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蓉 陳爭峰
摘要:隨著元認知研究進入教育領域,研究者們越來越關注元認知能力與外語學習之間的關系。文章從元認知能力培養(yǎng)角度出發(fā),通過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元認知意識培養(yǎng),元認知策略的傳授,提出將元認知理論有效地融合到外語教學實踐中,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外語教學效率。
關鍵詞: 元認知意識 元認知能力培養(yǎng) 外語教學
一、引言
教學關系中的主導主體說認為:教學是由教和學緊密結合而構成的一個整體,一個系統(tǒng)。在教學系統(tǒng)中,教為主導,學為主體。但是關于大學英語教學法的研究多年來卻一直著重于“教”這一方面,而忽略了“學”這一方面。從而使得傳統(tǒng)教學模式顯得僵化。近幾十年來,隨著人們對認知心理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有關學習理論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筍般速度發(fā)展起來。從認知領域劃分出來的元認知心理學更是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使得英語教學的研究得以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研究如何通過豐富學生的元認知知識和培養(yǎng)學生元認知能力來幫助學生懂得如何有效地學習外語,并能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學習方式,較好地計劃、監(jiān)控、評價和調節(jié)自己的學習過程,從而提高大學英語的教學效果,實現(xiàn)英語教學目的。
二、元認知及其在外語教學中的實際價值
元認知的概念(Metacognition)是美國心理學家J.H.Flavel在元記憶的基礎上提出的,①指學習者以自身的認知系統(tǒng)為認知對象,對認知過程的自我意識、自我控制、自我評價和調節(jié)。它包括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jiān)控三個方面的內容。元認知知識指個體關于自已或他人的認知活動、過程、結果及與之有關的知識。在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為:對個人學習能力,學習特點,學習方式的認識;對學習目標及制約學習任務完成的因素的認識;對學習策略種類及各個策略的特點的認識等。元認知體驗則伴隨認知活動而產生,是指認知體驗或情感體驗,在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為:在學習前意識到自己在學習中可能成功或失敗,在學習過程中意識到學習內容的難易程度和自己對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等,在學習結束后則產生成功或失敗而帶來的喜悅自信、效能感或困惑、焦慮、無力感等。元認知監(jiān)控指個體依據(jù)元認知知識和體驗對認知活動積極進行控制、調節(jié)。在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為: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能力水平、知識掌握程度、學習方式、學習內容的難易、學習任務及要求等而制定出周密的學習計劃、采取有效的學習策略,積極反饋,調節(jié)其學習行為和學習方法,及時地修正策略,靈活地運用學習方法,使自己盡快地學會學習。
有關元認知與學習活動的研究證明,元認知適用于各種學習任務,是保證學習活動成功的更高級的執(zhí)行技能。③Chanot和Kupper 的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所有的學習者都運用策略,優(yōu)劣的區(qū)別在于其策略的運用是否靈活和恰當,而靈活和恰當取決于學習者對學習做出自我評價和調整能力,也就是元認知能力。④Swanson.H.C等人的實驗結果表明:元認知不同于一般的能力傾向。良好的元認知能力能夠彌補其一般能力傾向的不足,促進解決語言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也就是說,學習者認知過程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元認知水平。⑤正如Waters所言:Knowledge of the techniques of study is important, but this can only be acquired effectively within a framework of study tasks that focus at all times on also building up his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capacity for the learner for study。⑥文秋芳在一個優(yōu)生和差生的個案研究中發(fā)現(xiàn),優(yōu)秀生在學習過程中顯示出杰出的宏觀和微觀調控能力,經常對自己的學習進步情況和策略成效進行反思;而差生則在上述方面顯得極為欠缺。大量研究和探索的結果表明:在學習過程中,學習效率的高低,學習成功與否取決于元認知能力的強弱。元認知使學生從過去盲目的摸索學習變?yōu)椴呗孕浴⒏咝У膶W習,使學習者不僅把教學內容作為認知客體,同時還把自己和學習情境等因素當作認知的客體,了解自己的能力,已有知識水平、個性特點及學習材料、學習環(huán)境等變量,自覺地分析學習方法與這些變量的關系,選擇恰當?shù)膶W習方法,同時又不斷地主動地控制、調節(jié)相關的學習變量,并重新選擇有效的學習方法??傊?,元認知使學生意識到自己該“學什么”,“為什么學”、“怎樣學”,進而提高學習主動性。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元認知能力,提高學生元認知意識將有助于其自主學習能力的開發(fā)。
三、外語教學中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元認知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元認知能力,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必須改變過去那種“知識本位”,“教師中心”的陳舊觀念,以教學生學會學習為宗旨,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會學生學習”的新觀念,充分認識元認知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把元認知能力培養(yǎng)作為自己教學的重要目標和任務。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元認知意識,使學生真正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有義務也有能力為自己創(chuàng)設最佳的學習環(huán)境,并對自己的學習成績負責,改掉被動學習的習慣,減少對教師的依賴。在這方面,教師可以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在學生明確了解元認知與認知兩概念的根本區(qū)別的前提下,教師在外語課堂教學中應努力向學生示范他們自己的元認知知識對認知的調控能力及其重要性。既演示可執(zhí)行哪些步驟來完成如某一篇外語精讀課文的理解與學習,并怎樣思考和監(jiān)控整個閱讀理解的過程。
其次,要豐富學生元認知方面的知識,注重元認知訓練,把培養(yǎng)元認知能力與元認知策略傳授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⑦早在1990, Vann & Abraham經過教學實驗后發(fā)現(xiàn)學習不成功者并不是缺乏具體的認知策略和技能。其失敗的關鍵是由于他們沒有掌握該在什么時候,在哪種情況下采用哪種策略或技能。從根本上來講,教師應系統(tǒng)地教授認知和元認知策略,教會學生如何根據(jù)自己實際英語水平確立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并監(jiān)控計劃的執(zhí)行;如何對自己的學習進度和效果進行正確評估,及時改進學習方法。同時,教師還應采取啟發(fā)式教學、激發(fā)學生對學習任務的分析能力,教師可圍繞“是什么問題”,“制定什么樣的計劃,采取什么樣的策略來解決這些問題”,“解決問題的計劃、步驟、方法正確嗎?” “為什么這樣做?”等提問,引導學生建立學習目標,制定計劃、提出問題,不斷地對學習過程及其結果,對學習策略及其效果進行監(jiān)控、評價和調節(jié)。⑧有一點要注意的是:以往,學生慣于依賴外在的反饋來評估自己的學習,以一次學習表現(xiàn)或測驗成績來評價某種學習策略的有效性或某一階段的收獲,從而導致監(jiān)控的被動盲目。所以教師爭取能夠了解個體學習者存在的疑難和困難,指導學生綜合地、延續(xù)性地評價學習策略,幫助學生以形成個性和總結性的方式去探查他們是否正在接近他們的學習目標。
在具體教授中,教師為了了解學生當前學習策略使用的現(xiàn)狀,可采用與學生面談法(interview),討論法,記錄學習日記法,讓學生自言自語法(think aloud)等,同時需要大量的課外活動去進行培養(yǎng),從而使他們獲得較強的元認知能力。
制定目標卡。學生準備一張卡片。在卡片一面寫上他們的目標,短期目標如本周,本月自己在口語,聽力,閱讀方面要達到的目標。在另一面寫上他們?yōu)閷崿F(xiàn)這些目標所要采取的計劃和具體措施。在學習目標最終決定前,學生要與教師溝通,以確保這些目標的可行性。在這些目標施實過程中,學生要及時向指導老師匯報他們在目標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所取得的成效,以及時得到教師的指導和幫助。這項活動能夠幫助學生自己制定學習計劃,設置目標,并監(jiān)控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策略使用狀況。當然,也可以讓學生們體驗獨立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感。
學習日記。這是學習者對自己學習過程的一種認知。教師可以在內容和形式上提出一些要求,幫助學生反思認知過程(見表1)。在學習日記中,學生要描述他們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所采用的認知策略及元認知策略以及這些策略是否起到幫助作用,以及如何運用監(jiān)控策略,評估策略和補救策略及時調整學習策略使用。學生必須定期上交日記,以便老師能夠及時了解并監(jiān)督學生的不足,從而及時給與幫助。
這項活動有助于學生了解并關注自己學習過程中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使得學生對外語學習全過程更加了解。同時,它還能培養(yǎng)學生主動對這一過程進行監(jiān)督和評價。
最后,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經常給學生提供反饋的機會,創(chuàng)設一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良好互動環(huán)境、即提供一種表達,演示和練習元認知及策略的學習環(huán)境,從而了解導致學生學習進步或退步的個體因素,指導學生選擇最佳學習方法及策略。更為重要的是,教師應有意識地幫助和引導學生將以教師為主導的外部反饋轉化為學生自己的內部反饋,并逐漸成為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這樣,元認知才可能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東西,才能實現(xiàn)從教師的外部組織向學生的自我組織,從教師主導向學生主體的過渡。在實際教學中,可采用學習經驗交流會的方式,可以每兩個星期或一個月把學生召集在一起,讓他們交流學習經驗。學生可以交流自己在使用某種元認知策略方面的成功體驗,也可以提出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并尋求解決該類問題的有效途徑。在必要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參與并引導學生就大多數(shù)學生在策略應用方面所面臨的問題,進行個案研究,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最佳方案。同時,通過了解其他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者會更加積極地比較和反思自己,從而培養(yǎng)自我監(jiān)控,自我評價和自我矯正能力。
四. 結語
綜上所述,從理論的探討和教學實踐中不難發(fā)現(xiàn),只有在教學中以元認知理論為指導,充分發(fā)揮學生作為認知主體的作用,通過對學生的元認知能力有意識地,系統(tǒng)地培養(yǎng),才能幫助學生實現(xiàn)作為認知主體的真正的自主學習,并根據(jù)各自的特點和具體教學環(huán)境,制定正確的學習方法最終達到提高外語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FLAVEL. JB. Cognitive Development [M].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85. 104
[2]OMalley, J. & Chamot, A. 1990. Learner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Chamot, A.U. & Kupper, L. 1989. Learner Strategies in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22: 13.
[4]童世斌. 問題解決中的元認知研究 [J]. 心理學,1997(4):43-45
[5]Waters M. Study Skills and Study Competence: Getting the Priorities Right [J]. ELT Journal, Volume 46, 1992 (7):264-272.
[6]文秋芳 學習成功者與不成功者的學習方法 [J]. 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3):61-66
[8]鄭磊. 論外語教學中元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 [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8
作者簡介:
趙蓉,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外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及英美文學研究(陜西西安 陜西省西安市西灃路興隆段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南校區(qū) 710126 ); 陳爭峰,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外語學院副教(陜西 西安西安 陜西省西安市西灃路興隆段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南校區(qū) 7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