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族
圈套,是用得最多的一種獵具。
在新疆阿勒泰一帶,圈套又稱為吊鉤圈套、索套、鐵絲圈等,但叫圈套者仍為多,叫得久了便成為固定叫法。人們每說出“圈套”二字,旁人便感覺到鐵絲圈正在收緊,其氣氛馬上會變得緊張。
制作圈套不費事,只需一棵樹、一根木頭和一塊石頭。獵人在木頭一端綁上石頭,將木頭橫插在樹杈上,然后在另一端系上一個鐵絲圈,再在鐵絲圈與樹身之間連接一根鐵絲,把誘餌垂掛在那根鐵絲上,一個圈套便宣告完成。
圈套是最古老的獵具,古人因為需要食用獸肉,便琢磨出這一借樹木和石頭之力,致獸類喪命的捕獲方式。因為其制作方便,捕獲率高,至今仍被獵人使用。
此圈套與人們通常所說的圈套不同。人們通常所說的圈套,是一人運用智慧,將另一人引誘進某個事件中,令其喪失自我掌控能力,滑向命運突變后的深淵。這種情況下的圈套,是意念和思維運作模式,不需要具體物質(zhì)。
而獵人們所說的圈套,則有具體指向,亦有固定的使用方法。比如制作圈套,首先要選樹,而且必須是那種高大結(jié)實,且長有杈枝的樹,才能被獵人一眼看中。
其次是選一根同樣結(jié)實的木頭,和一塊大石頭。之所以要選結(jié)實的樹和木頭,是因為圈套做好后,要靠其二者發(fā)力和受重,如果不結(jié)實,便經(jīng)不起野獸的掙扎或撞擊,會讓獵人白忙活一場。
至于作為誘餌的肉,常常是一只兔子或長尾鼠,獵人在出門時就已經(jīng)備好。
作為誘餌的那塊肉,時間長了會發(fā)出異味,這正是獵人之所望,因為野獸對腐爛發(fā)臭的東西敏感,遠遠聞到就會撲過去。
那是驚心動魄的一刻,野獸看不到系于那根木頭一端的鐵絲圈,便將頭伸入鐵絲圈中,叼住那塊肉向下扯,鐵絲圈便脫開系肉的那根鐵絲,死死套在了野獸脖子上。此時,木頭另一端的石頭受力下垂,那根木頭斜升而起,將野獸吊在半空。因為鐵絲圈是活扣,野獸越掙扎便被拉得越緊,加之它們自身在向下垂落,最后便被勒死。
這就是古老的圈套,其爆發(fā)的力量,讓野獸很快就變成了獵物。
獵人會定期去查看圈套,大多野獸被吊起后,挨三四個小時后就會斃命。獵人將圈套卸下,抽出深深勒進野獸脖頸的鐵絲,一次獵捕完美結(jié)束。
也有意外,一頭哈熊(狗熊)掙脫了鐵絲圈,但它并不離去,而是躲在旁邊的樹林里,等待獵人上山后進行報復。
它熬過幾日,終于等到了獵人,它大叫著撲向獵人,獵人閃身躲過,才知道捕熊不成,熊反過來要用大掌把他拍成肉餅。
情急之下,他躲到圈套一邊搖動那根木頭,意欲用鐵絲圈去套哈熊的頭。那哈熊深知那根鐵絲圈的威力,嗥叫幾聲后轉(zhuǎn)身離去。
圈套乃千年獵具,其殺氣令那哈熊望而生畏,那位獵人亦在關鍵時刻躲過一劫。
奇怪的是,自此再也沒有野獸接近那里,也許是那只哈熊向所有野獸傳遞了某些信息,它們每每走近那里,便頭一轉(zhuǎn)繞道而去。
另有一位獵人,設置的圈套空放了幾年后,便將其移回家中,準備選擇合適的地方再次設置。不料家中的牛羊和馬卻都懼怕圈套,每每近前便驚恐嘶鳴,轉(zhuǎn)身往遠處跑去。那獵人驚嘆,圈套這東西,任何動物都害怕。他扛起那根木頭和鐵絲圈,搬到村后的山岡上,家中才安靜下來。
受此事啟發(fā),一位牧民在狼群頻繁騷擾牧場時,做了幾個圈套立在牧場邊上,狼群便再未出現(xiàn),整個夏天,牧場上一片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