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積玉,雷潤玲
(1.陜西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西安 710062;2.西安交通大學 圖書館,西安 710061)
學術評價是指根據一定標準、采用一定方法,對學術機構或學術人員的學術目的、學術過程、學術成果、學術媒體進行的水平和價值判斷的活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學術評價研究,是針對學術評價相關問題進行探討的活動。關于近20年來的學術評價研究,本文擬利用WOS檢索平臺及其結果分析工具和CNKI檢索平臺及其計量可視化工具與指數分析工具,從國際研究及其基本分布、國內研究及其發(fā)展概況、制度研究及其階段熱點三個方面加以分析探討,以揭示學術評價研究之發(fā)展趨勢。
學術研究是借助已有理論、知識、經驗對科學問題之假設、分析、探討和推出結論。通過學術研究成果分布,既可以了解某學科領域研究發(fā)展的時間分布、空間分布、內容分布、形式分布等結構狀況,也可以掌握該學科領域在不同方面的發(fā)展特征。
本文擬利用WOS(Web of Science)檢索平臺,在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包括SCI、SSCI、CPCI……)范圍內,檢索“學術評價”(academic evaluation),再利用其平臺結果分析工具,觀察國際學術界關于學術評價研究的基本概況,分析學術評價研究的分布狀況。
學術評價研究成果的時間分布,反映學術評價研究隨時間而變化的過程。本文通過成果年份數量以及研究趨勢,揭示學術評價研究領域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厘清學術評價研究的主要發(fā)展脈絡。
最近20年來,國際學術評價研究持續(xù)增長,經歷了從緩慢增長(1998—2007)到快速增長(2008—2017)兩個階段。期間雖然有小幅波動,但基本上呈單邊持續(xù)上升趨勢,參見表1學術評價研究成果年份數量(1998—2017)和圖1學術評價研究成果的年代分布(1998—2017)。
表1 學術評價研究成果年份數量(1998—2017)
圖1 學術評價研究的年代分布(1998—2017)
學術評價研究成果的空間分布,反映學術評價研究隨空間不同而出現的不同狀況。本課題通過國家或地區(qū)成果數量,揭示學術評價研究領域發(fā)展的區(qū)域性特征,弄清學術評價研究發(fā)展的空間脈絡。關于學術評價研究相關成果數量,中國排在第5位,排在前4位國家的分別是美國、英國、西班牙、加拿大,見表2 學術評價研究成果國家/地區(qū)數量(排名前20位)。
表2 學術評價研究成果國家/地區(qū)數量(排名前20位)
利用內容分布,可以揭示學術評價研究領域某一內在特征。本文選取學科指標,觀察學術評價研究領域的學科主題衍生和跨學科衍生。
經過學科分析,我們發(fā)現近年的學術評價研究,主要分布在教育研究、教育科學學科、計算機科學、社會科學交叉學科、心理教育、工程多學科、語言學、精神病學、公共環(huán)境職業(yè)衛(wèi)生、保健科學服務、管理學、信息科學、圖書館學和經濟學、臨床神經病學、腫瘤學、護理學、商業(yè)學等領域,見表3學術評價研究成果學科數量(排名前20位)。
表3 學術評價研究成果學科數量(排名前20位)
續(xù)表3
學科成果數COMPUTER SCIENCE INFORMATION SYSTEMS883COMPUTER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860MANAGEMENT761ENGINEERING ELECTRICAL ELEC-TRONIC711COMPUTER SCIENCE THEORY METHODS700PHARMACOLOGY PHARMACY605OBSTETRICS GYNECOLOGY 588NURSING557SOCIAL SCIENCES INTERDISCIPLI-NARY511ONCOLOGY497CLINICAL NEUROLOGY480PSYCHOLOGY EDUCATIONAL480BUSINESS477
表4 學術評價研究成果機構數量(排名前20位)
相對于內容分布,形式分布揭示該研究領域的某一外在特征。關于學術評價研究形式分布,可以有眾多指標來反映,本文僅選取研究機構指標為代表,觀察學術評價研究領域的不同流派。
研究學術評價的機構,可見成果較多的有波利特大學瓦倫西亞分校、瓦倫西亞大學、格拉納達大學、多倫多大學、阿利坎特大學、海梅一世大學、布爾果斯大學、哈斯泰普大學、巴塞羅那大學、馬德里大學、悉尼大學等研究團隊,見表4 學術評價研究成果機構數量(排名前20位)。
學術評價是近年來學術研究的熱門話題[1],其繁榮背后雖亂象紛紜,但學界對其關注研究的熱度卻持續(xù)未減。那么,關于學術評價的學術關注度、學術傳播度以及研究方法探討究竟如何,尚需再做量化的觀察。本研究利用CNKI檢索平臺,利用基于CNKI的“計量可視化分析”工具和“指數分析”工具,觀察國際學術界關于學術評價研究的發(fā)展概況,分析學術評價研究的基本狀況。
關于“學術評價”研究,基于CNKI共檢索到4 123篇文獻,最早研究成果見于1980年,成果最多的是2015年,共有449篇?!皩W術評價”研究的總體趨勢基本上是單邊上升的,期間略有起伏,但波幅不大。通過圖2“學術評價”研究發(fā)展趨勢圖,“學術評價”研究的發(fā)展過程,大致經歷了萌芽、起步、強化三個階段。其中:(1)萌芽期(1980—1999),年出成果10篇以內,從1980年到1999年,20年間總共只零散地出了15篇,年均不到1篇。(2)起步期(2000—2008),年出成果10~170篇,9年間共有892篇成果,年均近百篇。(3)強化期(2009—2018),年出成果250篇以上,不滿10年,共有成果3 216篇,年均達300余篇。
近10年來,學術評價研究重點在學術評價制度、學術評價機制、學術評價體系三個方面,選取這三個指標觀察學術評價,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可信度。學術評價制度、學術評價機制、學術評價體系三個指標的年出成果量見表5學術評價研究年出成果統(tǒng)計(2008—2017)。
圖2 “學術評價”研究的發(fā)展趨勢
表5 學術評價研究年出成果統(tǒng)計(2008—2017)
圖3學術評價學術關注度比較
學術關注度是通過成果數量的多少進行考核的。對學術評價制度、學術評價機制、學術評價體系年出成果情況進行比較,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三者的學術關注度。通過圖3學術評價學術關注度比較,可以看到,相對來說,對學術評價體系的研究學術關注度最高,對學術評價制度的研究學術關注熱度次之,對學術評價機制的研究學術關注熱度再次之。由此可見,近年來學術評價體系是學界關注的最重要的熱點問題。
學術傳播度是考察研究成果被利用情況的晴雨表,其指標是利用成果被引用量多少來衡量的。學術評價制度、學術評價機制、學術評價體系三個指標的年成果被引量見表6學術評價研究年被引成果統(tǒng)計(2008—2017)。
表6 學術評價研究年被引成果統(tǒng)計(2008—2017)
通過圖4學術評價學術傳播度比較,可以清晰地看到,三個指標相對來說,學術評價制度的學術傳播度最初及其較長時間是比較高的,最初較低的學術評價機制的學術傳播度則提升很快,已經超過學術評價機制成為傳播最快的問題,而學術評價體系的學術傳播熱度則相對較弱,不過三個指標在2016年達到均衡,表明學術評價機制目前學術傳播度較高,但學術評價制度學術傳播度始終不低,學術評價體系的學術傳播度則有轉頭向下趨勢,繼續(xù)呈現弱勢狀態(tài)。
圖4 學術評價學術傳播度比較
僅就學術評價方法而言,主要分為量化評價和定性評價。量化評價是以目標分解量化的評價手段,其優(yōu)點是依據客觀數據,容易操作,缺點是籠統(tǒng)、機械、容易良莠不辨。定性評價則以評價對象的價值或特點做出判斷,其優(yōu)點是體現同行意見,相對準確,缺點是主觀隨意性和人情關系干擾難免。量化評價和定性評價兩個指標的年出成果量見表7學術評價方法年出成果統(tǒng)計(2008—2017)。
表7 學術評價方法年出成果統(tǒng)計(2008—2017)
圖5學術評價方法研究對比
對學術評價方法量化評價和定性評價的學術關注度進行比較,其結果清晰了然:(1)2008—2015年之間,量化評價的學術關注度顯然高于定性評價;(2)2015—2016年間,定性評價得到學界重點關注;(3)2017年,量化評價的學術關注度再次占據上風。
通過圖5學術評價方法研究對比觀察,結果表明:學界注重量化評價的同時,也沒有放棄或輕視定性評價的作用。
學術評價制度是學術評價研究中最為社會和學界關注的問題。學術評價制度,不僅是學術評價能否公正、合理、科學的前提和條件,更是學術評價缺陷克服的基礎和保證。從歷史的角度看,我國學術評價制度的變遷,是學術場域與權力場域互構的結果。[2]而科學合理的大學教師學術評價制度,則有利于推動大學學術進步與健康發(fā)展。[3]
學術評價制度的發(fā)展具有階段性。[4]學術評價制度研究,也具有與其相應的階段性,而且不同的研究階段,往往具有不同的研究熱點。對“學術評價制度”檢索結果進行階段性分析,觀察每個階段主要關鍵詞的變化,了解不同階段研究熱點變遷的因果關系。
學術評價制度研究的總體趨勢,是學術評價制度研究在某一特定時間的數量發(fā)展變化。學術評價制度研究始于2000年,成果數量最多的年份是2014年,為77篇,見表8學術評價制度研究年成果數量(2000—2017)。
表8學術評價制度研究年成果數量(2000—2017)
年份數量2000120011200212003920045200514200620200734200827年份數量200939201064201147201264201339201477201572201647201725
學術評價制度研究,從2000年開始取得零的突破,到中期的艱難爬坡和起伏波動,再到最后的逐步下滑。表明了學術評價制度研究的階段性和波折性,見圖6年學術評價制度研究發(fā)展趨勢圖。
由圖6學術評價制度研究發(fā)展趨勢(2000—2017)不難發(fā)現,學術評價制度研究的發(fā)展,大致經歷了緩慢起步、強勢增長和起伏震蕩、快速下滑四個階段:緩慢起步期:2000—2004年,年成果量在10篇以內。強勢增長期:2005—2010年,年成果量從14篇逐漸增長到64篇。起伏震蕩期:2011—2014年,年成果量在47~77篇之間波動??焖傧禄?2015—2017年,年成果量從72篇快速下滑到25篇。
圖6 學術評價制度研究發(fā)展趨勢(2000—2017)
學術評價制度與研究熱點,指的是比較受學術評價研究者關注的熱詞即關鍵詞,是某一時期學界注目的問題。學術評價制度研究所經歷的四個階段其關注熱點各不相同,反映學術評價制度研究者隨時間發(fā)展,對學術評價制度的關注重點不盡相同,見表9 四階段學術評價制度研究的熱點問題。
表9 四階段學術評價制度研究的熱點問題
對于學術評價制度研究熱點變化,通過對比分析,可以更加明確其變化和波動特征。
緩慢起步期最為關注的熱點“學術管理”,到了強勢增長期退位到第五,而到起伏震蕩期和快速下滑期,則淡出研究者的視野,不再成為熱點了,或者說,研究者更關注學術管理深層或細節(jié)問題了。緩慢起步期排在第四位的“評價體系”,到強勢增長期和起伏震蕩期則退位到第十三,到快速下滑期則退到第十九位,說明研究者對“評價體系”的關注被其他更為吸引眼球的熱點吸引走了。四個階段排在第一位的熱點,從“學術管理”到“高校/大學”,再到“高校教師”;四個階段排在第二位的熱點,從“對策研究”到“人文社會科學”到“高校/大學”再到“學術不端”,表明研究者對熱點問題的關注不斷轉移或調整到更為重要的問題上。
第一階段不曾出現的熱點,“人文社會科學”“學術道德”“學術腐敗”“同行評議”“學術生態(tài)”“學術規(guī)范”等在第二階段出現了。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都不曾有的熱點,“代表作制”“學術權力”“學術共同體”等在第三階段出現了。第一階段到第三階段都不曾有的熱點,“學術自由”“量化評價”等在第四階段出現了。表明學術評價制度研究不僅在層層深入,而且在不斷拔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我國的學術評價大體經歷了行政評價、同行評價和量化評價三個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和繁榮,高等教育及科研管理、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學術評價及其研究工作日益受到學界乃至社會的高度重視和關注。目前,作為主流形式的量化評價普遍推行。然而近年來,國內學界對于學術評價的研究大多圍繞量化評價中的問題而展開。不少成果深入分析指出了現行量化評價制度的非科學性,認為以中文核心期刊、CSSCI、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新華文摘》等刊載的論文數量、論文引用率、轉載率以及申請獲得的課題、基金項目數等作為衡量科研能力、學術水平和學術貢獻、晉升職稱、崗位聘任、確定津貼和發(fā)放獎金等的主要標準和依據不合理也不科學,認為并非所有有價值的論文都能刊載在核心期刊上,也并非核心期刊上的所有論文都有價值。在當前我國的社會環(huán)境和學術制度下,以課題、基金項目數及其等次評價學術也在催生學術不端和某些異化現象。過度量化評價造成學風浮躁、人才培養(yǎng)質量滑坡、科研效益低下,加劇了學術失范和學術腐敗,嚴重影響了學術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不少研究成果認為,量化評價弊端較多,主張實行同行專家評價制度。但是對于同行專家的評價方法,也有不少學者分析指出,其主觀性太強是最大的缺憾。在此前提下,近年來,代表作制度開始備受人們關注。部分研究成果指出,克服量化評價和同行評價的缺陷,推行代表作制度,有助于突破核心期刊迷信,讓學術回歸學術本身,促進學術創(chuàng)新與出精品,有利于打破學術評價中論資排輩,促進學術隊伍建設。近期,國內已有部分高校改革學術評價制度,引入了學術評價的“代表作”制度,在破除單純學術量化評價的弊端方面產生了積極效果。然而,也有學者指出,一刀切地推廣“代表作”制度可能誘發(fā)諸多新的學術危機,從而影響學術原創(chuàng)性,加劇學科封閉的弊端,進而對“代表作”制度如何擺脫“人情、關系”的影響、克服評價專家選擇的困難,以及如何掌握評價標準等表示質疑和擔憂。認為如果代表作制不能規(guī)避現行制度的缺陷,可能會“畫虎不成反類犬”,反而助長學術腐敗不良風氣。
美歐日普遍把同行評議制度作為學術評價的主要方式,但基于本國學術界政治體制、學術發(fā)展情況和特點、歷史背景、學術制度等的不同,各國在運用模式及操作實務等方面存在差異。美國是最早開展科研績效評價的國家,其基礎研究成果的評價方法是同行評議和文獻計量分析,評價的主要標準是科研成果的學術水平,一般操作上較多采用通訊評議和會議評議兩種方式,為彌補同行評議不足引入文獻計量分析作為補充和參照?,F時歐盟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標準以“歐盟研究區(qū)”的相關政策為依據。歐洲各國大學學術成果的評價,也主要通過同行評議,輔以引文分析等文獻計量方法。實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其標準主要為研究成果的數量、質量、影響以及產業(yè)的技術、經濟或社會效益。日本的學術成果評價,廣泛采用專家評議方法。由于專家評議的標準尺度不易掌握,主觀性較強,其結果難以做到客觀。與美、歐相比,學界認為日本人文社會科學評價方法的成績不太理想,其“用于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的基礎數據仍不充分”。
我國臺港地區(qū)的學術評價以按專業(yè)分類的學術刊物排序為基礎,即以照搬美國SSCI建立的“臺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TSSCI)為依據,評價所轄機構及個人的科研水平,并據此配置資源、決定研究人員及教師的聘任、升遷和調薪。對此制度,臺灣學界曾有激烈討論。有人認為,基于引文分析法基礎上的學術評價,比較適用科技領域,不可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的唯一指標;以SSCI為主導的學術評價,必然帶來西方化取向,必將誤導、重塑、扭曲及限制臺灣本土知識體系的構建和發(fā)展。臺灣學者也意識到一味追隨西方,并不能帶來競爭力。
總體考察已有研究成果及其學術評價趨勢可以看到,在學術評價制度的研究中,對現行制度存在的問題、帶來的弊端批評、分析多,面對如何建立健全相對科學、合理、完備的評價制度體系研究的相對較少。目前情況是,對學術評價制度籠統(tǒng)地研究較多,而針對學術機構、學術期刊、學者個人、學術成果的專門評價研究少??傮w而言,不少人認為歐美以同行評價為主,輔之以量化分析多制度值得借鑒,提出我國今后學術評價的代表作制應引入引文、文摘、獲獎等量化數據作為重要參考,以與專家定性評審意見兩相對照、互相印證。但是眼下如何把這一制度理論化、系統(tǒng)化,尚有待于我們深入探索研究。由此,從我國現行評價制度存在的問題入手,認真總結某些學術評價的成功經驗,借鑒歐美評價制度的優(yōu)點,尋求更為合理、公正、透明和可行的學術評價模式顯得異常重要。我們認為,探尋建立一種以具有中國特色的以規(guī)范的“量化評價”為基礎、以代表作制為主的綜合性學術評價制度十分有必要也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