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傳彬
金秋十月是韓國美麗的時季。從東南沿海的釜山,往西經晉州到光州,橫跨慶尚南道,全羅南道的田野山道,滿目蒼翠自然純樸,那里點綴著海城風光,古鎮(zhèn)水色,山岳人文。從這條線路上的幾個點,便可以觀賞人文的古今縱深及自然的獨特景觀。從東一路往西,是濱海沙灘轉內陸山岳,從繁華鬧市到靜謐古城,一路的別樣,一路的賞心。
釜山是韓國的第二大城,及東南部的重要港口城市。它東面臨海,有著開闊的海天,及蔚藍的水色,空中是無拘無束飛翔的潔白海鷗,海灘上是自由自在踩著細沙的人影。人們來到海邊,受海浪的感召,漸漸地擺脫瑣碎,身不由己地吸一口帶腥味的海風,跟隨灘涂的浪跡共進退,讓氧離子纏繞周身,讓身心舒暢。
海云臺海灘與廣安里海灘在這兒比肩相鄰。前者為高檔避暑勝地,周邊高級酒店、免稅店、溫泉餐館林立,向海眺望,近處是游覽船的碼頭,遠處有隱約出水的海島;后者為當地人的戲水弄潮點,面對著建于2002年的廣安跨海大橋,大眾化的餐館、咖啡店一應設施,林林總總絕不單調。當旭日東升或晚霞飄臨時,倘若站在這沙色泛白的海灘上,被定格于寫真之中,絕對是一幅難以忘懷的美麗畫卷。
如果你不想脫鞋戲水,只為飽覽異域風光,那么請上游覽船吧,花上1萬2000韓元,讓它帶你沿海巡航,欣賞風光迤邐的海島、風格各異的海畔建筑。不然,叫上一輛出租車,去不遠處的“月見丘” 高地,坐在面向大海的餐館里,一邊享用韓國最高級的“彥陽?!笨救猓贿吿魍h處“水營灣”的海景,及近處海云臺海灘的眾生相。
釜山西北面的金井山,秀美又具人文歷史。蜿蜒的山脈翠綠,古剎靜臥于山腹,韓國五大寺院之一的“梵魚寺”就在其中,以其聲名吸引無數的參拜觀覽者。
“梵魚寺”始建于新羅時期(678年),當年擁有數百伽藍建筑,信徒無數,香火不斷,中世紀起受到倭寇的騷擾,后因日本豐臣秀吉的侵犯,數百伽藍大部被毀?,F今深藏于金井山的“一柱門”山門、“大雄寶殿”和“三層石塔”,是僅存的一部分,作為 “國寶”已被編入韓國重要文化遺產保護名冊。
“金剛公園”是金井山余脈的自然公園,位于釜山北面約10公里處。山頂上有韓國現存最大規(guī)模的山城——“金井山城”。山城建有南北兩門,城墻高3米,沿著山脊蜿蜒17公里。據山城的南門簡介:“此門于1808年初春,從百里外運來大梁木,于懸崖邊鑿取石塊,動員萬人用149天完成。門寬3.9米,高2.8米”。
當時的朝鮮,為什么要動員萬人,在山上建造一座山城呢?從“金井山城”另一處的“史跡215號”介紹中,我找到了答案。
朝鮮經壬辰倭亂,丙子胡亂后,為加強海上防御,便在金井山上建筑山城,以防備對其虎視眈眈的近鄰——自19世紀以來,走上富國強兵路的日本,開始向朝鮮半島伸出魔爪……“金井山城”最終未能抵御住外強,還是被日本占領了半個世紀之久。然而,它亦留下了一處抗爭外強的實跡。
“金井山城”是韓國國內山城中,最具規(guī)模的一處,日帝時代山城一度被毀,現在所見之處,是韓國政府于1972年開始動工重建的新城。
到金井山游覽,一路山徑上下攀行,體力消耗大,出汗多塵土黏身,游山完畢應去泡一個溫泉澡,洗去污垢后精神煥發(fā)。
“金剛公園”所在地稱作“東萊”,是溫泉集中地,出公園不遠就有許多名泉浴場。其中,最為著名的一家叫“虛心廳”,據稱可以容納千人,5層樓的建筑,設有含草藥等各種水湯池40多個,按摩美容一應俱全。
搭大巴離開釜山,抵達晉州的旅館時,天已漆黑。透過旅館面向河川的窗戶,我看到一彎水橋,拱形橋洞上點綴著燈光,好像豎在大黑幕上,又像音樂的符號,伴隨著潺潺流水聲,從遠處向眼前閃來。小城之夜的靈動美妙,著實出乎我的預料。
次日早上,從下榻的“東邦觀光酒店”出發(fā),百米之外就是寧靜的“南江河”。我沿著綠樹花草的河岸,經“晉州橋”行至不遠處的古城——“晉州城”。古城位于南江北岸的高地絕壁上,一路向上的道路和沿河的護城墻,均由大塊巖石鋪設,城門城墻皆由大塊巖石壘砌,是一座非常堅固的要塞。
古城建于1379年,居高臨下扼守南江,易守難攻,此后的200多年,這里發(fā)生過兩次(1592年和1593年)抗擊日軍的戰(zhàn)斗,古城中心置有一塊“晉州城壬辰大捷”紀念碑,記錄了第一次戰(zhàn)斗的勝利。第二次戰(zhàn)斗中,有7萬多的韓國軍民戰(zhàn)死,其間涌現了許多可歌可泣可敬可悲的故事。
依南江的峭壁上,兩人合抱粗的柱子,支撐起一座樓閣,巨大的原木構架,雕梁畫棟、詩文襯托,古色古香,與古城的石墻融為一體,與南江的秀美互為呼應——這是韓國三大樓閣之一的“矗石樓”。歷史上有位叫做“論介”的義士,曾在此閣抱住日軍的某位將軍,投入南江撞巖而死,這塊巖石就在樓閣下面。后人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每年5月的第四個周五至周日,會在“晉州城”舉辦傳統(tǒng)藝術節(jié),表演再現“論介投江”的場景。
古城的一角,有一處很小的祠堂,正門匾額上書“義妓祠”三個大字。進祠后閱讀了簡介,這才對供奉在此的女子有了理解和感喟。當年,為了保護晉州的百姓免遭日軍殺虐,妓女挺身而出,與日軍兵將周旋,挽救了當地生靈。這個“義妓祠”有著一個“不以出身論英雄”的故事。
矗立在南江邊的古城,內有寺廟松柏銅鐘,外有跨橋舟楫岸園,從“矗石樓”上放眼望去,其西邊南江上,有一座“千壽橋”,而東面南江上,有一座“晉州橋”,兩橋遙相對望,古木旁垂疏影,碧波粼粼穿過,堪稱唯美,然而幽美中卻蘊含著歷史的悲壯!
越過“千壽橋”,河的南岸有一條面對古城的南江文化街。沿著河岸往東走,一路上都能看到新穎獨特的建筑物。一座臨河的露天音樂臺——鋼結構的棚頂,淡淡的色彩輕盈躍動,弧形的觀眾座位,順著河堤向上,黑黑的座位沉著固定;河堤上大道邊有一片雕塑陳列,中間的石雕上黑下灰,正面書就兩個大字“因緣”,前面分布著大紅的柱子,圍成一個頗具藝術氛圍的,欣賞室外音樂的場所。
繼續(xù)朝前,小徑旁每隔約十米,就立起一座高約一到兩米的根雕木刻,共計幾十座,每件作品形態(tài)各異,上刻漢字的詩句詞文,譬如:一株戴著官帽的老者身上刻著“仁者享高年”……
讓人感到意外的是,河邊還矗立著一棟極為氣派、摩登的現代建筑,由外觀上看,是類似歌劇院或者音樂廳一類的西式建筑。進去一看,果不其然,室內掛著節(jié)目單,大多是韓文,夾雜些許西語,節(jié)目單上演員的照片都是西方人——這兒在演出西方音樂!一個人口僅僅只有30多萬的晉州市,竟然建有一座大劇院?
天開始被黑幕所籠罩,往旅館的方向走去——“南江”兩岸的標志性建筑,跨河橋上的飾燈相繼點亮了,燈光猶如打在幕布上閃亮的音符,又似成千上萬欲以光彩示人的明珠。其實,我并不了解這個小城何至于如此奢侈與張揚?回到旅館,我趕緊尋找答案。
原來,每年的10月初至第二個星期的周日,這里都要舉辦韓國最大的“晉州南江流燈節(jié)”,每年的10月,在“晉州城”中,還要舉辦弘揚韓國藝術文化的“開天藝術節(jié)”,這期間亦要展示韓國藝術的諸多流派,例如“南仁樹歌謠祭”、“晉州劍術”、“晉州斗牛”以及晉州“比餅巴”教坊料理和晉州絲綢……我太小看晉州了,在韓國,原來它還算得上是一顆明珠!
韓國南部之行的最后一站——光州市,位于全羅南道的一片平原上,這兒土地肥沃物產豐華,是韓國為數不多的糧倉,農作物品種多,飲食文化發(fā)達。作為州內最大的城市,這里每年的10月都要舉辦“世界泡菜文化節(jié)”,因而被人稱為“味鄉(xiāng)”。
光州不止于飲食文化,其藝術氛圍亦令人矚目,這里每年還會舉辦“國際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展”、“光州設計會展”和“光州鄭律成(聶耳)國際音樂節(jié)”。韓國的西洋畫開拓者,吳之湖先生1948年也曾定居于此,故而這里又被稱為“藝鄉(xiāng)”。
光州也是韓國民主運動的發(fā)源地,這里曾經發(fā)生過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光州學生獨立運動”,還有反對全斗煥獨裁,爭取自由民主人權的“518民主化運動”,所以光州亦是一座具有“革命傳統(tǒng)”的“義鄉(xiāng)”。到了“三鄉(xiāng)之地”,照理說,應該多花點時間在這里慢慢地體會,然而我卻未能做到,因為這天傍晚,我還要北上去韓國的首都。在有限的時間里,我決定去趟光州郊外的“無等山”探幽攬勝。
早上,天下起小雨,我?guī)е陚悖俗话褪?,直達臨近無等山的“鶴洞”車站。這里有許多健行者,穿著雨衣,手執(zhí)登山棍,向山中進發(fā)。我打著雨傘頂著微風,跟在三五結伴的健行者后面,也在雨中默默地步行,游覽這座當地人認為“無他山能與其等量齊觀的山(無等山)”。
靜謐的山林,淅瀝的雨聲,風雨陣陣,散如吹拂,聚如噴灑。林中升騰的白霧彌漫在青綠的植物間,滿眼雪白翠綠,紅樹葉就像竄破青紗的火點,點綴著茂密的松林……路邊陸續(xù)出現韓國文人的紀念碑、塑像以及寺院廟宇……這是條修筑齊整的沿溪徑路,溪流的另一邊是山腰,開著山花,楓樹已顯葉紅,近水的垂枝在風雨的吹摧下頻頻搖曳,山鳥的鳴唱不時地蓋過淅瀝的雨吟,寺廟的經誦聲穿過竹林一陣陣地緩緩入耳……
無等山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寺廟要數“證心寺”。它始建于新羅憲安王4年(860年),經高麗毅宗11年的慧照國師擴建,朝鮮世宗25年的金傲,再建“五百殿”達到輝煌,可惜該寺在丁酉動亂中慘遭焚燒……日本統(tǒng)治時期,“證心寺”是抗日臨濟宗運動的據點。朝鮮戰(zhàn)爭時期,除了五百殿以外此寺大部分被毀。
上世紀的70、80年代,“證心寺”獲得了重建。現在隱居在此的五百殿,鐵造里盧舍那佛坐像、證心寺三層石塔、梵種樓等,作為文化遺產廣為人知。除了古跡以外,無等山展現的新象讓人感到,它還是一座活躍著藝術脈動的靈山——一路的山行中,我看到了三座美術館,一所扇子博物館以及吳之湖先生故居,還有一些名人紀念碑和藝術雕塑……
在境外山野獨自冒雨踏訪景點尚屬首次,因而更加精神抖擻,實在難以自拔。天公不作美,卻意外邂逅絕佳的自然美景。在無等山的體驗,使我內心越發(fā)沖動,即興寫下小詩一首《無等山雨游》:“郭外雨清爽,青嶺漫霧山。松竹掩廟館,靈感悟仙禪。坂道潛森靜,紅楓遇水新。亭榭蓋不住,不衰一顆心。”為無等山之行畫下驚嘆號,亦為韓國南部的行旅畫上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