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并提出了產業(yè)興旺、生態(tài)宜居、鄉(xiāng)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钴S在農業(yè)一線的王虎琴,用自己的腳步丈量沃土,用自己的真心溫暖農戶,以實際行動爭當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積極踐行者。
“病蟲害情況怎么樣?”“茶樹發(fā)芽率如何?”每個月,王虎琴都要到農產品種植基地進行抽樣調查,每次要跑七八家單位,采集30多個樣品進行檢測。此外,她還要了解農產品的生產、用藥等情況。
從田里回來,王虎琴又開始忙碌。檢測工作看似簡單,但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講究技巧?!皳u勻是檢測的一個步驟,一天就要搖幾千下,下班回家吃飯時,拿筷子的手都是抖的?!睘榇?,她的手腕上常年貼著膏藥。而每逢節(jié)假日和高溫季節(jié),王虎琴就更加忙碌,加班加點是家常便飯。
1994年秋天,20歲的王虎琴第一次走進金壇市農產品檢驗檢測中心,成為了一名茶葉技術指導員。她天天在茅麓茶場的茶山上跑上跑下,手里捧著一個筆記本寫寫畫畫,跟人說話總是一臉微笑,村子里的老老少少都親切地喊她“小王”。
那時茶農炒茶全憑手工和體力,高峰季節(jié)每天要炒到夜里兩三點,一天最多炒十多斤茶葉。王虎琴反復琢磨,想從科研部門引進多功能炒茶機。
然而,茶農們不相信炒茶機這種新鮮事物,何況買一臺還要花四千多元。有茶農反問她:“既然機器這么好,你咋不買一臺呀?”當時,王虎琴每月的工資才六百多元,為了讓茶農們接受炒茶機,她自掏腰包買了一臺炒茶機放在村頭,讓父親演示給茶農們看。
經過一年多的現場演示,茶農們漸漸了解了炒茶機的好處,陸陸續(xù)續(xù)地都接受了。接著,周邊的花山、羅村、方麓等600余戶茶農也開始使用炒茶機。先進設備的引入,不僅大大減輕了茶農的勞動強度,而且使茶葉成品的質量更加穩(wěn)定,產量也提高了三分之一。
炒茶問題解決了,可新問題又出現了:茶樹老化、發(fā)芽遲、病蟲多、產量低的情況逐年增加。減產減質意味著直接減少茶農的收成,為此,王虎琴陷入深深的焦慮。
經過反復調查,在江蘇省農茶專家的支持下,王虎琴準備大面積推廣適應性好、產量高的無性系良種茶樹。要引進新茶樹,就得扒掉老茶樹,而新栽的茶樹第三年才能開采,這就意味著茶農們至少兩年沒有收益。
為了說服鄉(xiāng)親們,王虎琴走東家,跑西家,苦口婆心地講知識。后來,她以開辟試驗田的方式,讓大家嘗試新品種,循序漸進,讓各家農戶先改一畝茶田嘗試。大家被她的誠心打動,逐漸接受了新的茶樹品種。
新茶樹發(fā)芽早,如果遇上倒春寒,芽頭就會被凍死。怎么辦?王虎琴撲在田間地頭,和茶農們一起動腦筋,最終采用了竹架式塑料大棚和草簾覆蓋防寒,以及煙熏等辦法,解決了這個技術難題。為了減少新茶樹成長周期的效益成本,王虎琴還創(chuàng)新技術,推廣新茶樹第二年打頂采芽頭的做法,彌補了茶農們周轉期的收益,把茶樹換代的成本降低了一半。
一個個難題出現,又一個個解決。當時的王虎琴身懷六甲,她挺著大肚子,沒早沒晚地在茶園里跑。一次,她被茶樹絆了腳,一個跟頭跌倒在溝里,把身旁的同事嚇懵了,可她爬起來笑了笑,又沒事似的查看茶芽去了。
王虎琴的執(zhí)著,終于讓茶農們邁進了科技興茶的嶄新天地。兩萬多畝改良后的茶園,收入由原先的每畝一千多元提高到了三四千元。
現在的王虎琴,是金壇區(qū)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主任、高級農藝師。這些年,她參與起草了金壇雀舌等省、市地方標準,推進茶葉生產標準化、無害化、綠色化;引進國際最先進的QuEchERS樣品前處理技術,用于農產品快速檢測,大大提高了工效且降低了檢測成本。
王虎琴還先后承擔、主持或參與實施各類科學試驗40余項,多次獲得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先進個人、全省農村清潔能源建設工作先進個人等稱號。她入選江蘇現代茶人、省333工程培養(yǎng)人才、常州市優(yōu)秀女性專業(yè)人才等人才庫,獲得江蘇省優(yōu)秀巾幗志愿者、科教興農帶頭人等榮譽稱號。2018年1月,她當選江蘇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成為金壇區(qū)唯一的女性代表。
雖然榮譽滿滿,但王虎琴還是堅持每月到農產品種植基地進行抽樣調查,在用科技甘露澆灌的每一塊茶園里,依然有她忙碌的身影。她說:“今后我要繼續(xù)學習檢測技術,為人們舌尖上的安全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常州市婦聯(lián)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