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志恒 劉川鄂
1952年張愛玲離滬赴港,三年后又去了美國,直至1995年于洛杉磯辭世。懷抱有時,生死有時,聚散有時。美一旦到了極致,便成蒼涼。姑且不談張愛玲在美期間的身心狀態(tài)是否無恙和海外(美國)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的具體情況,各界長期以來有著諱莫如深般的默契,即認為張愛玲的創(chuàng)作在離開中國內(nèi)地后出現(xiàn)了鮮明的衰退,乏善足陳。其少量作品斷斷續(xù)續(xù)地問世也佐證了一個處于創(chuàng)作晚期的作家的捉襟見肘、跌落鈍拙。但隨著其遺作的陸續(xù)發(fā)掘,筆者的判斷恰恰與多數(shù)人的苛評背道而馳:后期張愛玲從沒中斷創(chuàng)作,其作品裸呈出新立意,彰顯了執(zhí)拗的探索。張愛玲并未“過早結(jié)束”,正如她在《續(xù)集》自序中所言:“書名《續(xù)集》,是繼續(xù)寫下去的意思。雖然也并沒有停止過,近年來寫得少,刊出后常有人沒看見,以為我擱筆了?!雹俦疚闹鹨唤庾x目前發(fā)掘出的張愛玲小說遺作,一定程度上還原其后期創(chuàng)作的樣貌,以利進一步的比較研究和綜合研究。
一、浮花浪蕊:《同學少年都不賤》
往事如風,將年輕時飛落如雪的癡狂,盡數(shù)吹散開來,如同蝴蝶的翅膀掠過潮濕的海岸。只有心知道,歲月不寬宏,青春轉(zhuǎn)眼落根結(jié)果。不見花影繚亂,濃烈黯然已成過往,時間里剩下流云幽幽,蒼山深深,同學少年依舊在路上。世間風景線,千般萬般熙攘后,她仍是她,她也仍是她。而她們,卻不再是她們。相見時的落落清歡,兩兩相忘,相對無言。這浮花浪蕊的人生,終歸漫不經(jīng)心得就斷了。
書名《同學少年都不賤》,襲用的是杜工部《秋興八首》中的“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一句,不知是張愛玲記憶有偏差還是刻意之筆,她將原句中的“多”改為了“都”。原詩的意思是:年少時一起求學的同學大都已飛黃騰達了,他們在長安附近的五陵,穿輕裘、乘肥馬,過著富貴的生活,我卻注定要為一個信念苦渡人間。小說卻是反其意而用之,張愛玲以她慣常略帶輕諷的口吻,調(diào)侃似的讓在水槽洗盤碗的主人公趙玨說出了暗藏題旨的一句話:“甘遒迪死了。我還活著,即使不過在洗碗?!雹凇瑢W少年都不賤。沒有對這個世界清醒的意識,才沒有絕望。生是過客,跋涉虛無之境,在塵世里翻滾的人們,誰不是心帶惆悵的紅塵過客?乍聽輕飄無關(guān)痛癢的一句話,轉(zhuǎn)念一想,卻是沉浮了太多的欲說還休,到底令人心生驚怯。趙玨輸給的,本就不是像恩娟這樣的同學,也非愛情婚姻的是非蹉跎,而是人生的不可預知。渡河時辰未至,人無力穿越,只能觀望。不是不知何事縈懷抱,而是知道也無能為力。解得開的就不叫命途,放得下的又怎會今生今世盡蒼涼?
張愛玲以一貫細膩精巧的描繪,一貫波瀾起伏的時間跨度,一貫首尾呼應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敘述了上海某所教會女中一個寢室四位女生尤其是趙玨和恩娟兩位不同的生活歷程和心理流變。小說前半部分正敘學生時代的生活,幾處伏筆性的細節(jié)鑲嵌其中,后半部分是湯湯幾十年的倏忽而過,作者卻獨具匠心地借趙玨與恩娟的一次會面,由趙玨回憶了三兩段稀稀拉拉的往事,跳躍點染,將情節(jié)壓縮緊致。醒也無聊,醉也無聊。行文看似流露出一種深深的意興闌珊,實則像是從一個更冷更辛苦的世界吹來的風。不過比之早年《金鎖記》式遣詞造句的豐腴流麗,筆端風情已然大不相同。
小說以“起先簡直令人無法相信”③起頭,暈染了全文的情感基調(diào)。猝不及防之感像是個劫后余生的念頭在人腦子里盤旋了無數(shù)回,在身體里刮起一陣狂風,它尖銳地呼嘯著,穿透了人的視覺跟聽覺,那就是瘋狂沉淀的滄桑無常的歲月。張玨無法相信昔日的同窗舊友恩娟,已經(jīng)成了一名顯宦的太太,而自己的生活卻像一攤爛泥,蓬頭垢面。如今她和她,雖在咫尺之間,差距卻遙如天各一方。小說在一個突兀的跳接“這次通訊后,過了十廿年趙玨才又寫信給恩娟”④后,寫到作為小說的一個重要部分——“相見歡”。見而不歡,此次相聚又布滿“不相信”。對十分瑣屑的細節(jié),恩娟的笑容“將信將疑”,趙玨計數(shù)般在一個個模棱兩可的神色間,記下她的“第二次不信”“第三次不信”。這諸多的“不信”,其實都只是趙玨的觀照。在她不信別人中,在別人不信她中,在反反復復中,像是有一縷氣若游絲的聲音在鬼魅幽怨地唱:我不相信這就是我的命。但是一切又是用一個全知全能的視角敘述下來的,簡約的輪廓,觸目的細節(jié)。不由得她不信。
二人相會的過程中,趙玨時刻保持著動物性的警覺敏感,退縮驚慌,戰(zhàn)戰(zhàn)兢兢,像一頭獸,生怕在強者面前暴露自己逼仄粗糙的觸角。她仿佛扮錯了角色,起首一句錯了,全篇都錯。周到待客是錯,故作輕巧也是錯的。大學時代,女校中盛行同性戀,趙玨癡迷赫素容,“恩娟對芷琪一往情深”⑤。時隔多年,趙玨又一次見到赫素容,卻“完全漠然”。然而恩娟不是,雖已為人母,可當兩人聊到芷琪“嫁了她哥哥那朋友,那人不好”,恩娟扮了個恨毒的鬼臉?!岸际撬绺纭!庇殖林ぷ油祥L了聲音鄭重道,“她那么聰明,真可惜了?!雹迬缀鯗I下。這讓趙玨震動。趙玨沒想到這么多年過去了,恩娟還是對芷琪情深不改。后來,“不知從什么時候起”,趙玨“也明白了”,她認為自己對赫素容從情根深種到漠然,其轉(zhuǎn)變的原因是,“與男子戀愛過了才沖洗得干干凈凈,一點痕跡都不留?!雹咭粋€人不可能在二十五歲還忘不了十五歲的情人,除非十年來她沒再愛過。那么,按照這個觀點,她得出了恩娟沒有真正戀愛過的結(jié)論。因為“她不是不忠于丈夫的人”⑧。都是以往好成一團時交的心,如今都被她拿來做自欺的武器。這想法讓人有種做賊心虛似的快感,安慰時而落荒而逃,可她需要。自卑是別人給予的恥辱,優(yōu)越感卻是自己堅持的幻覺。趙玨認為她至少戀愛過——同學少年都不賤。
“但是后來有一次,她在時代周刊上看見恩娟在總統(tǒng)的游艇赤杉號上的照片……那云泥之感還是當頭一棒,夠她受的?!雹犸L光人物如肯尼迪死于非命,這在趙玨看來,自己活著就心滿意足了,所以“是最原始的安慰”“是真話”。而對上了《時代周刊》的恩娟的艷羨和嫉妒,方令她產(chǎn)生了所謂的“云泥之感”,這種內(nèi)心的慘傷和處境的暗淡,既是在寫趙玨,也是在寫作者自己。死人活人之對比,趙玨得到滿足;活人之間的對比,趙玨得到的是失落,這就是張愛玲晚年對人生的釋義:“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雹鉄o論是物質(zhì)生活的貧乏還是精神上的“咬嚙性”的小煩惱,都不能不使人平添憂愁。平凡的生活也無法完全“去悲劇化”,隱隱的,淡淡的。
同窗時的她們就像是白絹似的,后來就漸漸寫上了字,成了彼此的阻礙。沒有字的日子是輕盈自由的日子,一派小兒女的嬌嫩神態(tài)。多少悲歡變成往事,往事又過去了。命運像是最名貴的絲絹,再怎樣巧奪天工,拿到手上看,總透出絲絲縷縷的光,那些錯落,是與生俱行的無奈。為什么要見呢?很多人不需要再見,一別兩寬,各生歡喜。遺忘就是我們給彼此最好的紀念。
二、落月孤倚:《小團圓》
“雨聲潺潺,像住在溪邊。寧愿天天下雨,以為你是因為下雨不來?!?1矜持涼薄到不可一世的張愛玲冬蠶一樣吐出這溫柔凋萎的話,織成思念,猶如大海里的魚,在萬水千山之內(nèi)都是皈依。然則這并不是寫給那個讓她見了“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從塵埃里開出花來”的胡蘭成,而是給讓她覺得“找補了初戀,從前錯過了的一個男孩子”12的導演桑弧。對于這場曇花一現(xiàn)的驚艷往事,兩人不約而同地選擇緘默淡化處之。所以外界大都不知道張愛玲滿目瘡痍的感情背景上還有桑弧掠下的明亮光影。囂張跋扈的表白,常常是變相索取。生命里面還有很多事情,沉重婉轉(zhuǎn)至不可說。才子佳人兩不相侵,沒有開始,就沒有結(jié)束。
張愛玲是豁出去了,《小團圓》雖歸根結(jié)底還是小說,是小說就因其虛構(gòu)的強大場域而不能去一一索引作者的真實人生,再將兩者做牽強附會的解讀。但《小團圓》作為張愛玲晚年家族書寫的有機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算是部自傳體的記錄,她在書中大爆家族秘聞甚至是丑聞,父母不像父母,親戚不像親戚:母親蕊秋(原型為黃逸梵)和多個男人有性關(guān)系,私生活混亂;舅舅是抱養(yǎng)來的;弟弟九林(原型為張子靜)有可能是母親和一個教唱歌的意大利人的孩子;姑姑楚娣(原型為張茂淵)和表侄緒哥哥是情人……除此以外,她首次主動袒露和胡蘭成的那段如火如荼的亂世情緣。小說豐富的內(nèi)容,極具張力的情節(jié),“穿插藏閃”的復雜結(jié)構(gòu)等,共同彰顯了張愛玲晚年不衰的創(chuàng)作活力和不倦的藝術(shù)追求。水一旦流深,就發(fā)不出聲音,人的感情一旦深厚,也就顯得淡薄?!缎F圓》在看似冷靜木木的敘述中暗藏波濤洶涌。非極哀矜,否則便不能分曉其中的味道。真可謂世味難言。
小說對父慈母愛、兄友弟恭的傳統(tǒng)家庭關(guān)系進行了徹底的解構(gòu)和丟棄絕望的嘲弄。前三章不厭其煩地講述親疏遠近各種親戚家的零碎雜事——突出離婚與財產(chǎn)兩方面喋喋不休的矛盾沖突,前赴后繼地發(fā)生,似乎永遠不會完,完不了。親情的飽滿、人性的純良滴落成災,蕩然無存。九莉的父親和母親是新舊兩個世界的人,父親是常見的舊時家庭中的紈绔子弟,把祖輩遺下的家產(chǎn)都用于抽鴉片、打嗎啡針、逛堂子,這樣坐吃山空,讓他時常有種惘惘的威脅,錢攥在手里一天是一天;母親則是第一代新式女性,雖也裹了小腳,但果敢自由,擅滑雪、喜游泳,她曾說“湖南人最勇敢”。不滿丈夫的荒唐委頓,幾經(jīng)勸說無效后,便以陪伴小姑楚娣為由拋家棄子出國,義無反顧撲向人生飛揚的那一面??梢韵胍姡瑢τ谶@樣的父母親,九莉和弟弟九林都成了他們生活如鯁在喉的牽絆。九莉沒有愛過他的父親,所以當她逃離父親的家時,一縷縷夜風下撩起一個意味深長的笑。真正傷害她的是母親,“那些瑣屑的難堪,一點點地毀了我的愛?!?3母女間非常態(tài)的疏離隔膜,從少女時代就在九莉慣于察言觀色的心靈上打下了深深的樹樁。這份舊傷一直作痛,永生如此,無法消融。一生太長了,代之以痛楚,愈合的不過是更為長久的疲倦。九莉總是若有所失,或許是因為失的不夠多。畢竟這是個不完全的世界,沒有一件事情是完完全全真真正正的,連破裂都不曾完全。誰比誰清醒。所以,誰比誰殘酷。
宋淇曾在給張愛玲的信中說,他覺得《小團圓》“第一、二章太亂,有點像點名簿”14。而張愛玲則認為“頭兩章是必要的”15,因為事關(guān)九莉性格形成的關(guān)節(jié)點,幾乎被炸死卻無人可告訴的黑暗冷落,孤獨是在你需要別人的時候,你遍尋不著;在你不需要別人的時候,你自給自足。呼吸著它感覺到自己的存在。九莉在香港維多利亞大學寒窗苦讀,母親蕊秋卻住在豪華的淺水灣飯店,教授安竹斯因愛才而給成績優(yōu)異卻生活緊縮的九莉八百元港幣的獎學金,卻被母親懷疑成女兒和其有不正當關(guān)系,進而在九莉洗澡時突然闖入檢查她的身體,之后又把獎金在賭桌上全輸光了……所謂母愛,感覺不到,就不是。這血肉模糊的崩裂她記著,將之嵌進骨頭里,甚至每一個裂縫里都疼出腐爛。港戰(zhàn)的經(jīng)歷直接導致了九莉自我中心主義人格的最終定型,所以她一輩子都在償還她欠母親的債,當她把二兩金子還給蕊秋時,面對蕊秋的眼淚,她“一點感覺都沒有”16,也不覺得抱歉。這一生,是她精神分裂時的一個浮想。它戛然而止,有不做夢的,沒有夢不醒的。在和母親的拉鋸戰(zhàn)中,她濃烈清曠如昔,沒被年華拋閃,她就是欺軟怕硬,反正“時間是站在她這邊的”17,即使有點“勝之不武”的嫌疑。由此見得,對于現(xiàn)在《小團圓》幾乎被公認的“雜亂無章”“結(jié)構(gòu)松散”的弊病,張愛玲是有意識的,后來宋淇也覺得“母親和姑姑出現(xiàn),與下文有關(guān)”18,文中實則少有閑筆,文字肌理綿密,線索皆可放進謀篇布局的整體框架內(nèi),和她巔峰時期作品鋪排的草蛇灰線,首尾呼應一脈相承,文風卻平和圓熟,更接近她所追求的“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
《小團圓》以夢開始又以夢收尾。十年前的故人就這樣涉過江山湖海翩然而至夢中,兒女繞膝,午夜的光溫柔幽涼起來,充滿著細碎的喜悅。九莉似舊時嬌羞,柔順眼眉,任由之雍拉著往木屋里走。在風吹簾櫳的剎那恍惚里,在半夢半醒之間,誰沒有過這樣的懷疑、驚喜和失落。誰不曾希望擁有一份戀情,盼望著地久天長朝朝暮暮相愛相守?靈魂與靈魂,瞬間與瞬間,如生如死如火如荼纏綿如呼吸。只是誓言往往有口無心。香港的傾覆幫流蘇挽住了情場高手范柳原過而無痕的情意,亂世烽煙、身世浮沉卻無法讓邵之雍不到處留情,對所有的女人,他只看到她們的好處,看不到壞處,因而感到由衷的歡喜。就像一只奔跑在莽莽雪原上的鹿,在孤墳處處的荒涼里,突然仰頭發(fā)現(xiàn)了北極光。懷揣著“三美團圓”美夢的邵之雍給不了九莉現(xiàn)世安穩(wěn),他的過去未來都有聲有色,并非那么百無聊賴等著九莉一個人,她不能與半個人類為敵。不是無情,亦非薄幸,生命是終將荒蕪的渡口,九莉終究只是邵之雍的過客。她一個人坐烏篷船走了,雨聲淅瀝,昏天黑地,經(jīng)宿未眠。她走了當然也就結(jié)束了?!澳峭纯嘞窕疖囈粯愚Z隆轟隆一天到晚開著,日夜之間沒有一點空隙。一醒過來它就在枕邊,是只手表,走了一夜。”19若是血肉相連的愛,措手后會讓人隨之萎謝。你離開,我衰敗,心花零落,落地成灰。相濡以沫,原本便需愛淡如水。
九莉生活在一個無情而蒼白的世界,她相信愛情,愛情背叛她,相信親情,親情欺騙她。都頭來,她竟不知該投向誰。她被迫去接受生命里注定殘缺和難以如愿的部分,接受那些被禁忌的不能見到光明的東西。若為情執(zhí),必陷入軟弱。當她終于明白了這個道理,她和他人之間的交接已是一片窮途末路。她沒有再愛過?!霸?jīng)滄海難為水,更嫌自己說話言不達意,什么都不愿告訴人了?!?0“木雕的鳥”像縷游走跌宕的魂魄,在文中反復出現(xiàn),仿佛是遙遠丑陋的神祇,也似乎是離死亡最近的動物。它第一次出現(xiàn),是在之雍和九莉戀情的發(fā)展階段;第二次出現(xiàn),是在插敘的一段“十幾年后”九莉為第二任丈夫汝狄(原型為賴雅)打胎的段落里;它最后一次出現(xiàn)時,九莉和之雍的戀情已是搖搖欲墜。這是一個巨大的隱喻,九莉大概是一只鳥,充滿了警覺,不容易停留,所以一直在飛。自少女時起,她就一直說服自己對種種貧乏進行對抗。物質(zhì)的貧乏,情感的貧乏,以及貧乏而無可回避的現(xiàn)實。她竭盡所能地與它們對抗,嘗試讓自己逐漸豐盛獨立的途徑和可能性。即使道路坎坷,一直流離失所,孤獨就在一回頭間看到了。無論是多少年前的月色,天荒地老般沉重,九莉是看夠了的。只不過總歸還有些舊事,像陽臺上的月,耿耿于心,拂之不去。若說世間荒涼悲愴,本是浮生如夢,幾十年后卻連夢都乏善可陳了。
三、滿目蒼夷:《雷峰塔》《易經(jīng)》
“琵琶盡量不這樣想。有句俗話說:‘恩怨分明,有恩報恩,有仇報仇。她會報復她父親與后母,欠母親的將來也都會還。”21父母罩在琵琶身上的陰影她一輩子都沒驅(qū)散。人之不自由,掙不脫的多是人與人之間親情,友情,愛情——所有別人為你的付出。然后被緊緊地捆在一起,生于溫情,死于溫情。她也想愛一個人,非常想。但所有她曾試圖去靠近的人都烏泱泱坍塌在她面前,潰不成軍。晚年的張愛玲幽閉繭居,愛的安亡,使她成了守墓人。于火樹銀花的冷涼夜色中,她用孱弱如柴的食指和拇指捏起牙牌,一手卜出早已熟稔于心的真相,一手托起深不可測的夜。徹頭徹尾的昏悶、恐怖、心酸、幻滅,像臟玻璃上的一層厚厚的霧氣,叫她看不見回去的路。這次,和胡蘭成無關(guān)。
《雷峰塔》一開始,就是以幼童沈琵琶的眼,掃射那個不斷沉下去沉下去的灰撲撲的成人世界。母親出洋時如海洋般無窮盡的顛簸悲慟,父親陰暗雜亂房間里的煙霧繚繞,姨太太帶來的蓊郁卻絕望的熱鬧。在宅子另一個日光永遠照不到的潮濕角落,廚子花匠男工閑散地賭錢,婢女老媽子做藤蘿花餅吃,老婆子們解開裹腳布洗小腳,不厭其煩地講起白蛇法海雷峰塔的傳說,帶著鬼鬼祟祟的神氣……幼時往事還歷歷在目,即使離她那么遙遠,那么遙遠,遠在她記憶的黑洞中,靠近不得:連光都不放過,過去未來,前吞后咽。
《雷峰塔》的寓意何在?書中婢女葵花和保姆何干的閑話或許道明了真意?!袄追逅皇堑沽嗣??”“難怪現(xiàn)在天下大亂了。”22兩句明滅不清的破碎語句,像是梵文里流出的古老而恍惚的歌聲,拍著房檐入睡?!独追逅泛汀兑捉?jīng)》的韻致頗為相似,都很符合張愛玲書名或標題一貫的雙關(guān)意涵。透過這兩本書,我們會發(fā)現(xiàn)比之讓張愛玲狼狽灰心的胡蘭成,母親更是貼在她皮膚上的蚤子,她不敢去抓,一抓,就會濺起血來?!袄追逅币辉~,囚禁女性意味濃厚。《易經(jīng)》里有一段描述母親當年被迫結(jié)婚時的隆重花轎婚禮:“每一場華麗的游行都敲實了一根釘子,讓這不可避免的一天更加的鐵證如山?!薄八麄兘o她穿上了層層的衣物,將她打扮得像尸體。死人的臉上覆著紅巾,她頭上也同樣覆著紅巾?!薄八猾I給了命運,切斷了過去,不再有未來。婚禮的每個細節(jié)都像是活人祭,那份榮耀,那份恐怖與哭泣”。23這里哪有婚禮的旖旎明艷,分明是擠滿死亡的皺紋與詛咒,簡直讓人不寒而栗。張愛玲和母親一樣,奮力想掙脫傳統(tǒng)的枷鎖,卻因其鋒利的齒沿磕傷了好幾個人。女兒總是復制母親的悲劇,日日夜夜的唱,茍延殘喘不知疲倦,加之母親施加給張愛玲的自卑自傷,雷峰塔于是轟然倒塌。
每個人性格中的陰晦面幾乎都可在其童年經(jīng)歷里探尋出答案。張愛玲后來的“怪”、別扭、孤僻,皆因母親給她留下的重創(chuàng)多年以后還在她身上頑強。人生中若發(fā)生了某些事,便有一道門被永久的關(guān)閉。這就是損傷。母親在張愛玲的成長過程中是缺席的,但卻長期被她視為“圣女”一樣的存在,“我把世界強行分作兩半,光明與黑暗,善與惡,神與魔。屬于我父親這一邊的必定是不好的”24,然而,父親的墮落荒唐并沒有傷過她的心,因為她“從來沒有愛過他”25。對他人有需索,才終成恐慌;對他人抱期許,才有失望的可能性。與之相反的是,對他人的容納,會救贖自我的安寧;對他人感到憐憫,方能成為容納所有滄海一粟的無垠,摘取寬恕的果子。我們往往以愛為名來挑戰(zhàn)人性中畏縮狹窄的邊緣,必然破綻百出。置身事外,反倒不易畫地為牢。所以她有時候也喜歡“鴉片的云霧,霧一樣的陽光,屋里亂攤著小報”26,這些都給她家的感覺。父親“在寂寞的時候”喜歡她,屬于母親的這一半則是全部美好之所在。而在現(xiàn)實人生中,那些瑣屑的難堪,尤其是錢,使她了解了母親的為人,母親的形象瀕于瓦解,并最終蕩然無存?!斑@時候,母親的家不復是柔和的了?!?7
《雷峰塔》起首是母親出國離棄了她,《易經(jīng)》的結(jié)尾則是她戰(zhàn)事中拼了命回到上海,回到那棟母親曾住過的公寓?!按驈男r候開始,上海就給了她一切的承諾”“我回來了,她道。太陽記得她?!?8這幾句話里隱藏了太多對母親小心翼翼的眷念,這份眷戀可以在靜默中,沒有任何聲響和要求的存在,暗中點燃的小小火焰,只用來溫暖她卑微的靈魂。除此以外,《易經(jīng)》用了極大的篇幅著墨母女之間,這是張愛玲早期作品不曾有過的?!独追逅菲鸸P于1957年,正是她母親去世前后,是否也說明了什么?后來的她淪落至那般的自私而不信,即便給予,也要在千般地確認能夠不被辜負之后。愛著他人,只是為了證明別人能夠愛自己?!八矚g過她,照理她不會忘記,喜歡她的人太少了?!?9她生來帶著欠缺降臨世上,一生就像帶著一種注定。母親是她命途之中的一個巨大地塹,黑的裂縫觸目驚心地橫在路上,深不可測,一直劈入地心去?;蛟S她常常一整日地獨坐,千百次地問,母親為什么要以那般冰冷不留情面的方式對待自己呢?甚至罵她“豬!”回答她的聲音除了墻上的掛鐘又咔嗒一聲走過一秒之外,仍然是闃靜。這永遠是沒有答案的提問,她到底不能夠變成母親想要的樣子,成為她的希望。但凡想到這里,她心里便有隱隱的恨意。
這是個發(fā)了霉的故事,刻著凹凸有致的碑銘,關(guān)于愛或者恨。它被張愛玲纏繞煎熬地反復咀嚼、書寫,一言難盡,盡處已然換了天涯。那些她不忍目睹的事情,并不會因為她的不堪而延遲了腳步。她在試圖遺忘卻又貪婪的回憶中慘烈無比地繼續(xù)生活下去。這是種記得與遺忘之間流盼的浮躁姿態(tài),向死而生。寫作是何等傷人且自傷的行當,回憶里幾番欲說還休事,盡付無常,現(xiàn)如今只留下她一個活口來見證它們曾經(jīng)的存在。張愛玲的第一爐香和第二爐香都已燒完,故事也該完了。再也不需要相互苛求、中傷。那些彼此都將自己對命運的怨恨發(fā)泄給親人,并且因此刻薄相待的日子,終將在那個童女四歲時就懷疑一切的眼光中式微、朽爛、湮滅,然后被原諒。
四、聒碎鄉(xiāng)心:《異鄉(xiāng)記》
《異鄉(xiāng)記》本是張愛玲為愛奔赴的一場風雨崎嶇的旅途,逶迤卻不失脈脈深情。生命中越過自身原本軌道的情事,都應被當作是遠游。張愛玲渾身遍體都是都市的,她愛那團嘈雜安寧的俗世氣息,她可以面對那里的一顰一笑、一磚一瓦,直到死……而這回,她卻要撞破那方異鄉(xiāng)的土地,蹚入那早被她煞有介事地埋怨過“多買半斤臘肉便要引起許多閑言閑語”30的中國內(nèi)地農(nóng)村,她的大驚小怪,她的難為情,她的無話可說就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內(nèi)的事了。在路途中的人打破他們原有的生活模式,沒有秩序和原則,有的只是方向的隨時變更,充滿不信任,顯得既執(zhí)著又多情。因而,這部三萬多字的殘稿最大的文學價值之一,還在于敘述者用敏感豐盛的心智去丈量茫然、窮苦的廣袤黃土,在窗外寂靜無聲地往屋內(nèi)彷徨、打量。由此它超越了狹隘的私己哀樂,而呈現(xiàn)出偉岸、幽謐的大氣象大境界?!耙驗槎?,所以慈悲。”只是有時候人與人的陌生感,任何一種方式的接近都不會構(gòu)成解讀。和鄉(xiāng)村與生俱來的堅固隔膜,讓張愛玲從頭到尾還是個局外人。
“悲涼”是《異鄉(xiāng)記》的情感基底。通篇被染上蕭條、惘然的色調(diào)?!拔摇痹谕局幸粋€小雜貨店里看到明星照片的倩笑,竟然“分外覺得荒涼”31,一種凄凄惶惶之感。這是破舊、遲滯、昏沉的中國農(nóng)村。投宿處人家磨米粉的聲音,“‘咕呀,咕呀,緩慢重拙的,地球的軸心轉(zhuǎn)動的聲音……歲月的推移……”32;“太陽像一條黃狗攔街躺著。太陽在這里老了”33;陽光下的珍珠米粉,“金黃色泛白的一顆顆,緩緩成了黃沙瀉下來。真是沙漠?!?4她原先所持有的生活經(jīng)驗在這異樣變形的世界里開始灣河,走到對岸,吞噬她的只是驚詫沉悶。沒有歸途。文中多次出現(xiàn)對茅廁的描寫,這最基本最底限的生活所需。其中有一段尤為“觸目驚心”,那滑膩污穢的景象著實無法讓人惘然不顧。只?!皟扇┎荨钡陌虢睾熥?,“被尿淋得稀濕的”廁所座子,不能坐,只能站。又恰逢經(jīng)期,累贅的冬天的層層衣物,兩手簡直不得空閑,加之一汽車的人在等著,上個廁所,“我又窘,又累,在那茅亭里掙扎了半天,面無人色地走下來。”35平實的敘述,讓痛楚被推遠而遲鈍,但內(nèi)心卻有一個缺口被無聲分裂。也許沒有安全感的人,身體上總有潔癖。長相思,此去山長水遠風高浪急,她身披兩場大雪,孤身去尋丈夫,這樣的酸澀煎熬,因著曾經(jīng)的幸福,以及幸福的短暫。
張愛玲如同一個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入侵者,捍格地乖張生長,也是隔岸觀火人,跟少女時代的她隔了這么遠的路又鬼氣地重疊了。從前,當傭人們一團和氣地觀看烽火連天起的河面,她卻拿出畫板,自作主張地描畫起來,把場面弄得意興闌珊,仿佛硬要別人看她。在人與人交接的場合,她像只怪物。這樣的她更是無法握住鄉(xiāng)村生活的心臟,也難以窺視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她只能夠?qū)ψ约和耆涣私獾娜耸卤3诌m當?shù)某聊?。因此,《異鄉(xiāng)記》中寫到的幾十個人,她都以過路人的姿態(tài),遠看細摹,不躋身其中。她寫農(nóng)村夫婦金根月香在整個勞作、吃飯的冗長乏味的過程中除了“唔唔”“喂喂”的幾句,始終不說話;她寫許多鄉(xiāng)下孩子對著汽車照鏡子,吃吃地笑,“仿佛他們每個人自己都是世界上最滑稽的東西?!倍鴮τ谶@樣的圓臉細眼的小孩——我們的同胞,她第一次見到竟是在美國新聞記者拍的照片里,這下親眼看見了,不由地懷疑,“真的是我們的同胞么?”36“我們對于生活的體驗往往是第二輪的,借助于人為的戲劇,因此在生活與生活的戲劇化之間很難劃界?!?7虛實真假的須臾瞬間,一堵密不透風的墻橫亙在她和這異鄉(xiāng)的一切之間。生生如年的異地他鄉(xiāng),它曖昧,怯弱,無言,貧瘠而粗鄙。
感情是截然清爽的結(jié)構(gòu),不余留可供第三者風舞飛揚的空間。張愛玲此行目的,除了尋夫,還要胡蘭成在她和小護士周訓德之間做選擇。她曾以為胡蘭成是燈,是救贖,是她冷寂人生里唯一值得的際遇。殊不知,只是奔赴另一場苦難。一切輾轉(zhuǎn)糾葛,走到最后都會有一個脈絡(luò)清晰的解釋和結(jié)束。所有的感情故事,精彩的是怎么開始,肝腸寸斷的卻是怎么結(jié)束。她不會不懂,他們之間業(yè)已落定,可仍幾近哀求地問他:“你與我結(jié)婚時,婚書上寫‘現(xiàn)世安穩(wěn),你給不給我安穩(wěn)?”他卻執(zhí)意不肯,只是笑說:“好的牙齒為什么要拔掉?要選擇就是不好……”言,言而不忠。她成為他的妻,不過三四余載。似乎嫁給他,就是為了送他一程。此時她所能做的,就是無聲無息地在大雨傾盆中離開,不再多說一句話。如海深情,從此海晏河清,終作了結(jié)。所以,《異鄉(xiāng)記》殘缺了,在而后的相當長一段時期張愛玲都不愿回顧這份感情,有些傷可以愈合,但有些,劃下去,就是一生一世。所以,張愛玲也“失語”了,直到多年以后寫作《小團圓》,她終于可以正視這段無疾而終卻耗盡氣力的戀情,從而走出“失語”,從自己的角度審視和書寫“張胡戀”,給世人“留下來一份不同于胡蘭成版本的張愛玲版證言”38。
五、心花無涯:《少帥》
從張愛玲晚期創(chuàng)作的整體特色來看,《少帥》還應歸于民國敘事的范疇內(nèi),但比之自傳性較強的“三部曲”,該作卻因其可觀的原創(chuàng)性而在張愛玲晚期文學敘事脈絡(luò)上居于要位,一定程度上可被視作檢閱張愛玲晚期文學的一面旌旗,它表明了張愛玲晚年亦未中斷對藝術(shù)孜孜矻矻的探索,仍在尋求突破。在寫作這條迅疾卻又漫長的道路上,即使天寒地凍,路遠馬亡,她總是寫下去,不負此生,不負己心。
“一般所說‘時代的紀念碑那樣的作品,我是寫不出來的,也不打算嘗試,因為現(xiàn)在似乎還沒有這樣集中的客觀題材。我甚至只是寫些男女間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沒有戰(zhàn)爭,也沒有革命。我以為人在戀愛的時候,是比在戰(zhàn)爭或革命的時候更素樸,也更放恣的?!?9引文可看作是張愛玲對她如何選擇寫作題材的自我辯駁,也很能彰顯其早期作品的鮮明特征,即近乎不正面描寫戰(zhàn)爭和革命,而是將之退卻成人物心性情感向上的深層土壤。這一對小說寫法的處理,除卻作家個人文學觀的差異,我認為還與張愛玲所說的“還沒有這樣集中的客觀題材”有關(guān),不過隨著《少帥》的動筆,這個問題似乎也迎刃而解。書中,張愛玲不僅寫了她擅長的兒女情長、英雄氣短這些日日夜夜都在上演的落寂和蒼茫,以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為人物原型,講述了雄姿英發(fā)且已娶妻的多情男子少帥陳叔覃與周四小姐的情感拉鋸戰(zhàn),更是用去大量篇幅敘述1925至1930年的部分民國史事,再現(xiàn)了張作霖和張學良父子作為“東北王”經(jīng)營東北及逐鹿中原的史實。這樣恣肆將戰(zhàn)爭挪至臺前,是在張愛玲以往的文學作品中從未出現(xiàn)過的。然而究其根本,她還是在借物換星移的大時代,寫盡蕓蕓眾生中那些一模一樣的花好月圓,一模一樣的良辰美景。個人的浮生流離對時代不過是一行語焉不詳?shù)臄嗑?,時光白駒過隙,我們都是人類情欲這出壯闊的悲劇中手無縛雞之力的小人物。至此,張愛玲也顛覆了其早期“在傳奇里尋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尋找傳奇”的創(chuàng)作理念,轉(zhuǎn)入對大人物在大時代的傳奇書寫,虛假繁榮,色衰愛馳,最終陷于無愛的恐慌,本是愛情的注腳,這落荒而逃的虛假需要拿退無可退的真實去塞滿。于是主人公對愛情順水推舟式的堅守,便成了傳奇。
讀《少帥》,沒辦法不聯(lián)想《小團圓》。上海公寓樓上的纏綿春事早已不堪追憶,心事蔓延成碧草青苔,卻無法覆上負心人風流的馬蹄。在《少帥》“大團圓”的尾巴上長滿了張愛玲對胡蘭成難解的糾纏。她曾說胡蘭成和她在一起時,“像一只小鹿在溪里吃水”40,于是在書中她寫少帥吻周四小姐時形容道“一只鹿在潭邊漫不經(jīng)心啜了口水”41;書中四小姐覺得自己的快樂比少帥更大,少帥回答“因為我年紀比較大。像個孩子哭了半天要蘋果,蘋果拿到手里還在抽噎?!?2則是直接襲用《小團圓》中邵之雍所言;四小姐擔心洪姨娘發(fā)現(xiàn)少帥留宿在她閨中,想讓少帥赤腳出門,少帥愛面子,不肯,這一情節(jié)也跟《小團圓》中九莉怕被楚娣知道而讓之雍脫掉鞋從后門出的情節(jié)有所雷同……除此以外,書中對少帥和四小姐的魚水之樂鴛鴦之歡的描寫分明是《小團圓》中邵之雍和九莉的翻版。如此種種在讀者看來蹩腳的重復,頗有作家已江郎才盡、文思枯竭的嫌疑,但只要稍稍對張愛玲其時的生活情感狀況加以觀照,就不難看出這是張愛玲的有意為之,是她與胡蘭成的古都春夢在《少帥》中的回光返照。《少帥》起意于1956年,1963年左右正式動筆,此時的張愛玲已與長她29歲的賴雅結(jié)合七年了,賴雅的體衰多病讓原本就緊縮不寧的生活變得更加疲憊累贅,加之兩人年齡、文化背景的差異,賴雅顯然不是張愛玲在驀然回首時,想于燈火闌珊處看到的那個人。并且在多數(shù)中國人的文化心理中,“從一而終”的觀念到底是根深蒂固的,充其量如七巧板,拼湊出的形狀不一樣罷了。而對于張愛玲來說,這個“一”便是胡蘭成。年輕的生命憧憬著輝煌,年老的生命回味著傳奇。她歸隱在沒有他的寂寥天地里,為他固守一座空城,恩愛前生夢,夢里幾番哀。
張愛玲對《少帥》中情愛的解答與《傾城之戀》指向同一種皈依,兩個女人能幸免于無枝可依的結(jié)局,不是遭遇了愛情的恒久而是靠戰(zhàn)爭的原宥,小人物的此生靜好由此得到了大時代的允諾。張愛玲空闊得不可依傍的人生通過《少帥》這部難產(chǎn)的殘稿實現(xiàn)了驚心動魄的粉飾,她在自我搭建的平行空間里沉沉睡眠,那些與生俱來的缺口都深壓在她所有的守望里,醒來,斯人已在彼岸,只是她依舊歡喜如天地初開,日月新生。這種苦心孤詣營造出的薄如蟬翼的快樂讓人心疼。
結(jié) 語
從早期的《私語》《童言無忌》,到晚期的《雷峰塔》《易經(jīng)》《小團圓》,再到生命臨界點的《對照記》,張愛玲用半個世紀長而無救的反復的家族書寫,搭建起一個可供心靈逃遁的空間,這力道來自她的骨肉,安詳?shù)媒踅^望。不管外界如何,她只是要對抗自己的愛,及如此激盛的生命,絕不茍延殘喘。如此,她方能時時回到一種平衡。若沒有表達,沒有要求,背在身上的負荷就得不著交付“她愛他們。他們不干涉她,只靜靜地躺在她血液里,在她死的時候再死一次?!?3“我沒趕上看見他們,所以跟他們的關(guān)系僅只是屬于彼此,一種沉默的無條件的支持,看似無用,無效,卻是我最需要的。他們只靜靜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時候再死一次?!?4早先出現(xiàn)在《小團圓》中的一句話,到了暮年的《對照記》中又被專注打磨、拉長,換了副眉目再次出現(xiàn)。她在愛,這的確只是她一個人的事情。雖然對那個日漸下沉、寂靜得震耳欲聾的家族多有微詞和批判,她比誰都清楚,它是惡,是魔,是黑暗,是所有壞的疊加,但在這種重復的蒼涼卑微里,卻埋葬著她對家族由生到死的依戀與自豪。
這個安然而沉默的女人的身體,不必說一句話,便河也似的奔流出來了她自己的靈魂,在她的文字里面,翻騰了多么深的委曲、陰涼、無奈和眼淚,像一本讀不夠的傳奇,祈盼向人訴說個明明白白。她這一生,如同春歸陌上,好時光總是翩若驚鴻。多數(shù)時候,她只能獨自在寂靜的孤獨美感中蔓延。張愛玲清澈分明的眼神像雪山一樣遙遠,她不過是俗人,無心為他人裝扮。晚年病痛纏身的她,更加忘我寫作,生存顛簸勞頓,唯以此才能對抗心灰意冷。在空落下來的每一個瞬間,她漸漸看清后退的心。站在世間邊緣,與它相望,隔斷了外界通往自己的路徑。星沉海底當窗見,雨過河源隔座看。她因此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與人世的中心隔膜重重。
生活,是那么輕易地,就會將人淹沒。孤僻的、沉悶的、生硬的、發(fā)暗的感情,才是真正手工定制的奢侈品。寫作對于張愛玲來說或許是一種對孤獨的抵制,讓不擅交際的她與人產(chǎn)生聯(lián)結(jié)。雖兩本書的慘淡收場是她不曾料想的,但在外界看來不合時宜的寫作,卻是她自覺的文學追求。長長來路,命有玄機,她從城市的喧囂塵煙里出來,只寫自己熟悉的素材,這些東西有光輝在,用不著修飾,因為往往修飾也是一種削弱。晚年的她對事物的表達,只是平實平實再平實,不堆砌,不矯飾。她心清心明,面如荒原,定能打動人,只需靜待機緣。天將曉,情未央,她一人沉淪在黑暗里,獨看長河漸落曉星沉。
【注釋】
①張愛玲:《自序》,收入《續(xù)集》,臺北皇冠出版社,1988年,第6頁。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張愛玲:《同學少年都不賤》,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1頁,第11頁,第33頁,第51頁,第49頁,第51頁,第51頁,第52頁。
⑩30張愛玲;《公寓生活記趣》,收入《流言》,上海中國科學公司,1944年,第30頁。
11121416171819202943張愛玲:《小團圓》,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第15頁,第263頁,第8頁,第252頁,第253頁,第8頁,第239頁,第147頁,第191頁,第106-107頁。
1337張愛玲:《童言無忌》,收入《流言》,上海中國科學公司,1944年,第4頁,第8頁。
15止庵:《再談〈小團圓〉》,載《出版廣角》2010年第5期。
2123252844張愛玲:《易經(jīng)》,趙丕慧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年,第61頁,第145頁,第122頁,第351-352頁,第225頁。
22張愛玲:《雷峰塔》,趙丕慧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年,第18頁。
242627張愛玲:《私語》,收入《流言》,上海中國科學公司,1944年,第158-159頁,第159頁,第164頁。
313233343536張愛玲:《異鄉(xiāng)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0年,第46頁,第39頁,第45頁,第61頁,第84頁,第84頁。
38劉思謙:《張愛玲〈小團圓〉中的“胡張之戀”》,載《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
39張愛玲:《自己的文章》,收入《流言》,上海中國科學公司,1944年,第20頁。
40胡蘭成:《今生今世:我的情感歷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38頁。
4142張愛玲:《少帥》,鄭遠濤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5年,第33頁,第46頁。
44張愛玲:《對照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第45頁。
(伍志恒、劉川鄂,湖北大學文學院、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當代文藝創(chuàng)作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