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國權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銅匜是東周時期墓葬銅器組合的基本器種之一,受到很多學者關注,容庚[1]、張維持[2]、林巳奈夫[3]、朱鳳瀚[4]、高崇文[5]、劉彬徽[6]、陰玲玲[7]、彭裕商[8]等提出不同的分類。本文在此基礎上進行新的分類,構建銅匜的譜系??脊懦鐾恋臇|周銅匜已有580余件,為譜系分析提供了豐富材料。
根據(jù)腹部的不同,東周銅匜可分為四型:
A型 腹部長徑在流—尾方向(橫長腹)。根據(jù)流的不同分為二亞型:
Aa型 敞口流。根據(jù)足的不同分三個次亞型:
Aaa型 扁足或蹄足。根據(jù)鋬的不同分三個次次亞型:
Aaaa型 犄角獸首形或圓環(huán)形鋬。根據(jù)流、腹、足和鋬的不同分七式:
Ⅰ式 流較短,深腹窄長,圜底,扁足或蹄足較高,足間距較小,尾著躬身獸首鋬,或卷尾、垂珥,腹部多飾重環(huán)紋或竊曲紋、瓦棱紋(圖一,1)[9]。
Ⅱ式 流變長,流口上翹較高,深腹寬闊,足內聚于腹底,足間距小,腹部飾吐舌蟠螭或勾連蟠螭(圖一,2)[10]。
Ⅲ式 多為蹄足,足間距變大,尾著躬身獸首鋬變小,或代以圓環(huán)(圖一,3)[11]。
Ⅳ式 流變低,流口較平,淺腹寬闊,俯視呈圓角長方形或橢圓形,蹄足前后間距更大,鋬多作圓環(huán)形,腹部多素面(圖一,4)[12]。
Ⅴ式 腹變淺,蹄足矮小,尾著環(huán)形鋬(圖一,5)[13]。
Ⅵ式 暫缺。
Ⅶ式 流變長,上翹較高,腹部呈長條形,蛻化較甚(圖一,6)[14]。
Aaab型 尾部獸首鋬頂部作平板形,其余與Aaaa型基本相同。根據(jù)流的不同分二式:
Ⅰ式 流較短(圖一,7)[15]。
Ⅱ式 流變長(圖一,8)[16]。
Aaac型 尾部鋬?yōu)槠桨?,流口平,淺腹,平底(圖一,9)[17]。
Aab型 圈足(圖一,10)[18]。
Aac型 無足(圖一,11)[19]。
Ab型 封口流。根據(jù)足的不同分四個次亞型:
Aba型 扁足或蹄足。根據(jù)腹壁有無獸面分兩個次次亞型:
Abaa型 腹壁無獸面。分六式:
Ⅰ式 流較短,扁足或蹄足間距較小,躬身獸形鋬較發(fā)達(圖一,12)[20]。
Ⅱ式 流變長,流首上翹(圖一,13)[21]。
Ⅲ式 足多為蹄足,扁足變少,足間距變大,鋬蛻化或作圓環(huán)形,腹變長(圖一,14)[22]。
Ⅳ式 蹄足粗矮精壯,腹部呈圓角長方形,圓環(huán)形鋬(圖一,15)[23]。
Ⅴ式 腹變淺,管狀流變細長(圖一,16)[24]。
Ⅵ式 流口更加細長,與腹部呈兩截狀,鋬作環(huán)形,或“返祖”作躬身獸形鋬 (圖一,17)[25]。
Abab型 腹壁有獸面。分二式:
Ⅰ式 流口上翹較高,足間距較?。▓D一,18)[26]。
Ⅱ式 流口變低,足間距變大(圖一,19)[27]。
Abb型 圈足。根據(jù)流、腹、圈足和鋬的不同分六式:
Ⅰ式 暫缺。
Ⅱ式 流細長,流口較高,深腹寬闊,圈足較高,躬身獸首鋬(圖一,20)[28]。
Ⅲ式 暫缺。
Ⅳ式 暫缺。
Ⅴ式 流口變低,腹變淺,圈足變矮,圓環(huán)形鋬(圖一,21)[29]。
Ⅵ式 圈足更矮,腹部呈橢圓形(圖一,22)[30]。
Abc型 環(huán)足。分四式:
Ⅰ式 暫缺。
Ⅱ式 暫缺。
Ⅲ式 流較短,足間距較?。▓D一,23)[31]。
Ⅳ式 流變長,足間距變大(圖一,24)[32]。
Abd型 無足。分三式:
Ⅰ式(圖一,25)[33]。
Ⅱ式 暫缺。
Ⅲ式(圖一,26)[34]。
B型 腹部長徑在流—尾的垂直方向(縱長腹)。根據(jù)流的不同分二亞型:
Ba型 敞口流。根據(jù)足的不同分四個次亞型:
Baa型 無足。根據(jù)流的不同分兩個次次亞型:
Baaa型 流由短變長。根據(jù)流、腹和鋬的不同分九式:
Ⅰ式 流較短,尾著獸或圓環(huán)形鋬(圖二,1[35]、2[36])。
Ⅱ式 流變長,流口變寬(圖二,3)[37]。
Ⅲ式 流變長,流口上翹,流下或有一圓環(huán),尾部鋬多為圓環(huán)形(圖二,4)[38]。
Ⅳ式 流變長,斜直上翹,流口更寬,圓環(huán)形鋬或無鋬(圖二,5)[39]。
Ⅴ式 流更長,斜直上翹角度較大,流口變窄,腹部呈橢圓形或圓角長方形,圓環(huán)形鋬(圖二,6)[40]。
Ⅵ式 流上翹角度變小,腹部呈圓角長方形,圓環(huán)形鋬(圖二,7)[41]。
Ⅶ式 流變得細長,流口更窄,上翹角度較小,鋬多為鋪首銜環(huán)(圖二,8)[42]。
Ⅷ式 流細長,近平直,腹部呈橢圓形或圓角長方形(圖二,9[43]、10[44])。
Ⅸ式 流更細長,平直或微翹,腹部呈圓角方形,鋬作鋪首銜環(huán)形,或無鋬(圖二,11)[45]。
Baab型 流較短。與Baaa型早期階段相似,是“返祖”現(xiàn)象。分二式:
Ⅰ式 流較長,流口微翹(圖二,12)[46]。
Ⅱ式 流變短,流口近平(圖二,13)[47]。
Bab型 圈足。根據(jù)流、腹的不同分四式:
Ⅰ式 流較長,上翹,流口較寬(圖二,14)[48]。
Ⅱ式 流變長,斜直上翹角度較大,流口較寬(圖二,15)[49]。
Ⅲ式 流更長,上翹角度變小,近平直,流口變窄,腹部呈橢圓或圓角長方形(圖二,16)[50]。
Ⅳ式 流更細長(圖二,17)[51]。
Bac型 蹄足。數(shù)量少,分五式:
Ⅰ式 暫缺。
Ⅱ式 暫缺。
Ⅲ式 暫缺。
Ⅳ式 流較長,躬身獸形鋬(圖二,18)[52]。
Ⅴ式 流更長,鋬作鋪首銜環(huán)(圖二,19)[53]。
Bad型 環(huán)足。數(shù)量少,分二式:
Ⅰ式(圖二,20)[54]。
Ⅱ式(圖二,21)[55]。
Bb型 封口流。根據(jù)足的不同分四個次亞型:
Bba型 無足。根據(jù)流和腹部的不同分七式:
Ⅰ式 暫缺。
Ⅱ式 暫缺。
Ⅲ式 流上翹,流口較高,躬身獸形鋬(圖二,22)[56]。
Ⅳ式 流變低,紋飾繁縟(圖二,23)[57]。
Ⅴ式 暫缺。
Ⅵ式 流口變低,鋬和紋飾蛻化較甚(圖二,24)[58]。
Ⅶ式 流細長,平直或微翹,鋬作圓環(huán)形或簡化躬身獸形(圖二,25)[59]。
Bbb型 圈足。根據(jù)流、口、腹、圈足的不同分三式:
Ⅰ式 流較長,流口下探,深腹,矮圈足(圖二,26)[60]。
Ⅱ式 流變長,腹變淺(圖二,27)[61]。
Ⅲ式 圈變高,流或作鳥首形(圖二,28)[62]。
Bbc型 矮蹄足。根據(jù)流、口、腹的不同分五式:
Ⅰ式 流較短,流口下探,蹄足瘦小,接于器底(圖二,29)[63]。
Ⅱ式 流變長,流口上翹,蹄足粗矮,接于下腹部(圖二,30)[64]。
Ⅲ式 流變長,流口變低,蹄足細長精致(圖二,31)[65]。
Ⅳ式 流更長(圖二,32)[66]。
Ⅴ式 流更細長,上翹角度變小,近平直(圖二,33)[67]。
Bbd型 高蹄足。根據(jù)流、腹、底部的不同分兩個次次亞型:
Bbda型 鳥首流,深腹,圜底(圖二,34)[68]。
Bbdb型 獸首流,淺腹,平底(圖二,35)[69]。
C型 圓形腹。數(shù)量少。根據(jù)流的不同分二式:
Ⅰ式 流較短(圖二,36)[70]。
Ⅱ式 流變長(圖二,37)[71]。
D型 異型。目前僅出土1件(圖二,38)[72],腹部與BaaaⅠ式相近,但流開在腹部長軸方向,可能是鑄造紕漏。
根據(jù)式別的差異程度,將銅匜分為七期(圖一、二)。參照標準器和以往分期斷代成果,各期年代推斷如下:第一期,春秋初期,約公
圖一 銅匜譜系圖(A型)
圖三 銅匜分布圖(第一期,春秋初期)
圖四 銅匜分布圖(第二期,春秋早期)
圖五 銅匜分布圖(第三期,春秋中期)
圖六 銅匜分布圖(第四期,春秋晚期)
元前770—前680年;第二期,春秋早期,約公
元前680—前600年;第三期,春秋中期,約公
元前600—前530年;第四期,春秋晚期,約公
元前530—前453年;第五期,戰(zhàn)國早期,約公
元前453—前370年;第六期,戰(zhàn)國中期,約公
元前370—前280年;第七期,戰(zhàn)國晚期至秦代,約公元前280—前207年[73]。
在型式分類和分期斷代的基礎上,考察銅匜的分布格局有利于判斷各型式的文化屬性,揭示背后的文化歷史現(xiàn)象(圖三~九)。
圖七 銅匜分布圖(第五期,戰(zhàn)國早期)
圖八 銅匜分布圖(第六期,戰(zhàn)國中期)
圖九 銅匜分布圖(第七期,戰(zhàn)國晚期)
Aaaa型延續(xù)西周晚期的形制,是春秋初期北方諸侯國普遍流行的形制,分布范圍向南達到漢水和淮河流域;春秋早期開始數(shù)量逐漸減少,分布范圍收縮,局限在豫西、晉南,春秋中期之后在北方地區(qū)被Abaa型取代,變得罕見。
Aaab型可以追溯到西周晚期至兩周之際,春秋初期至春秋早期共發(fā)現(xiàn)13件,分布在大別山以東、泰沂山脈以南、黃山天目山以北的江淮地區(qū),從形制來看它與Aaaa型很相似,應是受Aaaa型影響產(chǎn)生的一種區(qū)域特色類型,應是活動在這里的淮夷、徐、舒、吳、越的遺存。
Aaac型僅出土1件,出自陜西鳳翔戰(zhàn)國早期秦墓。
Aab型出土4件,兩件出自河南淇縣晉墓,另2件出自春秋晚期河北易縣燕墓、山東新泰齊墓。
Aac型出土4件,2件出自陜西鳳翔戰(zhàn)國中期秦墓,2件出自鳳翔和咸陽戰(zhàn)國晚期秦墓,可見Aac型是秦特色的一種形制。
Abaa型在西周晚期就已出現(xiàn),但數(shù)量少,從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北方和南方流行的都是Aaaa型,從春秋早期開始Abaa型數(shù)量增加,在北方流行開來,到春秋中、晚期取代了Aaaa型在北方的主流地位,但到戰(zhàn)國早期Abaa型也已式微,被南方發(fā)展起來的B型取代。
Abab型出土3件,2件出自山東滕州春秋中期薛墓,1件出自嶧城春秋中期濫國墓,都集中在山東魯西南一帶,滕州曾出土的逄叔匜、河北易縣出土的齊侯匜[74]也屬于這種形制,可能是此區(qū)的特色。
Abb型數(shù)量少,除《美集錄》著錄的1件年代較早屬于春秋早期外,考古發(fā)現(xiàn)的2件分別出自山西侯馬戰(zhàn)國早期魏墓、河南陜縣戰(zhàn)國中期魏墓。
Abc型出土3件,出自山東嶧城春秋中期濫國墓、河南洛陽春秋晚期周墓、江蘇邳州春秋晚期徐或吳墓。
Abd型出土2件,分別出自山西聞喜春秋晚期晉墓、河南陜縣戰(zhàn)國中期魏墓。
Baaa型最早出現(xiàn)在春秋初期淮河上游,從春秋早期開始被楚人接受成為楚文化中的特色因素,伴隨楚國對外擴張與交流傳播到周邊地區(qū),在北方逐漸取代了傳統(tǒng)的A型。
Baab型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中、晚期,分布范圍與同時期的Baaa型相近,主要在楚國,影響波及到周王室和齊、秦等國。
Bab型出土7件,其中春秋晚期2件,出自河南淇縣和河北邯鄲晉墓;戰(zhàn)國早期4件,出自洛陽周墓、山西長治和潞城韓墓、湖北隨州曾墓;戰(zhàn)國中期1件,出自山西長治韓墓??梢夿ab型集中在三晉地區(qū),可能是三晉在南方流行的Baaa型的基礎上添加圈足改造成的地方類型。
Bac型是在Baaa型的基礎上添加蹄足分化出來的新形制,目前僅出2件,出自戰(zhàn)國早期隨州曾侯乙墓、戰(zhàn)國中期臨淄齊墓。
Bad型也是從Baaa型的基礎上添加環(huán)足分化而來,出土3件,1件出自河南輝縣琉璃閣春秋晚期晉墓,2件出自山西長治分水嶺戰(zhàn)國中期韓墓。
Bba型目前最早出現(xiàn)在春秋中期,但從春秋早期就已出現(xiàn)BbcⅠ式來看,Bba型的年代應能追溯到春秋早期甚至初期。目前出土的33件Bba型絕大多數(shù)出自春秋中、晚期楚國江漢地區(qū),少數(shù)出自受楚影響的蔡、吳、鐘離等國??梢夿ba型是典型楚系形制。
Bbb型是在Bba型基礎上添加圈足分化出來目前僅見5件,3件出自南方楚地,其中:春秋晚期1件,出自河北唐縣;戰(zhàn)國早期1件,出自隨州曾侯乙墓;戰(zhàn)國中期3件,2件出自荊門楚墓、1件出自臨淄齊墓。
Bbc型是在Bba型基礎上添加蹄足分化而來,目前發(fā)現(xiàn)5件,3件出自南方楚墓:春秋早期1件出自河南淅川楚墓;春秋中期1件出自湖南岳陽楚墓;春秋晚期1件出自山西侯馬晉墓;戰(zhàn)國早期1件出自山西太原趙墓;戰(zhàn)國中期1件出自湖北江陵楚墓。
Bbda型發(fā)現(xiàn)4件,出自河北靈壽、行唐、唐縣、唐山等地春秋晚期燕和中山國墓葬。從形制來看Bbda型應該是在Bbc型的基礎上將楚地流行的獸首流改造成本地特色的鳥首流而來分化出來的的區(qū)域特色類型。
Bbdb型是在BbaⅤ式的基礎上附加瘦高的蹄足而來,目前僅發(fā)現(xiàn)1件出自隨州曾侯乙墓。
C型數(shù)量少,目前共發(fā)現(xiàn)3件,2件出自吳國,其中:春秋初期2件,分別出自安徽銅陵、江蘇武進淹城遺址;春秋早期1件出自江蘇溧水吳墓。
綜合來看,A型、B型數(shù)量最多,占據(jù)絕大多數(shù),其中又以Aaaa型、Abaa型、Baaa型、Bba型為主體,其它類型都是從它們分化出來的分支。A型延續(xù)了西周中晚期周人銅匜的傳統(tǒng)形制,春秋時期流行于方城以北的北方地區(qū)(Aaab型集中在春秋初期和春秋早期的皖南和江東地區(qū)除外),春秋初期和春秋早期向南分布到淮河和漢水流域漢陽諸姬地區(qū),戰(zhàn)國之后被南方興起的B型取代,僅見于極少數(shù)高級墓中。與A型由盛而衰的發(fā)展趨勢形成鮮明對照的是B型由南向北的勃興和擴張:B型最早出現(xiàn)在春秋初期淮河上游,春秋早期被楚人接受,伴隨楚的擴張擴展到整個淮河流域和漢水與長江中下游,并向方城以北地區(qū)滲透,擠占A型的分布范圍,最終幾乎完全取代了A型,北方齊、韓、魏、趙、燕、秦等國的陶匜也都是采用縱長腹形制。北方周文化系統(tǒng)的A型和南方楚文化系統(tǒng)的B型銅匜興替演變的過程正反映了東周時期周文化與楚文化此消彼長的互動關系。
徐天進在講授中國古代青銅器時曾經(jīng)指出:“從西周時期青銅器面貌較為一致、東周時期分裂、西漢武帝時期再次統(tǒng)一的中間過程,目前研究得還不夠充分,沒有完全揭示清楚。這一問題需要放在從考古學上探索漢文化形成過程的大背景中進行考察?!崩盍阋仓赋鲆酝鶎|周青銅器和區(qū)域文化的研究過于強調“分”的一面,忽視了“合”的一面,忽視了在分歧性因素發(fā)展的同時,統(tǒng)一性因素也在孕育和生長,對溝通西周和秦漢有負面影響。從本文對銅匜的分類和譜系分析來看,春秋初期北方和南方的“統(tǒng)一性”還較強,都保持著周文化傳統(tǒng)(A型都占主體);春期早期南、北方開始走向分裂,“差異性”顯現(xiàn)出來,春秋中期和春秋晚期 “差異性”發(fā)展到巔峰(北方延續(xù)A型占主體、南方B型發(fā)展起來取代A型);但從戰(zhàn)國早期開始,南、北方又開始走向新的更大范圍的“統(tǒng)一”(B型都占主體)。這種更大范圍的文化上的整合和統(tǒng)一,遠在秦始皇軍事統(tǒng)一六國之前的戰(zhàn)國早期已悄然發(fā)端,作為一股暗流為后者奠定了文化基礎。這股暗流的源頭向上可以一直追溯到春秋初期和春秋早期楚人在南方的經(jīng)營,由楚發(fā)展起來的B型尤其是Baaa型銅匜漸次取代西周以來傳統(tǒng)的A型,席卷南方,統(tǒng)一北方,進而成為秦、漢及其以后歷史時期銅、鐵、陶、漆、瓷等各種材質的匜的主要形制。本文為研究西周和西漢之間青銅器文化從統(tǒng)一到裂變到再統(tǒng)一的中間過程和方式提供了一個案例。
[1]容庚.商周彝器通考[M].哈佛燕京學社,1941.
[2]容庚,張維持.殷周青銅器通論[M].文物出版社,1984.
[3]林巳奈夫.春秋戰(zhàn)國時代青銅器の研究(殷周青銅器綜覽三)[M].吉川弘文館,1989.
[4]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88-295.
[5]高崇文.試論晉南地區(qū)東周銅器墓的分期與年代[J].文博,1992(4).
[6]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7]陰玲玲.兩周青銅匜研究[M].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8]彭裕商.春秋青銅器年代綜合研究[M].中華書局,2011:96-99.
[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三門峽虢國墓地M2013的發(fā)掘清理[J].文物,2000(12).
[10]河南信陽地區(qū)文管會,光山縣文管會.春秋早期黃君孟夫婦墓發(fā)掘報告[J].考古,1984(4).
[11]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中州路(西工段)[M].科學出版社,1959.
[1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陜縣東周秦漢墓[M].科學出版社,1994.
[13]同[11].
[14]同[12].
[15]張國茂.安徽銅陵謝垅春秋銅器清理簡報[J].東南文化,1990(4).
[16]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郯城縣大埠二村遺址發(fā)掘報告[C]//海岱考古(四).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105-140.
[17]尚志儒,趙叢蒼.陜西鳳翔八旗屯西溝道秦墓發(fā)掘簡報[J].文博,1986(3).
[18]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M].文物出版社,1996:819-822.
[19]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雍城工作站.鳳翔鄧家崖發(fā)現(xiàn)秦墓發(fā)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1991(2).
[20]隨州市博物館.湖北隨縣安居出土青銅器[J].文物,1982(12).
[21]山東省濟寧市文物管理局.薛國故城勘查和墓葬發(fā)掘報告[J].考古學報,1991(4).
[22]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西工區(qū)春秋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2010(8).
[23]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體育場路西東周墓發(fā)掘報告[M].文物出版社,2011.
[24]同[22].
[2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鄭工作站.新鄭市鄭韓路6號春秋墓[J].文物,2005(8).
[26]同[21].
[27]棗莊市博物館等.山東棗莊徐樓東周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2014(1).
[28]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美帝國主義劫掠的我國殷周銅器集錄[M].科學出版社,1962.
[29]范文謙.山西侯馬下平望墓地出土的東周銅器[J].文物季刊,1993(1).
[30]同[12].
[31]同[27].
[32]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兩座東周銅器墓[J].中原文物,1983(4).
[33]運城行署文化局等.山西聞喜邱家莊戰(zhàn)國墓葬發(fā)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1983(1).
[34] 同[12].
[35] 信陽地區(qū)文管會,信陽縣文化館.信陽縣明港發(fā)現(xiàn)兩批春秋早期青銅器[J].中原文物,1981(4).
[36]襄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襄陽沈崗墓地M1022發(fā)掘簡報[J].文物,2013(7).
[37]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M].文物出版社,1991.
[38]棲霞縣文物管理所.山東棲霞縣松山鄉(xiāng)呂家埠西周墓[J].考古,1988(9) .
[39]鄖陽地區(qū)博物館.湖北鄖縣肖家河春秋楚墓[J].考古,1998(4).
[40]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隨州義地崗曾公子去疾墓發(fā)掘簡報[J].江漢考古,2012(3).
[4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淅川和尚嶺與徐家?guī)X楚墓[M].大象出版社,2004.
[42]湖北省江陵博物館.江陵天星觀二號楚墓[M].文物出版社,2003.
[4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厝墓——戰(zhàn)國中山國國王之墓[M].文物出版社,1995.
[44]同[41].
[4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襄陽王坡東周秦漢墓[M].科學出版社,2005.
[46]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門市博物館.天門彭家山楚墓[M].科學出版社,2012.
[47]雍城考古工作隊.鳳翔縣高莊戰(zhàn)國秦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80(9).
[48]郝良真,趙建朝.邯鋼出土青銅器及趙國貴族墓葬區(qū)域[J].文物春秋,2003(4).
[49]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晉東南地區(qū)文化局.山西省潞城縣潞河戰(zhàn)國墓[J].文物,1986(6).
[50]隨州市博物館.隨州擂鼓墩二號墓[M].文物出版社,2008.
[5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長治分水嶺東周墓地[M].文物出版社,2010.
[52]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M].文物出版社,1989.
[53]淄博市臨淄區(qū)文物局.山東淄博市臨淄區(qū)國家村戰(zhàn)國墓[J].考古,2007(8).
[54]河南博物院,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輝縣琉璃閣甲乙二墓[M].大象出版社,2003.
[55]同[51].
[56]同[37].
[57]同[37].
[5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襄陽陳坡[M].科學出版社,2013.
[59]吳鎮(zhèn)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60]鄭紹宗.唐縣南伏城及北城子出土周代青銅器[J].文物春秋,1991(1).
[61]同[52].
[62]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M].文物出版社,1991.
[63]同[37].
[64]岳陽市文物工作隊.湖南省岳陽縣鳳形嘴山一號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93(1).
[6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馬墓地[M].文物出版社,1994.
[66]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太原晉國趙卿墓[M].文物出版社,1996.
[67]同[42].
[68]安志敏.河北省唐山市賈各莊發(fā)掘報告[J].考古學報,1953(6).
[69]同[52].
[70]安徽大學,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皖南商周青銅器[M].文物出版社,2006.
[71]劉建國,吳大林.江蘇溧水寬廣墩墓出土器物[J].《文物》,1985(12).
[72]同[16].
[73]路國權.東周青銅容器譜系研究[D].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
[74]同[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