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琇杰
在煙臺市博物館新館二樓東展廳,展出了一批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文物,有民兵使用的地雷、八路軍膠東兵工廠制造的武器、繳獲的日軍武器等。其中在繳獲的日軍武器當中,有一件非槍非炮的獨特兵器。
這件武器在博物館出庫單上只寫的是繳獲日軍武器,沒有具體名稱,何人何時何地繳獲的均不知曉。
該兵器貌似輕機槍,帶兩腳架,口徑較大(目測在30~40mm左右),身管偏短,有肩托,身管和肩托左側設有背帶環(huán),可肩背攜行。若說是槍支,它的口徑遠超20mm,無供彈裝置,無拋殼裝置,無扳機,右側有拉柄,不知其如何裝彈及發(fā)射。若說它是炮,可它的外形結構整體像輕機槍,有準星、缺口類瞄具,但不知它怎樣操作。
筆者認為這是一種特殊的榴彈發(fā)射器,也可稱為榴彈槍。因為沒有對這支武器的詳細記載,此外二戰(zhàn)時期歐美軍隊和蘇軍也沒有這類武器,為此,筆者對抗日戰(zhàn)爭期間相關兵器進行了大量查考,重點是日軍裝備的擲彈筒,以及八路軍和國民黨軍的類似裝備。
日軍擲彈簡
歷史上,研制列裝擲彈筒的僅有日軍,中國軍隊屬于研仿。日軍使用過多種擲彈筒,大規(guī)模列裝的是大正十年式和八九式兩種。八九式擲彈筒口徑50ram,全長413mm,筒身長260mm,全質量2.7kg,有效射程500m,最大射程700m。日軍還列裝了裝在槍口上方的百式擲彈筒,投入亞熱帶戰(zhàn)場。日軍擲彈筒性能較好,加工精細。
國民黨軍隊擲彈筒
為對付日軍擲彈筒,1938年底,國民黨軍隊研究試制出新式擲彈筒,定為名民國二十七年式擲彈筒(二七式擲彈筒)。它采用滑膛身管,按鈕式擊發(fā)裝置,射速10發(fā)/分。但相比于日軍的擲彈筒,該擲彈筒性能一般,只是解決了有無的問題。
八路軍裝備的擲彈筒
抗日戰(zhàn)爭中,日軍擲彈筒造成八路軍嚴重傷亡。為反擊日軍,八路軍總部軍工部門于1941年4月仿制出第一款擲彈筒,稱為五零小炮。其采用滑膛結構,發(fā)射筒長度增加到400mm,筒壁相應加厚,射程達到500m。后來八路軍又在該擲彈筒的基礎上進行了多處改進,生產出精度更高的擲彈筒,還研制成功可以平射打碉堡的擲彈筒。八路軍生產的擲彈筒批次多,批量小,改進多,取得了顯著效果。
日本八九式擲彈筒及其配用榴彈
八路軍裝備的擲彈筒
館藏兵器細觀
經仔細查看,煙臺博物館內的該款武器外徑42mm,內徑3Smm(中國87式榴彈發(fā)射器口徑就是55mm),質量約7kg左右,全長約1000mm,身管長度超過450mm,在同類武器中較長,射程相應較遠,從身管口部到銘文部分,身管逐漸加粗,適應膛內火藥燃氣壓力變化。未見其裝填位置,榴彈應當從身管口部裝填。因抵肩射擊,后坐力不能大,榴彈只能運用高低壓發(fā)射原理,這是現代榴彈發(fā)射器的基本原理。無扳機,應為拉發(fā)或按鈕式擊發(fā)。從瞄準裝置看,其精度較高,以直射為主,曲射為輔,優(yōu)于擲彈筒和迫擊炮。設有兩腳架,提高了穩(wěn)定性。以背帶肩背攜行,便于機動。
該武器應是在缺乏平射炮情況下的應急手段,符合八路軍的作戰(zhàn)需求。而日軍炮兵裝備迫擊炮、步兵炮、山炮、野炮等火炮,步兵裝備便攜的擲彈筒,火力打擊體系齊全,沒有這樣的需求。
該兵器整體做工精良,兩腳架加工精細,而早期八路軍的產品工藝粗糙,故有關人員認定其為日軍武器。制式武器一般都有廠家名稱、武器型號、生產編號等信息。其身管末端上方有銘文,兩排字,上排為:岜-崳-廠-造,為生產廠家;下排為:1 1,即生產編號,1與1之間相距雖遠但無間隔符號,可認定其編號為11。無型號標識,也無所屬軍隊徽標。
此處的岜崳應當是地名,為兵工廠所在地。昆崳山是膠東地區(qū)的主山脈,而膠東地區(qū)為八路軍重要的抗日根據地。經查詢文登區(qū)黨史研究室,昆崳山區(qū)有八路軍兵工廠多處,但沒有日偽的兵工廠,更無秘密的日偽兵工廠。二戰(zhàn)日軍武器資料中,未發(fā)現類似的兵器。從照片看,它與日軍的擲彈筒制造工藝相去甚遠,與八路軍的裝備倒有異曲同工之妙。
日軍武器銘文
進一步查考日軍武器銘文。
日軍武器銘文的特點是各種標識相對完整,菊花標志、武器型號、生產廠家、生產編號、生產年份等基本齊全,非常規(guī)范。
從銘文與記載,再結合當時的需要,這件無型號,無標識,不符合日制武器銘文規(guī)范的兵器不是日軍裝備,也非國民黨軍武器。它更符合八路軍的裝備需要,很可能是八路軍自制的武器。
2015年,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宣傳教育局與中共煙臺市委合編出版了《膠東紅色文化叢書》。該叢書收錄了膠東革命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得到權威部門的充分肯定??谷諔?zhàn)爭期間,膠東地區(qū)設有八路軍的多處兵工廠,規(guī)模大、數量多。其中較大的直屬兵工廠有5個,職工達1500余人,此外還有許多小型兵工廠。這些兵工廠擁有許多機器設備,具備相當的生產能力,克服重重困難,積極研發(fā)制造各種武器打擊日寇。
在1939年6月,蓬黃(蓬萊、黃縣)戰(zhàn)區(qū)兵器廠就試制了6門迫擊炮、4支榴彈槍。到1942年底,僅第一兵工廠即可月產炮彈1000余發(fā),復裝槍彈6萬發(fā),制造手榴彈1萬余枚,地雷1000余枚,捷克式輕機槍10余挺,單雙基無煙火藥近1噸,生產能力非??捎^。1943年,先后研制出烈性甘油炸藥和苦味酸炸藥。到1943年,膠東地區(qū)八路軍就達到每個排裝備1~2挺輕機槍的水平。膠東軍區(qū)司令員許世友專門要求兵工廠生產擲彈筒,射程要比日制的遠50m。經過努力,第一兵工廠研制生產出射程遠、威力大的擲彈筒和擲榴彈裝備部隊。1944年第二兵工廠以火車輪軸為炮筒材料試制出一門平射炮,外形仿日軍“九二式”步兵炮,口徑為80mm,大于日軍的70mm,炮彈完全自產,并實現了多樣化。該炮試制完成后參加了攻打水道據點的戰(zhàn)斗,先用延時發(fā)火炮彈破壞碉堡墻壁,再用瞬發(fā)炮彈殺傷敵人員,令日偽軍聞風喪膽。因生產廠位于牙山地區(qū),許世友將平射炮命名為“牙山炮”。
實際上,由于原材料的匱乏和日偽掃蕩的影響,膠東八路軍兵工廠的強大生產能力并未完全釋放。到1945年抗戰(zhàn)勝利時,膠東的兵工廠可大批量生產質量優(yōu)良的步槍、輕重機槍、擲彈筒、迫擊炮、平射炮等武器及配套彈藥,極大改善了膠東地區(qū)部隊的裝備條件。由于歷史條件所限,當時留下的相關資料及照片頗為少見。
從上述資料可以看出,八路軍早在1939年便試制了“榴彈槍”。這是我軍裝備歷史上關于榴彈槍的最早記錄,也是已知的世界裝備史上現代榴彈槍的首次記錄。制造者為八路軍蓬黃戰(zhàn)區(qū)(蓬萊、黃縣)兵器廠,廠長周吉隆,生產地址位于今天山東省煙臺市蓬萊市艾山后的大庵廟的山溝里,生產時間為1939年9月。它的問世,要早于目前公認的世界第一支榴彈發(fā)射器——美軍的M79榴彈發(fā)射器20多年。
據周吉隆廠長回憶,此榴彈槍的射程為600m,只是引信結構復雜,需要改進后才能投入生產。其引信由專門的引信專業(yè)廠負責制造。因敵人的嚴密封鎖,造成物資極端匱乏。在極其艱難的1939年,八路軍尚不具備及時解決如此復雜技術問題的條件。這是世界上第一批現代榴彈槍,其歷史意義非同一般。很可惜,這批榴彈槍沒有實物保存下來,這是莫大的遺憾。
今天山東省煙臺市蓬萊市艾山里的大庵廟還保留著兵器廠當年的遺址,存有周吉隆當年樹立的石碑及鑲在墻上的石刻。令人不解的是,兵工廠既然要保密,卻為何又要樹碑公開表明身份呢?周吉隆的女兒,今年80歲的周培德老人說,這是為了保護老百姓。日軍找不到八路軍的兵工廠,就瘋狂屠殺老百姓,燒毀房屋和村子,群眾損失很大。周吉隆就想了這個立碑的辦法,主動亮明身份,表明八路軍兵工廠與周圍百姓無關。此舉無意中成為歷史證據,證實了這段艱苦卓絕的革命奮斗歷史。
蓬萊大庵廟兵工廠舊址的石碑
經查,抗戰(zhàn)時期位于昆崳山的是第三兵工廠,于1941年1月從一、二廠抽調大批技術骨干組建,以彈藥生產為主,負責槍彈、槍榴彈、擲彈、地雷的研制生產,同時制造手榴彈和輕機槍,也生產擲彈筒。1943年該廠生產的輕機槍和擲彈筒被送到延安展覽,以其良好的質量受到周恩來的好評。
1944年底,第三兵工廠改成生產槍彈專業(yè)廠,其他制造業(yè)務轉交相關專業(yè)廠,廠址仍然位于昆崳山區(qū),直到1949年底搬遷到博山。
鑒于八路軍兵工廠的研發(fā)能力和制造水平,以及相關武器的命名,筆者推斷煙臺博物館內的這件兵器是八路軍兵工廠的杰作。從銘文崑-崳-廠-造,可推斷該兵器生產時間大約在1941~1944年之間,由位于昆崳山區(qū)的八路軍第三兵工廠制造。
筆者曾專門向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兵器部的相關人員請教,并查問兵器部門,均表示從來沒見過這樣的武器,在全國其他地方也沒見過收藏的類似的武器,可以說是孤品。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相關人員肯定了這不是日軍和國民黨軍的武器,一是不符合其裝備體系;二是他們裝備的武器再少也有幾百件以上,其他地方總會見到;三是同期日軍和國民黨軍的武器都有資料記載,可以查得到,均沒有這樣的武器。八路軍兵工廠生產武器的特點是每一批的產量小,生產標準不規(guī)范,批次之間差異明顯,這是由于物資匱乏的原因造成的;而且由于戰(zhàn)爭環(huán)境的惡劣,很多技術資料沒有保存下來。
綜上所述,煙臺博物館展出的這件造型奇特的兵器,并非繳獲自日軍,而是昆崳山膠東八路軍第三兵工廠獨創(chuàng)的武器——35mm榴彈槍(榴彈發(fā)射器)。該榴彈槍設計超前,制造精良,展現了崳廠良好的設計能力和制造水平,是我軍早期裝備發(fā)展史上難得一見的實物資料。尤其是35mm口徑的選用獨具眼光,兼顧射程、威力、機動性等多方面要素,為八路軍提供了一款戰(zhàn)場利器。
該榴彈槍設計獨辟蹊徑,第一次將高低壓發(fā)射原理應用于步兵武器,有效減小了發(fā)射時的后坐力,從而實現了榴彈槍抵肩發(fā)射,為步兵提供了炮兵一般強大的火力,是一個極富天才、世界首創(chuàng)的發(fā)明。20年后美國推出M79 40mm榴彈發(fā)射器,采用的也是高低壓發(fā)射原理。在最重要的射程指標方面,我軍這支首創(chuàng)榴彈槍射程達600m,是M79榴彈發(fā)射器300m射程的2倍。要知道,那時候,兵工廠還不能生產無煙發(fā)射藥,只有用電影膠片改良而成的發(fā)射藥,如果采用正規(guī)的無煙發(fā)射藥,它的射程可更遠。
該榴彈槍的口徑是35mm,一個很獨特的口徑,并且當時世界上沒有同類武器,無可供研仿的參照物,表明這是八路軍兵工廠獨立設計的新產品。設計一種新型武器,必須具備相當扎實的基礎理論水平。它的成功研發(fā),說明膠東八路軍兵工廠技術人員的設計水平非常高超,在彈道學上造詣很深,算得上世界級的專家。數十年后,解放軍列裝的第一代87式榴彈發(fā)射器就選擇了35mm口徑。
但該榴彈槍由于結構原因,榴彈只能從身管口部裝填,因身管較長,裝彈操作較為不便,導致戰(zhàn)斗射速較慢。這使它的推廣應用受到很大影響。
該榴彈槍是一種缺乏平射炮情況下的應急手段,不可能取代火炮??箲?zhàn)勝利后我軍接收了大批步兵炮、山炮、野炮、榴彈炮等列裝部隊,此應急用的兵器便退出戰(zhàn)爭舞臺。因該型發(fā)射器生產量小,故存世極少,世所罕見。
這件兵器能相對完整地保存下來,實屬不易。它是獨一無二的孤品,是非常珍貴的紅色文物,見證了膠東抗日戰(zhàn)爭的烽火崢嶸,更見證了膠東軍工戰(zhàn)士的豐功業(yè)績。
值得一提的是,煙臺博物館目前已對該發(fā)射器進行更名,登記名稱為“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八路軍膠東兵工廠制造的榴彈槍”。
編輯/王曉西
蓬萊艾山后大庵廟八路軍兵工廠舊址,2015年6月23日,被山東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膠東兵工廠人員在生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