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熊天宇 編輯:申申 設計:嚴子伊
在佳能眾多“白炮”中,70-200mm鏡頭的使用率是很高的。不僅是因為其優(yōu)秀的成像品質,更是因為其覆蓋了從中遠攝到遠攝的常用焦段,特別適合風光人像類題材的拍攝。時隔十二年之后,佳能更新了旗下的“IS小小白”鏡頭,它的表現(xiàn)究竟怎么樣呢?
EF70-200mm F4 L IS II USM參數(shù)15組2O片鏡組結構光圈葉片特殊鏡片鍍膜技術對焦馬達最近對焦距離防抖等級防抖模式濾鏡口徑體積重量9片1片螢石,2片UD鏡片深度優(yōu)化SSC鍍膜具備氟涂層環(huán)形超聲波馬達約1m 5級(CIPA標準)3種72mm約8Omm×176mm約78Og
拿到這支新款的佳能70-200mm F4 L IS II USM鏡頭就會發(fā)現(xiàn),它也使用了佳能L級鏡頭家族全新的優(yōu)雅簡潔的外觀設計語言。與二代的100-400mm鏡頭一樣,新鏡頭的外觀涂層更改了白色色調,真正成為了小小白。除了整體顏色的改變,二代版本的鏡頭在細節(jié)之處也做了很多更新,比如鏡頭頂部去掉了銀圈;將原來鏡頭底部金色的防抖與超聲波馬達標識印在了鏡頭中間;改進了對焦環(huán)的形狀并增加了對焦環(huán)寬度提高了拍攝時的操作性等。
與外觀上看得見的升級不同,如果單看70-200mm F4 L IS II USM的鏡頭結構,依舊采用了15組20片的設計。但佳能其實在細節(jié)之處做了很多改進,包括為了提升鏡頭的近攝能力將第一片鏡片前移,并且更改了8片鏡片的形狀以提升畫質。而在特殊鏡片使用上,新鏡頭采用了1片螢石鏡片與2片低折射率、低色散的UD鏡片。如果對比新舊兩支鏡頭的MTF曲線,便可以發(fā)現(xiàn)還是有較明顯的畫質提升。
此次70-200mm F4 L IS II USM的最重要升級就是提升了鏡頭的防抖能力,將IS防抖性能從3級提升到了5級。也許會有人疑惑,為什么佳能官網中標示的前一代鏡頭防抖能力是4級?因為當年測試時使用的是佳能制定的標準,而現(xiàn)在各品牌使用的是CIPA制定的統(tǒng)一標準,所以這并不是佳能玩的文字游戲。作為小三元鏡頭,其鏡頭的最大通光量比大三元鏡頭要低一擋,基于這個原因,佳能在新鏡頭中采用新的高性能控制CPU,并使用了改進算法的高性能陀螺儀,將IS防抖性能提升到了5級。在無法使用三腳架的場景下可以有效抑制相機的抖動,使用200mm長焦端拍攝時,理論的安全快門可以低至1/6s。這樣的防抖能力在低光照、室內或夜晚情況下可以大幅提高拍攝成功率。另外新鏡頭中還加入了針對不規(guī)則運動的“IS模式3”,IS機構僅在完全按下快門按鈕曝光時進行手抖動補償動作。拍攝前取景時,可獲得與關閉IS功能同樣的觀察效果。
佳能小三元F4L系列鏡頭的設計初衷,就是在不妥協(xié)畫質的情況下制造出機動性更高的鏡頭系統(tǒng),以口徑的縮小實現(xiàn)價格的降低,并面向基數(shù)更大的發(fā)燒友用戶。所以此次更新的70-200mm F4 L IS II USM鏡頭除了對鏡片形狀進行微調之外,還使用了經過深度優(yōu)化的SSC鍍膜。在實際拍攝時,新型的鍍膜可以在全圖像范圍內抑制鬼影和眩光。我們在拍攝人像時經常會遇到逆光的情況,這類照片雖然由于高光比的作用會給人小清新的感覺,但是特別考驗器材本身的光學性能。通過實拍可以看出,佳能新款的70-200mm F4 L IS II USM鏡頭在逆光拍攝時確實沒有出現(xiàn)明顯的眩光,并且由于模特與拍攝背景距離適當,在全開光圈下的虛化效果也可圈可點。
攝影師點評
熊天宇商業(yè)攝影師
如果對佳能小小白兔的更新做個總結,我覺得最大亮點就是對防抖進行了升級,IS防抖性能從原來的3級提升到5級(CIPA標準),并加入了針對不規(guī)則運動的“IS模式3”。從實拍體驗角度說,深度優(yōu)化鍍膜抑制眩光和鬼影的作用也比較明顯,新鏡頭的表現(xiàn)也確實更好。并且最近對焦距離從1.2m縮短至1m,具備了一定的近攝能力。雖然目前這支鏡頭是新推出的,但是性價比還是比較高的值得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