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遠,陳奕宇,王坤茜
(昆明理工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3)
尼西黑陶是云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縣尼西鄉(xiāng)特有的一種手工陶制品,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尼西黑陶“聲如磬,亮如鏡”,看似古樸卻又不失精致。2008年尼西黑陶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8年尼西黑陶工藝傳承人當珍批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尼西黑陶是藏族家庭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小到一個茶杯,大到火鍋,火爐以及湯鍋都是通過尼西黑陶制成的。尼西黑陶還大量銷往滇西北和西藏以及日本美國等國家,成為人們家中珍藏的工藝品。
尼西黑陶裝飾圖案是藏族人民經(jīng)過長久生活藝術提煉出的藝術符號,是藏族文化的承載物,表達了藏族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尼西黑陶的裝飾圖案多采用浮雕的形式,圖案包括“八吉祥徽”,“八瑞物”,“七政寶”,“輪王七近寶”,“七珍寶”,“六長壽”,“五妙欲”,“和諧四瑞”,“和解圖”,“圣僧圖”,“祥麟法輪”,“風馬圖”,“財神牽象”,“蒙人驅虎圖”,“十項自在”,這十六組是比較常見的圖案。本文以尼西黑陶裝飾圖案中最有代表性的“八吉祥徽”作為研究的重點,系統(tǒng)地總結與分析了尼西黑陶裝飾圖案的藝術特點。
圖一 吉祥圖案“八吉祥徽”
“八吉祥徽”藏族人民祈福避禍,祈求平安吉祥的重要象征圖案之一,包括八幅象征幸福圓滿,吉祥安康的圖案組成,其分別是“海螺”、“寶傘”、“勝利幢”、“法輪”、“秒蓮”、“雙魚”、“吉祥結”、“寶瓶”。在尼西黑陶裝飾圖案中,“八吉祥徽”也可以偶數(shù)對成組出現(xiàn),比如畫成兩個,四個,八個等,也可單獨繪制,比較特別的是除“寶瓶”外的七個圖案可以組合成“寶瓶”的形狀,而不需要再單獨繪制“寶瓶”。
圖二 以“八吉祥徽”之一“雙魚”圖案制作的尼西黑陶
“八吉祥徽”圖案的含義分別是:“吉祥結”,又稱無窮結或者盤長,在藏傳佛教中代表智慧,連綿不斷、和睦吉祥之意,藏語稱為“巴比烏”。
“妙蓮”代表了出污濁而不染的蓮花的特質,同時也象征純潔,藏語稱為“白瑪”。
“寶傘”又稱白傘,代表了祛除病痛,讓眾生從痛苦中解脫,庇護眾生,同時也代表了遮蔽魔障、守護佛法,藏語稱為“杜”。
“右旋海螺”,又稱右旋法螺或者白海螺,代表把眾生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代表了佛法無邊、吉祥好運之意,藏語稱為“東嘎”。
“金輪”代表了佛法,象征旋轉輪回,生生不息,可理解為戰(zhàn)勝一切煩惱,福祿尊勝,資財豐茂之愿望,藏語稱為“闊羅”。
“勝利幢”,又稱金幢或華蓋,表示加持大千世界,帶領眾生脫離疾病困苦,藏語稱“堅參”。
“寶瓶”,象征功成名就,功德圓滿、富裕、長壽。藏語稱“崩巴”。
“金魚”,象征吉祥幸福、辟邪,藏語為“塞聶”。
另外因尼西黑陶多是與藏族的飲食相關的餐具或者炊具,因此在尼西黑陶上還多刻有藏族的“灶神”的形象。
圖三 尼西黑陶裝飾圖案之“灶神”
圖四 尼西黑陶中的龍紋
在尼西黑陶的裝飾圖案中,還有一類是比較普遍的是從自然中取材的動植物的紋樣來作為裝飾圖案。比如藏族人比較崇拜的龍紋,獅子紋,還有在藏族人心目中象征吉祥的青稞、蓮花等圖案都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尼西黑陶中。
尼西黑陶在其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特點,這種宗教崇拜的圖案藝術既是人民對豐富多彩藝術的追求,也是藏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藝術財富,同時尼西黑陶裝飾圖案又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人們的飲食起居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這也是藏族千百年來宗教文化沉淀的承載物,人們一致認可的審美趨同性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