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紹波 李剛 王政權
【摘要】 目的:探討經導管介入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選取58例2012年6月-2017年6月在筆者所在醫(yī)院進行治療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為本次研究對象,本組患兒均采用導管介入治療。通過隨訪,觀察患兒在手術前及手術后第3天、1個月、3個月體檢結果、超聲心動圖結果及心電圖結果。結果:經過治療發(fā)現(xiàn),本組患兒平均手術時間為(110±36)min,平均曝光時間為(29.1±9.2)min,患兒平均住院時間為(6.9±2.2)d。在治療期間,患兒未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及死亡情況。心房間隔缺損(ASD)患兒封堵后最大右心室壓力顯著低于手術前右心室壓力,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動脈導管未閉(PAD)患兒封堵后左心房內徑、舒張期左心室內徑、收縮期左心室內徑均低于手術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治療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時,利用導管介入治療給患兒造成的創(chuàng)傷極小,并且患兒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康復,治療效果比較明顯。有著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 導管介入治療; 先天性心臟病; 臨床; 研究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6.0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8)16-0-02
先天性心臟病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心臟病,比如患兒的動脈導管沒有完全閉合、心房之間缺少間隔以及心室之間缺少間隔等[1]。如果未及時治療,就會導致患兒心臟發(fā)生擴張現(xiàn)象或者患兒呼吸道受到感染等情況發(fā)生。嚴重的甚至會引發(fā)患兒心功能不全,導致患兒出現(xiàn)肺動脈高壓、心衰等,這些情況都嚴重威脅著患兒的生命健康[2]。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介入導管治療被應用在了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的臨床治療上,這種治療方法的優(yōu)點是創(chuàng)傷面積小、微創(chuàng),給患兒造成的瘢痕比較小,并且恢復起來比較快等。本次研究中,選取了58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對本組患兒采用導管介入治療,效果較顯著?,F(xiàn)將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58例2012年6月-2017年6月在筆者所在醫(yī)院進行治療的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經過心臟B超、CT等相關檢查后均已確診為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并且對本組患兒進行診斷后,均符合導管介入治療的指征[3]。本次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認可,并且患兒家屬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本組患兒中男25例,女33例,年齡1~12歲,平均(7.1±1.8)歲;體重7~48 kg,平均(24.2±1.9)kg。經過相關檢查后發(fā)現(xiàn),動脈導管未閉(PDA)患兒20例,心房間隔缺損(ASD)患兒38例。對本組患兒心功能檢查后發(fā)現(xiàn),患兒心功能均正常,但是在身體發(fā)育方面卻稍低于同齡兒童。
1.2 方法
對所有患兒進行導管介入治療。具體如下:在手術前對患兒的心電圖、血壓情況、血氧情況及靜脈肝素化情況進行常規(guī)監(jiān)測。
應用PDA封堵術:對動脈導管未閉的患兒實行全麻或局部麻醉,在患兒的右股動脈和右股靜脈處進行穿刺,在股動脈穿刺處送入豬尾導管,將導管送到PDA口上方的1 cm處。對患兒的左側位血管進行造影,通過DSA造影儀觀察PDA的形狀及最狹窄部位的直徑。然后交換導絲,再送入到主動脈,此時需要選擇合適的封堵器,利用推送桿來推動封堵器進行PDA封堵,在造影儀中觀察封堵結果,待封堵滿意后,將封堵器釋放出來[4]。
應用ASD封堵術:對心房間隔缺損的患兒實行全麻或局部麻醉,利用心臟超聲檢查患兒的心房間隔缺損情況,選擇合適的封堵器。在患兒的右股靜脈處進行穿刺,對患兒的右心房進行導管檢查,將患兒的導絲經房間隔缺損送到右上肺的靜脈處,然后將輸送鞘沿著交換導絲的位置送到患兒左心房中央靜脈處,或者肺靜脈處,最后將封堵器經過輸送鞘送入到心房間隔缺損的位置,對此位置進行封堵。上述操作結束以后要對封堵器的固定情況進行詳細的檢查,待檢查結果良好以后,將封堵器釋放出來[5]。
1.3 觀察指標
在患兒手術后第3天、1個月、3個月時對患兒進行隨訪。隨訪人員需要由理論知識豐富并且操作技術熟練的主治醫(yī)師及以上的人員擔任。具體隨訪內容包括:體檢結果、超聲心動圖結果及心電圖結果等。對此種手術方法的安全性進行評價:患兒未發(fā)生心臟穿孔、心包填塞等嚴重并發(fā)癥和死亡情況。對此種手術方法的有效性進行評價:成功關閉缺損,且無殘余分流或者只有少量殘余分流,肺動脈跨瓣膜壓差在25 mm Hg內。對殘余分流量進行測量,測量方法為:采用多普勒超聲儀進行測量,殘余分流量<1 mm為微量,≥1 mm且<2 mm為小量,≥2 mm且<4 mm為中量,≥4 mm為大量。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將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F或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導管介入治療效果
經過導管介入治療后,本組患兒平均手術時間為(110±36)min,平均曝光時間為(29.1±9.2)min,平均住院時間為(6.9±2.2)d。經過封堵手術后,所有患兒封堵情況均完好,其中發(fā)現(xiàn)3例患兒出現(xiàn)微量殘余分流,但是在第3個月進行隨訪時,殘余分流量均消失。1例患兒在手術中出現(xiàn)短暫的房性早搏,1例患兒在手術過程中出現(xiàn)短暫的室性早搏,以上癥狀均在導管撤離后消失。1例患兒出現(xiàn)上呼吸道感染,及時給予抗感染治療,在1個月隨訪時,感染癥狀已全部消失,呼吸道也已痊愈。本組患兒在治療中,均未出現(xiàn)嚴重的并發(fā)癥及死亡情況。
2.2 38例心房間隔缺損患兒手術前后最大右心室壓力變化情況
38例心房間隔缺損患兒術前最大右心室壓力為
(47.0±4.2)mm Hg,術后3 d為(30.7±2.5)mmHg,術后1個月為(27.8±2.0)mm Hg,術后3個月為(26.5±2.2)mmHg,手術后最大右心室壓力(26.5±2.2)mm Hg顯著低于手術前(47.0±4.2)mm Hg,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340.639,P<0.05)。
2.3 20例動脈導管未閉患兒手術前后心臟內徑變化情況
20例動脈導管未閉患兒手術后左心房內徑、舒張期左心室內徑、收縮期左心室內徑均低于手術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先天性心臟病屬于一種先天畸形疾病。這種畸形是由于胚胎在發(fā)育的過程中由于心臟以及大血管等受到一定障礙而導致發(fā)育情況受到了限制,導致患兒出現(xiàn)了解剖結構上的異常,也可能是由于患兒在出生以后本應該自動閉合的一些通道沒有能夠及時的閉合[6]。有相關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占出生嬰兒總數(shù)的0.5%~1.1%,而我國每年出生的新生兒中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嬰兒就有16萬~20萬之多[7]。有的患有這種疾病的患者可以一生都沒有任何癥狀出現(xiàn),就相當于正常人,但是有的患者在出生后就會出現(xiàn)比較嚴重的癥狀[8]。大多數(shù)患有這種疾病的患兒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最近幾年,隨著我國醫(yī)療技術的進步,在治療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時,用導管介入治療的方法受到了越來越多醫(yī)護人員以及患兒家屬的認可。此種治療技術不需要對患兒進行開胸手術,大大降低了手術風險和給患兒帶來的創(chuàng)傷,并且經過治療后,患兒在較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康復,還縮短了住院時間[9]。但是這種導管介入治療還代替不了外科手術,所以在進行導管治療時,還是應該選擇嚴格的適應癥[10]。有相關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這種導管介入治療技術與傳統(tǒng)的治療患兒心房間隔缺損的手術效果相比較而言,并沒有較大的差異,但是這種治療方法在術后早期的心功能和血流動力學的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傳統(tǒng)手術的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本組患兒的封堵手術都很成功,但是發(fā)現(xiàn)3例患兒出現(xiàn)微量的殘余分流,但在第3個月隨訪時均消失,未出現(xiàn)嚴重的并發(fā)癥以及死亡情況。心房間隔缺損(ASD)患兒經過封堵后,最大右心室壓力顯著低于手術前的右心室壓力,差異明顯(P<0.05),這與陳旭華等[11]研究人員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動脈導管未閉(PAD)患兒經過封堵后,左心房的內徑、舒張期的左心室內徑、收縮期的左心室內徑等均與手術前相比較有所下降,差異明顯(P<0.05),這與李奮等[12]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在治療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時,采用導管介入治療,此種治療方法治療效果明確,給患兒造成的創(chuàng)傷比較小,手術后患兒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恢復健康,但是在臨床上這種手術不能夠完全的代替外科手術。所以在臨床上還是應該選擇合適的適應癥。
參考文獻
[1]何毅剛.經導管介入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的臨床療效[J].醫(yī)學信息,2016,29(5):78-79.
[2]張亞飛.導管介入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的療效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4,8(30):125-126.
[3]劉一,齊文娟,李偉.經導管介入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療效觀察[J].中外醫(yī)療,2012,32(7):146-147.
[4]李有金,劉新波,牛濤,等.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動脈導管未閉介入治療效果分析[J].寧夏醫(yī)學雜志,2017,56(10):1-4 .
[5]鞠樑,錢煒,李紅,等.國產封堵器經導管介入封堵104例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的臨床分析[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7,15(10):1735-1737,1801.
[6]冉迅,吳立榮,張蓓.662例先天性心臟病經導管介入治療效果分析[J].西南軍醫(yī),2016,18(5):401-404.
[7]陳麗媛,陳林,嚴華,等.封堵術對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臟病左心重構的影響[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16,10(31):1656.
[8]張鵬飛,鐘志雄,李斌.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經導管介入治療觀察[J].河北醫(yī)學,2012,18(05):672-674.
[9]杜建文,李旭東,陳升愷,等.經導管同期治療復合型先天性心臟病的可行性[J].當代醫(yī)學,2012,18(18):3-4.
[10]賴勇,徐海霞,喬軍選.經導管介入封堵治療先天性心臟病[J].實用醫(yī)藥雜志,2013,30(2):117-118.
[11]陳旭華,徐巖,許邦龍,等.經導管同期治療復合型先天性心臟病的安全性及療效觀察[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9,25(4):287-289.
[12]李奮,周愛卿,高偉等經導管介入治療復合型先天性心臟病八例分析[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3,14(5):17-19.
(收稿日期:2017-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