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昕 裴建國
作者單位:延邊大學附屬醫(yī)院影像科 延吉 133000
資料患者男性,63歲。2017年5月因右側上頜后牙區(qū)不適1個月收入我院。該患者于1個月前戴義齒時右側上頜有不適感,口服消炎藥后癥狀未緩解,近期不適感加重。體格檢查:口內見上、下頜骨部分牙列缺失,右側上頜第2、3磨牙相應黏膜處見類圓形腫塊,大小約3 cm×2 cm×2 cm,質韌,活動度尚可。CT平掃及三維CT示:右側上頜竇不規(guī)則擴大,竇腔內見軟組織團塊,呈分葉狀,大小約4.3 cm×3.4 cm×4.3 cm,密度不均,與周圍組織分界欠清,向上突入眼眶,右側上頜竇諸壁及部分篩板骨皮質變薄、不連續(xù)(圖1、2)。增強MRI示:右側上頜竇內腫塊不均勻強化,累及翼外肌(圖3)。擇期行正電子發(fā)射斷層計算機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CT, PET-CT)檢查,發(fā)現(xiàn)多發(fā)椎體及四肢骨轉移。影像學檢查診斷為右側上頜竇占位,考慮惡性。該患者于入院5 d后在局部麻醉下行局部切除組織活檢術。術中見右側上頜竇內充滿灰白色、質韌腫塊。顯微鏡下觀察:腫瘤細胞呈圓形和橢圓形或小多邊形,核深染,胞質少,呈弱酸性,可見瘤巨細胞,大部分瘤細胞呈片狀和巢狀分布,部分處形成腺腔樣結構,可見纖維間隔(圖4)。免疫組化:腫瘤細胞呈波形蛋白(+)、Ki-67(90%+)、平滑肌動蛋白(±)、肌細胞生成素(+)、結蛋白(+)、S-100(-)、白細胞共同抗原(-)、抗黑素瘤特異性單抗HMB-45(-)、角蛋白(-)(圖5)。病理診斷為上頜竇腺泡性橫紋肌肉瘤。
2017年7月開始采用表柔比星+環(huán)磷酰胺+洛鉑方案進行4周期全身化療,并輔以保肝、保胃、止吐、支持療法。經(jīng)治療5個月后病灶及頸部淋巴結較前縮小,但鑒于患者多次化療后出現(xiàn)骨髓抑制反應,故減少劑量后以原方案繼續(xù)姑息治療。現(xiàn)患者一般狀態(tài)尚可,生活質量良好。
圖1. CT平掃顯示:右側上頜竇不規(guī)則擴大,竇腔內分葉狀軟組織團塊,密度不均,向上突入眼眶 A.水平位;B.冠狀位
圖2. 三維CT示右側上頜竇諸壁及部分篩板骨皮質變薄、不連續(xù)
圖3. MRI強化示右側上頜竇內軟組織團塊影,累及翼外肌,呈不均勻強化 A.水平位;B.冠狀位
圖4. 顯微鏡下見腫瘤細胞成腺樣結構 (HE染色×400)
圖5. 免疫組化(二步法)示:腫瘤細胞結蛋白(+)、肌細胞生成素(+) (×400)
討論腺泡性橫紋肌肉瘤多發(fā)生于含有橫紋肌細胞的組織,以軀干、頭頸部和會陰部多見,而發(fā)生于鼻竇腔者較罕見[1]。該病可見于任何年齡,以兒童和青少年多見,且多發(fā)生于頭頸部[2],本例腫瘤位于副鼻竇內。由于該病發(fā)病率較低,且鼻竇部位較深,不易早期發(fā)現(xiàn)。該病惡性程度較高,瘤細胞分化較差,易發(fā)生早期轉移。根據(jù)2017年版《WHO頭頸部腫瘤分類》,可分為以下4型:胚胎性、腺泡性、多形性及梭形細胞性。頭頸部最常見于胚胎性,而腺泡性少見。本例屬于腺泡性。該病影像學缺乏特異性,CT多表現(xiàn)為密度不均,增強后不均勻強化。MRI多表現(xiàn)為中等信號T1中等信號T2,病灶較大時可見囊變、壞死,增強后不均勻輕中度強化。線狀或葡萄簇狀強化為本病特點[3]。CT聯(lián)合MRI檢查能夠提高該病的診斷率,判斷腫瘤分期,并為臨床上治療方式的選擇提供指導性的幫助[4]。鏡下特點為瘤細胞呈圓形或橢圓形,胞質豐富,多為嗜酸性,部分因胞質內含有糖原而呈空泡狀,瘤細胞可被纖維間隔分為巢狀或腺泡狀,周邊可見橫紋肌細胞。部分病例也可見梭型細胞及多核巨細胞。
該病需要與惡性黑素瘤、牙齦癌及嗅神經(jīng)母細胞瘤進行鑒別。①惡性黑素瘤:原發(fā)于鼻腔的惡性黑素瘤罕見,其影像學特點為T1高信號、T2低信號,增強后不均勻強化,鏡下可見黑素顆粒,免疫組化染色 S-100 和HMB-45陽性為本病最確切的證據(jù)[5]。②牙齦癌:多為高分化鱗癌,早期可向牙槽骨浸潤,使骨質破壞。最終確診仍取決于病理結果。③嗅神經(jīng)母細胞瘤:起源于嗅神經(jīng)上皮細胞,侵犯前顱窩可呈“啞鈴狀”。該病最終確診主要依靠病理學及免疫組化檢查,通常以發(fā)現(xiàn)橫紋肌母細胞、免疫組化結蛋白和肌球蛋白陽性作為本病的診斷依據(jù)[6]。
結合影像學特點及病理、免疫組化結果,可提高該病的診斷率,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治療。治療上常采用手術治療為主,放化療為輔的聯(lián)合療法[7]。由于該患者病灶較大,侵犯鄰近軟組織并引起骨質破壞,多發(fā)椎體及四肢骨轉移,故未選擇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