子一次又一次地被退回來,但他還是一個勁地寫作,一個勁地讀書,從不氣餒。
在寫作實踐中,他感到要把人類最深刻、最復雜、最微妙的思想感情,生動、準確地反映在作品中,必須掌握豐富的語言詞匯,于是他下苦功學習。他將大字典上的字詞,依次抄在一張紙片上,這些紙片有的裝在衣袋里,以便隨時摸出來讀;有的貼在梳妝臺的鏡框上,在照鏡時可以看得見,有的用針別在曬衣的繩子上,在院子里散步時能夠?qū)W習;有的則掛在帳子頂上,每天入睡前和起床后都念上幾遍。經(jīng)過這樣堅持不懈的努力,后來,杰克·倫敦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相當強,他的作品往往一氣呵成而沒有語病。
杰克·倫敦一生從事創(chuàng)作只有十八年的光景,卻給人類留下了五十一部著作,他的作品不僅大受美國讀者的歡迎,而且在世界范圍內(nèi)也有很大的影響。當我們欣賞這位美國近代杰出作家的作品時,可別忘了他是怎樣從一個流浪漢變成作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