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星子
成吉思汗一定沒有想到,一手創(chuàng)立的蒙古帝國,在自己死后沒多久就陷入了分崩離析,往日馳騁疆場的榮光,在“帳篷”和“房屋”兩派的對峙中漸漸消耗。
如何治理一個以農耕民族為主體的國家,大概是每個有野心的游牧民族統(tǒng)治者都要思考的重大問題。想入主中原意味著必須要適應更先進的文明,意味著要舍棄一些自己民族原有的東西。北魏孝文帝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移風易俗,鮮卑族幾乎全盤漢化,連老祖宗傳下來的姓也給改了,這在北魏統(tǒng)治階級內部產生了不小的震動。結局是什么呢?
北魏國力越發(fā)強盛,緩和了統(tǒng)一北方后日趨尖銳的各類矛盾,社會經(jīng)濟也得到一定恢復??雌饋恚磺兴坪醵荚诔玫姆较虬l(fā)展。可孝文帝去世才三十余年,北魏就走向了分裂,又很快滅亡,丟掉自身民族精神的鮮卑一族更是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北魏的滅亡當然不能全部歸咎于漢化,但幾百年后的蒙古統(tǒng)治者還是要吸取其中的教訓。可這是一個天大的難題,住帳篷還是房屋?固守民族傳統(tǒng)還是進行漢化?似乎哪種做法都有慘痛的歷史經(jīng)驗,所以這個分歧幾乎從未達成一致。
忽必烈是選擇“房屋”的,至少是部分“房屋”。在兄長蒙哥即位后,忽必烈負責管理漢地,不僅用漢法治理,手下的幕僚也大多是漢人,如劉秉忠,如姚樞。可蒙哥是堅定的“帳篷”派,對弟弟在漢地的表現(xiàn),他是不放心的,總是懷疑其另有想法。
奉命遠征大理國時,姚樞狀似無意地講述了宋太祖命曹彬攻打南唐,入城不殺一人的故事,忽必烈心領神會。即便大理國破罐破摔,把蒙古派去的使者殺了,令他十分惱怒,但冷靜下來,還是將“屠城令”改為了“止殺令”,以安撫為主,盡量避免殺戮。
大理國歸順,蒙哥滿意是滿意,但不免開始猜忌。一來忽必烈聲勢更旺,功高必震主;二來面對使者被殺之辱,忽必烈居然沒有大肆報復,如此反常,難不成是有所圖謀?
1257年,蒙哥突然指派親信到忽必烈封地,設置專門機構“鉤考局”,拿經(jīng)濟問題開刀,查封大批檔案,又罷免了部分忽必烈任命的漢人官僚,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姚樞趕緊出主意,讓忽必烈表表忠心。
忽必烈兩次遣使覲見蒙哥,表達自己“歸牧”漠北的意愿,希望能回到都地哈拉和林,留在大汗身邊。歸來那日,酒席上兄弟兩人“執(zhí)手相看淚眼”,把酒訴情,兄友弟恭的氣氛極好,“鉤考局”很快就被取消了。
蒙哥并不是真正地放了心,只是卸了忽必烈的實權,留了他一條性命。但忽必烈很快就迎來了機遇,蒙哥戰(zhàn)死,他在與阿里不哥的爭斗中勝出,登上了大汗之位??珊霰亓疫€是不能毫無顧忌地完全選擇“房屋”,因為他明白全盤漢化的后果是什么。所以出現(xiàn)了一個現(xiàn)象,大元成為了一個蒙漢混合的二元結構帝國。
忽必烈足夠強大,能夠掌控這樣一個有些奇怪的帝國,可他去世以后呢?“房屋”派和“帳篷”派輪番上陣,斗得你死我活,國力也在這樣的內斗中漸漸被消耗,龐大帝國只剩一個空殼,搖搖欲墜。
有人認為蒙古人不像鮮卑人一樣對漢文化推崇備至,能夠輕易地接受全面漢化,只因其國土橫貫亞歐,放眼世界接觸各種文化后,并不認為學習漢文化是唯一的出路。所以,直到帝國滅亡,選擇住帳篷還是房屋依然得不出一個確切的結論。
歷史有時候很有意思,人們有意識地吸取教訓,還是不能完全避免出錯。撞了南墻,換個方向,也許還會撞上另一面墻,而歷史經(jīng)驗就在這樣反反復復的錯誤中累積,為后人排除一條條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