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希
胡雙錢:雙手托起“航空夢”
文/陳希
人物檔案
胡雙錢,中國商飛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高級技師,數控機加車間鉗工班組組長
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道德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職工職業(yè)道德建設標兵等稱號,并被評選為“2017工匠中國年度十大人物”。
在中國商飛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飛公司”)的鉗工車間里,頭發(fā)花白,表情專注的胡雙錢在一群年輕人中顯得格外醒目。他頭戴護目鏡,身著藍色工作服,右手緊緊握著銼刀反復打磨,額頭上的汗珠混著空氣中飄浮著的鋁屑凝結在身上——這一動作、這一場景,他重復了38年。
走進上飛公司3000平米的現代化數控車床廠房里,鉗工班組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在胡雙錢的工作臺抽屜里,擺放著看上去有些年頭的錐子、改刀、扳手等工具,這些看著有些“過時”的工具卻是陪伴他多年的“老伙計”。而他手上正在打磨加工的大飛機精密零件與這些工具形成了鮮明對比,讓人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恍惚感。
拿著手上的零件,胡雙錢解釋道:“這種角度很小的直角零件,機床刀子伸不進去,還是要靠手工來修挫?!?/p>
眾所周知,航空工業(yè)要的就是精細活兒,打磨、鉆孔、拋光,對重要零件的細微調整,這些活兒只能手工完成。同樣是做鉗工,即使打磨的零件一樣,要求也是不一樣的。以螺栓孔為例,民用的螺栓孔公差可以達到30-50絲(1絲等于0.01毫米),但航天用的螺栓孔公差只能在2絲以內,這是小數點后兩位的博弈。
“天上飛”的零件,不僅標準高,而且在多數情況下都是一體成型,沒有二次修改和補救的余地,零件一旦出現偏差,糾偏余地很小,往往只能報廢。這樣精細的手工活,胡雙錢駕輕就熟。
同事們評價說,經過胡雙錢手的每個零件都是一個“活招牌”。而胡雙錢自己心里明白,“活招牌”的背后是“鐵杵磨成針”的“苦功夫”。
在沒有可視化建模軟件的年代,看圖紙、照樣造出復雜的零件,對空間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是極大的考驗。為此,胡雙錢曾經長時間在家里用橡皮泥按照設計圖“做模型”,培養(yǎng)“手感”。拿不準的零部件,就找硬度類似的材料試著做練習,仔細“磨合”,哪個位置可能會斷、哪個位置可能會做過頭、哪個位置是難點,就在無數次這樣的模擬練習中,答案慢慢變得清晰。
在幾十年的工作實踐中,胡雙錢總結出“對比復查法”“反向驗證法”等許多先進的工作方法,這是他保持產品高質量的“訣竅”。
2017年5月3日,C919大型客機在上海浦東機場做首飛前的準備(視覺中國 供圖)
正是因為這樣嚴謹的工作作風,在38個寒暑歲月里,經胡雙錢手加工的飛機零件多達數十萬個,從沒有出現過一個次品。因為從無差錯,他連續(xù)13年獲得廠里“質量信得過崗位”,享受到產品免檢的待遇。
2002年,國產ARJ21支線飛機項目正式立項;2008年,國產大型客機C919項目正式立項,中國人的大飛機夢隨著這兩型飛機的出現再次被點燃。
在首架C919數百萬個零部件的大飛機上,有80%是我國第一次設計生產的,這意味著,很多時候零部件的材料和形狀都需要不斷摸索,才能得出最優(yōu)解。在這樣小批量、多頻次的調試中,打磨零部件,手工比機器更有優(yōu)勢。
大飛機制造讓胡雙錢忙了起來,不僅要做許多形狀各異的零件,不時還要臨時救急。有一次,飛機急需一個特殊零件,從原廠調配需要幾天的時間。為了不耽誤工期,只能用鈦合金毛坯來現場臨時加工,這個任務交給了胡雙錢。
胡雙錢回憶道:“這個零件有36個大小不一的孔,孔的精度要求要達到0.24毫米?!?.24毫米,不到一根頭發(fā)絲直徑的二分之一。這樣的零件本來要靠先進的數控車床來完成,但胡雙錢在沒有圖紙的情況下,硬是靠著自己的雙手和一臺傳統(tǒng)的銑鉆床,僅用一個多小時完成了這個零件。當這場“金屬雕花”結束后,零件一次性通過檢驗被送去安裝。
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胡雙錢這里卻一次次地得到完美解決。在C919大型客機的平尾零件上,有一個直徑1.6毫米、位于連接接頭的小孔,孔槽位置精度為0.15毫米,孔和基準面有15度的角度,并且鉆孔位置離上平面距離50厘米,加工精度很難保證。胡雙錢利用角度臺虎鉗加固位置,用小的鉆夾頭裝夾在大的鉆夾頭里,既接長了鉆頭又起到了加工時的穩(wěn)定作用。之后,他用中心鉆定位,在確保鉆孔位置后,再進行加工……最終零件被絲毫不差地生產出來。
2015年5月28日,胡雙錢(前)在北京市工貿技師學院給學生現場輔導
胡雙錢正在打磨大飛機零件(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新聞中心 供圖)
2017年5月5日,由中國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機在上海浦東機場成功首飛,實現了無數國人的大飛機夢?;貞浧甬敃r成功試飛的情景,他仍難掩激動之情:“很自豪,當時我的眼眶都濕潤了?!?胡雙錢說,“我的夢想就是看到祖國的大飛機翱翔在藍天!”
夢想正在成為現實。截至目前,C919大型客機已取得國內國外多家航空公司超過800架的訂單。
從2014年開始,上飛公司成立了“胡雙錢大國工匠工作室”,用以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的青年人才。在培養(yǎng)青年人的方式上,胡雙錢有自己的風格。作為“過來人”的他深知,要培養(yǎng)出優(yōu)秀青年技能人才,先要撥正他們“頭上”的弦,“手上”的活才教得好。
“鉗工的工作并不難,熟練操作之后如果想更進一步,一定要能靜心,踏踏實實去干,才能提高。”胡雙錢說。
胡雙錢的“小徒”顧春華學藝已經有7年了,做“大國工匠”的徒弟是什么感受,他很有發(fā)言權。
條件艱苦、生活單調,生產線對一些青年人來說,正在失去往日的魅力。從機械制造專業(yè)畢業(yè)11年后,顧春華成了幾十名大專同學中唯一一名留在對口專業(yè)生產線上工作的。“同學們有的是覺得一線太辛苦,有的是沒有遇到好的師傅帶路引導,漸漸地都轉行了。要是沒有遇到師傅,也許我真的也堅持不到今天?!?/p>
2009年,顧春華從銑工工種轉到鉗工工種,從原本的中級工變成了初級工,在新師傅胡雙錢的嚴格要求下,用兩年時間就提升到了高級鉗工的技術水平。
技能提升的背后,是胡雙錢的“沒有退路”法則。顧春華說,公司往往會給一些復雜的零部件多準備一些備料,但師傅都“偷偷不告訴我們”。正是在這樣“沒有退路”的鍛煉中,做零件時的心態(tài)也變得更為謹慎,仔細再仔細。
胡雙錢說,“工匠精神”是一種極致的追求,要傳承這樣的精神,不僅要“傳幫帶”青年技工,更要激發(fā)他們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胡雙錢工作的車間,目前還生產著波音和空客的零件,但胡雙錢始終覺得,只有制造中國人自己的飛機,才能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做技術的創(chuàng)新,這種感情和造國外的飛機是完全不一樣的。
現如今已近退休年齡的他,似乎身上還有用不完的勁兒。胡雙錢說,別說是再干10年,哪怕再干20年,自己也很樂意,“希望天上飛的飛機,都寫著‘中國制造’!”
責編:史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