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說理文微言大義,言近旨遠,文章謀篇布局講究,一字一句無不緊扣觀點,使人信服,言語表達閃爍著耀眼的智慧之光?,F(xiàn)代素讀理念倡導,說理文的教學不能僅滿足于讀文明理,而是要通過理清脈絡,細析和品讀實例,把握文體的語言特色,更為準確、深入地解讀文本,挖掘文本的言語教學價值,合理選取、重構(gòu)教學內(nèi)容,運用恰當?shù)耐緩竭M行言語訓練,教給孩子真實有用、可以帶得走的語文。
關(guān)鍵詞:素讀;說理文教學;說理智慧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06B-0047-04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將教材文本分為敘事性作品、詩歌、說明性文章、非連續(xù)性文本等。為數(shù)不多的說明性文章在小學教材中分為兩類:說明事物的文章和說明事理的文章,簡稱說明文和說理文。小學中高年級出現(xiàn)的說理文,以析事明理為主,作為學生今后學習議論文的鋪墊。
文有體,言有法。說理文作者以抽象思維為主,講究論點鮮明、說理層次清晰,主要表達方式是擺事實、講道理?,F(xiàn)代素讀追尋的是“教師以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引導學生直接指向閱讀文本,深入文本領(lǐng)會原旨,樸素地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及文本的真實意境,積累并生成優(yōu)秀的語言文化,進而初步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獲得真實的語文素養(yǎng)”。[1]我們細讀教材中的幾篇文本就會發(fā)現(xiàn),說理文言語表達的最大特色是“說理智慧”——即怎樣說理讓人信服。因此,在學習說理文時,我們不僅要求學生明晰文本所說明的道理,更要引領(lǐng)孩子破解、體悟作者的說理智慧,通過悟理啟智,幫助學生獲得可以帶得走的言語素養(yǎng)。
以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滴水穿石的啟示》為例,這篇文章說理的言語智慧主要體現(xiàn)為: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作者選擇了極為典型的幾個事例,從正反兩方面、全面地證明了自己的觀點,文章選例精當,語言精準,表達嚴密,說理層層深入,因而令人信服。基于這樣的認識,本課的學習活動從破解“說理言語智慧”入手,以引導學生體悟作者“說理智慧”為重點,從而明晰文章闡述的道理。
一、理清脈絡,了解說理有序的構(gòu)篇智慧
東漢大學問家鄭玄在《詩譜序》中有云:“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币馑际钦f,做任何事情只要抓住重點,抓住主要環(huán)節(jié),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閱讀說理文也是如此。作者在寫作時首先會構(gòu)架好說理順序,猶如建造高樓大廈,由淺入深、從基礎(chǔ)到高層搭好框架,使自己的說理有條不紊,讓讀者易于理解和接受。《滴水穿石的啟示》是一篇優(yōu)秀的說理文,說理充分,邏輯縝密,文章段落之間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因此,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是讀懂說理文的第一步。尤其在高級段,關(guān)注文本篇章結(jié)構(gòu)的順序、特點,符合課標對學生的閱讀要求,是學生必須具備的閱讀能力之一。
【課堂呈現(xiàn)1】
師(出示打亂次序的段意):請將下列段意根據(jù)文章寫作順序重新排序。
(學生練習。)
師:讓我們一起來把排列后的段意讀一讀,看看是不是對文章有了更清晰的印象。
(學生齊讀。)
師:發(fā)現(xiàn)了嗎?作者由一個現(xiàn)象引出自己的觀點,全文結(jié)構(gòu)與我們以前學過的《說勤奮》相類似,先提出觀點,再舉例論證,最后得出結(jié)論。這就是開啟作者說理智慧的第一把金鑰匙——言之有序。
教學中,教師在學生初讀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將段落大意重新排序,其目的就是幫助孩子分析作者說理的內(nèi)在邏輯。這樣的設計不但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相信文章所闡述的道理,而且可以幫助孩子明確作者層層深入、步步為營的說理智慧,有效地訓練邏輯思維能力,發(fā)展言語智力。
二、細析實例,感知選例精當?shù)膶懽髦腔?/p>
在說理文中,作者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會精挑細選一些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而作者會根據(jù)說理的需要,所選事例一般具有典型性、全面性,甚至趣味性等特點,事例的選擇既要能充分為說理服務,又不能連篇累牘、重復啰嗦。這樣,文章的說理才能讓讀者心服口服,也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對于五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在四年級已經(jīng)接觸過說理文《說勤奮》,對于舉例說理的方式并不陌生,也初步感知了舉例典型而不能重復的表達奧秘。于《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而言,作者的選例更是獨具匠心的。首先,他所選取的三個人物舉世聞名,所取得的成就毋庸置疑;其次,李時珍是“從小立志學醫(yī)”,愛迪生“沒有受過正規(guī)教育”,齊白石是大器晚成。仔細品來,這三位“名人”的事例各具特色,不重復而又互為補充。再次,作者還以“雨水”的不專一、不持久為反例,從反面說明了“滴水穿石”的精神是成就事業(yè)的根本,說理十分嚴密?;谶@樣的認識,教者需刻意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體悟“選例精當”的寫作智慧。
【課堂呈現(xiàn)2】
師:“滴水”可以“穿石”,這個現(xiàn)象給人們什么啟示?
生: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夠?qū)崿F(xiàn)我們美好的理想。
師: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來說服讀者的呢?
生:作者列舉了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等人的事例,來證明自己的想法。
(出示: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yè)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不都是靠著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塊塊“頑石”,最終取得成功的嗎?)
師:讀讀這一句,看看作者舉例時,有什么秘訣?
生:作者分別從古代和現(xiàn)代,中國和外國這幾個方面來選取事例。
師:是的,作者選例非常全面,他是刻意如此的。這是為什么呢?
生:這樣,人們讀了就覺得只有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從古至今,世界上的人都是如此,這就證明了作者的觀點很正確,這樣很有說服力。
師:還有哪些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真人真事呢?
(學生回憶到徐悲鴻、司馬遷、王羲之、貝多芬、諾貝爾、富蘭克林、郎朗等事例。)
師:而作者還是只選擇了李時珍、愛迪生和齊白石的例子來寫,想想為什么?
生:作者選擇的人物名氣很大,他們的故事我們更加熟悉。
師:是的,作者選擇了最膾炙人口、也最具說服力的典型事例來寫,說得讀者心服口服,這就是作者說理的智慧。
生:有些事例類型是雷同的,舉一個有代表性的例子就可以了。
師:若是隨意舉例,可能不具有代表性;若是隨意多寫幾個例子,于說理無益,反而讓人讀了厭煩。作者選例有智慧,所舉例子具有代表性,說理全面,而且無不是與自己的觀點相互照應。
在課堂實施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名人事例那么多,為什么作者只選這三個事例來寫呢?為什么不多選或少選事例?把別的事例替換進去,好不好呢?雨水的事例是否多余?在研讀探索中,孩子們逐漸認識到,引用事例是為說理服務的,作者在事例選取上是有考慮的。比如,考慮到從不同的角度選擇事例,文中所寫的三位名人所處的時代、國度、行業(yè)等不同,而他們身上的精神卻是相同的。如此一來,學生不但認識到作者寫了什么,而且對作者為什么寫、怎么寫的說理智慧都有了獨特的體驗和感受。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fā)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闭n堂上,教師基于學生的閱讀經(jīng)驗和言語積累,啟發(fā)學生把對內(nèi)容的閱讀理解和對文本形式的體悟結(jié)合起來,從而發(fā)現(xiàn)了作者精心選例的言語智慧。
三、品讀事例,體悟精準嚴密的說理智慧
說理文在語言表達方面有別于其他文體,獨具特色。小學階段學生接觸的多為敘事性文章,其描述性語言較多,語句生動、形象,富有表現(xiàn)力;還有詩歌,其語言含蓄、精煉,講究押韻,修辭手法豐富,情感表現(xiàn)力強;而說理文,語言則更為準確、簡潔、嚴密,讓人容易明白、接受和信服。
《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作者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重點列舉的是李時珍、愛迪生和齊白石的事例,在舉例說理的過程中,時刻緊扣自己的觀點,字字擲地有聲,語言簡潔明了。比如,李時珍“從小立志”,“二十幾年”不懈努力,完成了藥學“巨著”;愛迪生“迷戀”電學研究,“畢生”孜孜以求致力于發(fā)明創(chuàng)造,竟擁有“一千多項”發(fā)明專利權(quán);書畫家齊白石“不教一日閑過”,就是到了晚年,也堅持每天作畫。此外,作者還使用反問句,語氣堅決、肯定,強調(diào)了要想取得成就,必須有“滴水穿石”的精神。課文“理”字當先,用精準的語言和方式將道理講清楚、說全面,一字一句都有講究,都是為闡明觀點服務的,同時還要考慮讀者易于接受,這樣才能產(chǎn)生同感。因此,本文除了事例講究,遣詞造句更是蘊含著作者的說理智慧。
【課堂呈現(xiàn)3】
生:愛迪生“畢生”“孜孜不倦”搞科學研究,作者用這兩個詞寫出了愛迪生持之以恒地研究發(fā)明創(chuàng)造。那么,“畢生”是什么意思?請換一個詞。
生:畢生就是一生、終生的意思。
師:是的,“畢生”是今生今世或全部的人生的意思。作者用“畢生”“孜孜不倦”這兩個詞寫出了愛迪生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那他有專一的目標嗎?從哪兒看出?
生:我發(fā)現(xiàn)了“迷戀”這個詞,雖然愛迪生從小沒有受到正規(guī)的教育,還要自謀生計,但他“迷戀”電學實驗研究。
師:可以把“迷戀”換成別的詞嗎?比如“喜歡”或“從事”。
生:我感覺還是“迷戀”能夠看出愛迪生目標專一。
師:一個“迷戀”用得恰到好處。作者言之在理,用詞注意準確、精煉,隨時照應自己的觀點。這是作者說理的又一把金鑰匙。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充分把握文本言語特色,引導學生體會作者不僅“言之有理”,而且“言之有力”。教師通過結(jié)合語境、咬文嚼字、比較替換、誦讀賞析等方法,推敲關(guān)鍵語句在文中的意義和表達作用,使學生自行體會作者言語表達的講究。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進一步抓住重點語句,帶領(lǐng)學生反復吟讀、品味。學生在這品讀一字一句、嘗試揣度作者用心的過程中,獲得精神的養(yǎng)分,發(fā)展理性思維,為今后嘗試說理做了準備。
四、學以致用,啟動內(nèi)化感悟的表達智慧
閱讀課堂不能僅僅停留于對語言文字的感知和體會,破譯說理文的言語密碼最終是為了運用。那么,本課可以進行怎樣的語用預設呢?說理文內(nèi)容較為枯燥,語言要求嚴密精煉,運用語言說理對學生要求較高,我們可以適當搭建“舞臺”,巧妙引導“語用”。
【課堂呈現(xiàn)4】
師(出示第六單元課文目錄):回憶一下這一單元的前三篇課文,都是寫人敘事類的課文。分別寫了誰的什么事?是否發(fā)現(xiàn)這三個人事例的共同之處了?
生:富蘭克林、談遷、諾貝爾的身上都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師:前三篇課文中都含有“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夠?qū)崿F(xiàn)美好的理想”的主題思想。三位主人公的事例如果引用到《滴水穿石的啟示》這篇課文中可以嗎?
生:可以。
師:如果作為事例引用,在表達時要注意些什么?
生:要緊扣觀點來寫。
生:語言要像作者學習,注意精煉、準確。
師:請選擇上述課文中的一個人物,圍繞“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夠?qū)崿F(xiàn)美好的理想”這一觀點,仿照課文中三個典型事例的說理方法,寫一段話,不超過100字。
作為本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進一步深化了“堅持才能成功”的單元主題。在課堂上,教者結(jié)合課文編排特點,以現(xiàn)有的課文為素材,要求學生結(jié)合習得的說理文言語特點,嘗試寫一個事例,未嘗不可。在指導中,教師還可以提醒學生,注意把與中心“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內(nèi)容加以選擇、提煉,其余的內(nèi)容大膽刪減,幫助學生迅速成文。
當然,還可以結(jié)合時下的熱門新聞來寫,為學生提供鮮活有效的訓練契機。比如,屠呦呦成為中國本土首位獲得“諾貝爾醫(yī)學獎”獲得者的新聞轟動了全國,一時間關(guān)于屠呦呦的報道也席卷而來。不難發(fā)現(xiàn),屠呦呦身上不正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嗎?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屠呦呦的資料,了解她是如何目標專一、不懈努力、實現(xiàn)理想的,并嘗試利用現(xiàn)成的資料寫成一個事例。
王尚文先生說:“語文教學的焦點應該是話語形式,即怎么說,而非說什么。”[2]說理文微言大義,言近旨遠,文章謀篇布局講究,一字一句無不緊扣觀點,使人信服,言語表達閃爍著耀眼的智慧之光。我們在教學時不能僅滿足于讀文明理,而是要把握說理文體的語言特色,更為準確、深入地解讀文本,挖掘文本的言語教學價值,合理選取、重構(gòu)教學內(nèi)容,運用恰當?shù)耐緩竭M行言語訓練,教給孩子真實有用、可以帶得走的語文。這是現(xiàn)代素讀理念所倡導的并能夠做到的。
參考文獻:
[1]陸云峰.素讀:閱讀教學的原點訴求[M].吉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
[2]李海林.立言·立人·立心—王尚文語文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16.
責任編輯:李韋
Reason-Focused Exposition Teaching in the View of “Plain Reading”
LU Yun-feng
(Nantong Tongzhou Center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Nantong 226300, China)
Abstract: Reason-focused expositions contain profound implications in simple languages with exquisite layouts, and every word and every sentence closely cling to the point of view with intelligent expressions, which is convincing to readers. Modern ideas of plain reading hold that the teaching of reason-focused expositions can not only meet the need of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reasons, but also untangle the thread of articles by analyzing and savoring real examples, so that readers can have a mastery of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to more accurately and deeply interpret texts and to dig up the teaching values of texts. Meanwhile, teachers need to properly select and reconstruct teaching contents and to adopt right ways of speech drilling, finally teaching children the Chinese language which is authentic, useful and transferrable.
Key words: plain reading; reason-focused exposition teaching; reasoning wis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