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陳兆平
一進入四川古藺縣太平鎮(zhèn),赤水河便袒露出她的仙蹤。面朝赤水河,身前是壁立千仞,身后是高山奇峰。
赤水河古稱“鮿水”,她的源頭在云南鎮(zhèn)雄,又名“大涉水”、“安樂水”,唐代又叫“赤虺河”?!按怂剂魉骑w箭,縛筏乘桴下蜀甸”,兩千多年前,楚國危亡時,莊嶠率國人遠走云貴高原,走過這汩汩淙淙的赤水河,成了史上第一個云南王。明代的成都人楊升庵被貶,也由川入滇,經由敘永縣的摩尼鎮(zhèn)至雪山關,路經赤水河時,他看見過亂石穿云、驚濤拍岸的畫面。
裹挾著云貴高原瑰麗的色彩,赤水河湯湯流淌在深山巨谷中,端午后,重九前,河水赤紅,其他時節(jié)便清冽透明。赤水河沿高山峽谷逶迤入川,在二郎灘漸漸緩了下來,河的兩岸,一邊是貴州仁懷的茅臺鎮(zhèn),一邊是四川古藺的二郎鎮(zhèn);河的兩岸,酒旗迎風,茅臺與郎酒,名滿天下。所以,赤水河又叫美酒河。
站在赤水河岸,兩岸的迤邐風光盡收眼底,飄香的美酒也撲鼻而來,醉眼朦朧處,一段英雄歲月如河水般洶涌而來,來自一幅史詩般的畫卷。
赤水河,被永遠定格在歷史的風云里——
1935年1月27日,寒風凜冽,中央縱隊和紅三軍團抵達貴州土城鎮(zhèn),與尾追而來的川軍兩個旅在青杠坡一帶遭遇。第二天拂曉,青杠坡戰(zhàn)斗打響,川軍遭受重創(chuàng),紅軍也有不小傷亡,后來得知情報有誤,紅軍迅速撤出戰(zhàn)斗并連夜架設浮橋。第三天,紅軍渡過赤水河,迅速向四川敘永、古藺進發(fā),此為一渡赤水。2月9日,紅軍各部先后趕到扎西集結,“二月里來到扎西,部隊整編好整齊。發(fā)展川南游擊隊,擴大紅軍三千幾。”2月18日至20日,紅軍在二郎灘、太平渡二渡赤水,向黔北的桐梓急進,并以一個團的兵力吸引追兵。當時,敵軍企圖圍殲紅軍于婁山關。2月24日,紅一軍團先頭部隊攻占桐梓,敵軍退守婁山關。后來的三天,經歷幾場激戰(zhàn),紅軍擊潰進攻婁山關之敵,并占領遵義。3月16日,紅軍在茅臺鎮(zhèn)西渡赤水河,再入川南,這便是三渡赤水;21日晚至22日拂曉,紅軍在二郎灘、九溪口、太平渡東渡赤水河,此為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紅軍縱橫馳騁在川、黔、滇邊境,迂回穿插于數十萬敵軍重圍之中,不斷創(chuàng)造戰(zhàn)機,有效殲滅敵人,從而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從被動走向主動,從失敗走向勝利,創(chuàng)造了紅軍長征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zhàn)例。
佇立在二郎鎮(zhèn)的天寶洞,遠看婁山關,近觀赤水河。峽谷之間,赤水河緩緩流向太平鎮(zhèn),逶迤下瀘州,隨后浪花千疊,入合川,奔長江,東流大海不復返。
再次回到太平鎮(zhèn),要去看太平渡。
站在太平渡那座紀念碑前,目光止于碑頂。紀念碑碑身呈塔型,碑的基角為三角形,它指明了紅軍當年二、四渡赤水的方向。紀念碑的下邊便是湯湯而流的赤水河,那一塊偌大的老鷹石仍在河水里巋然不動,很多年前,因老鷹經常在這塊巨石上棲息,當地人便叫它老鷹石。當年,紅軍渡赤水時,河的對面是一片茂密的森林,郁郁蔥蔥,便于紅軍隱蔽作戰(zhàn),而紀念碑的這一側則是一片竹林,紅軍戰(zhàn)士就地取材,破竹結繩,一頭拴在對面山上一顆大馬杉樹上,一頭栓在老鷹石上,竹繩將四條小船緊緊相連,船與船之間架起梯子,將從當地百姓家征集而來的門板搭在梯子上,紅軍隊伍就從上面渡過赤水。
當地還有傳說,當年紅軍在搭建的浮橋上渡赤水時,毛澤東就把他的馬拴在老鷹石上。當時,一代偉人一定輕撫過這河中巨石,并感謝它的庇護,讓紅軍渡過天塹。我慢慢靠近老鷹石,撫摸著它堅硬的身軀,感受著它的堅毅。此時,它不是一塊石頭,而是一個紅軍戰(zhàn)士永遠的雕像。河還是那條河,水已不是當年的水,站在老鷹石旁邊,目光掃過河面直抵對面,仿佛看見了大隊紅軍從河上匆匆而過,看見了當年的短兵相接,聽見了太平阻擊戰(zhàn)的槍聲和炮聲。
熾熱的陽光蒸烤著大地和河水,我身上的衣衫已經濕透,草香在河邊彌漫,清爽的草香入鼻入肺。那就是1935年早春二月的草香嗎?那是婁山關飄來的草香嗎?我貪婪地呼吸著、冥想著,領略著那一年的落寞與激情。不知道紀念碑上飄飛的英魂是不是和我一樣的感覺,今年的春天是經過那年的早春而來?;秀遍g,我甚至感受到了當年的先烈們在赤水河上奔跑、倒下以及向上的力量。
赤水河流到太平鎮(zhèn),便與從古藺河交匯。太平古鎮(zhèn)依山勢而建,鱗次櫛比,青瓦木樓層疊錯落,典型的清代民居,充滿古樸的韻味。很早以來,太平鎮(zhèn)就是川、黔商旅聚散之地。乾隆十年,赤水河航線開通。貴州缺鹽,四川出井鹽。川鹽從赤水河入黔,一時間,赤水河水運好不熱鬧,太平鎮(zhèn)也因此而興盛。
近年來, 遵義市委、市政府加大生態(tài)治理的投入 ,如今赤水河水質常年優(yōu)良。
紅軍四渡赤水,有兩次是從太平鎮(zhèn)的渡口過河,三次轉戰(zhàn)于此,留下700多件文物和許多傳奇故事。于是,太平鎮(zhèn)又多了一段金戈鐵馬的歷史。
1934年臘月,紅軍隊伍首次進駐太平鎮(zhèn),不明真相的群眾紛紛逃離,留在鎮(zhèn)上的人也對紅軍心存疑慮。紅軍開倉放糧,殺肥豬分給群眾過年,“紅軍對太平鎮(zhèn)人有恩,他們開倉發(fā)鹽分糧,讓窮人直起了腰?!甭犝f紅軍對窮人特別親,逃離的群眾紛紛返回鎮(zhèn)上,打開家門迎接紅軍。紅軍過赤水河時,他們自愿拆下自家的門板和樓梯在河中搭建浮橋。
當年,紅軍四渡赤水歷時72天,在古藺縣境內就轉戰(zhàn)54天,當地老百姓打心眼里擁護這支英雄的隊伍,先后有800多名古藺青壯年參加了紅軍。
如今的太平鎮(zhèn)留下了歷史的煙云,成為一個旅游小鎮(zhèn)。走在小鎮(zhèn)的石板路上,最喜那吊腳樓,它的正屋建在地上,廂房一邊靠在實地上與正屋相連,三邊懸空,僅靠柱子支撐。紅軍總司令部舊址內的吊腳樓就是杰出代表。走在長征街,還能看見紅軍當年寫的標語。偌大的小鎮(zhèn),紅軍遺址多達八十七處。街道兩旁的老房子門楣上大都掛上了“紅軍住址遺址”標志。住在街上的大人和小孩,都能講出幾個有關紅軍當年的故事。
90歲的車盛寅白發(fā)鶴顏,精神矍鑠。紅軍進入太平鎮(zhèn)那一年,他才9歲。他回憶說,紅軍到了太平鎮(zhèn),挨家挨戶敲門,“老鄉(xiāng)們不要害怕,紅軍是為老百姓謀福利的隊伍。”車盛寅的父親將信將疑打開了門,看見紅軍戰(zhàn)士整齊地坐在門前的地上,時值寒冬臘月,紅軍將士們衣衫單薄……
車盛寅還記得,有兩個紅軍戰(zhàn)士到他家買了兩個燒餅,用的是蘇維埃紙幣,并叫他的父親趕快到鎮(zhèn)上的紅軍銀行去兌換成銀幣。父親半信半疑,讓車盛寅去兌換,并很快將銀幣兌了回來。父親很感動,對車盛寅說,“要是川軍的隊伍來買餅子,不光不給錢,如果討要餅子錢,還會挨打?!?/p>
四渡赤水后,紅軍巧渡金沙江,越五嶺,跨烏蒙,強渡大渡河,翻雪山,過草地,最后到達陜北吳起鎮(zhèn),完成了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后來,紅軍的隊伍走了,車盛寅漸漸長大了,他成了一名地下黨員。新中國成立后,他先后參與建設了古藺縣的多座電站。1986年,車盛寅正式離休,卻總想找點事情做。于是,他騰出一間臨街的屋子,開展“紅軍故事天天講”活動,不僅要給游人講故事,還免費為聽眾準備了蓋碗茶,殊不知,這一講就是整整30多年。
赤水河仍然在流淌,流過太平渡,流過二郎渡,流進永恒的歷史畫卷中。
一幅蒼茫、恢弘的歷史畫卷矗立在中國大地,茫茫的畫卷,茫茫的中國啊,茫茫的長江與黃河。永恒的、立體的、壁畫般的畫卷,一直在你的眸子里,一直在我的眸子里,熠熠生輝。在這幅畫卷里,太平鎮(zhèn)是不朽的小鎮(zhèn)。見證過當年紅軍渡赤水的黃桷樹,依然蒼翠挺拔。六月的陽光下,一縷縷淡淡的水霧從赤水河岸邊的草叢、樹枝間淺淺蒸騰,有鳥群在不經意間從眼前掠過,飛向遠方。面向赤水,我回想起河岸邊的舊時戰(zhàn)場,戰(zhàn)場附近的太平鎮(zhèn),太平鎮(zhèn)上那精巧的吊腳樓,適合住進一個熱愛河流的人,一個熱愛文字的人,更要緊的是,樓上還要有四川的臘肉和花生米,還得有半瓶茅臺酒或者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