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從事根雕創(chuàng)作有些年了,市場經濟的誘惑讓他再也難以堅守清貧,他想利用根雕藝術發(fā)財致富。
一天,他從原始森林中弄到了許多有意思的原材料。在創(chuàng)作室里,他越想越興奮,認為以他的構思與手工,定會讓根雕作品產生驚艷的效果,創(chuàng)造較高的市場價值。于是,他根據根的自然神態(tài),參考時下人們的情趣,做了多件作品。作品分多個等級,代表他花精力的不同程度。
當他把作品依次擺上展覽臺時,他對花精力多的作品格外看重,標上了不菲的價格,越看越喜歡。在整理廢棄的原材料時,他也會把那些未經多少加工、妙趣天成、怪異的根雕擺上展臺。對于這些,他往往投入精力不大,并不看重。
專賣店開了不久,來了幾撥兒根雕愛好者。藝術家熱情洋溢地介紹自己的佳作,而客人多數(shù)把他并不怎么看重的“天然根雕”抬價買走,而對于藝術家熱捧的佳作興趣平平。藝術家越寄予厚望,客人興趣越淡。
藝術家迷惑了,一位老收藏者一語點破:天然的東西透露出真、善、美,再巧奪天工的工藝或多或少也會流露出做作、逢迎等令人反感的庸俗元素。
【精要解讀】
名利是藝術的死敵,一旦將功利的思想注入藝術創(chuàng)作當中,便失去了初心;作品充滿了銅臭,也就失去了魅力。而那些不加修飾的作品因其天然、獨特、淳樸而受到人們的歡迎也就不奇怪了。同樣,做人也是這個道理。
【適用話題】
天然、庸俗、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