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
她曾被稱為中國的居里夫人,是參與研制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為數(shù)不多的女性之一。她的名字不像錢學森、鄧稼先那樣家喻戶曉。
1912年,王承書出生在上海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王承書從小就表現(xiàn)出極高的數(shù)學天賦,17歲時,喜歡上了物理學,她說:“世界上最先進的自然科學,是物理學。”她更萌發(fā)了用物理學,為飽經戰(zhàn)亂的祖國崛起而奮斗的想法。
1930年,她考上燕京大學物理系,是班里13個新生中唯一的女性,她的成績超過了物理系所有人,連續(xù)三年第一名。獲得學校最高榮譽“斐托斐”金鑰匙獎。
1936年,王承書獲燕京大學碩士學位。在這時遇到了一生摯愛,他叫張文裕,是燕大教授,也是她的導師。1939年,在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的見證下,他們步人婚姻殿堂。
1941年,王承書爭取到了美國巴爾博獎學金,而張文裕也跟隨妻子一起遠渡重洋。當時的密歇根大學從未接收過已婚婦女,但由于王承書實在太優(yōu)秀了,國際物理學權威烏倫貝克教授破例將她錄取。她和教授一起進行氣體研究,并在1951年提出了一個足以影響整個物理學界的觀點,這個在日后被稱作“王承書一烏倫貝克方程”的觀點一經發(fā)表便轟動世界,至今仍被科學界沿用。
接下來,她又第一個證明了索南多項式,再次引起國際學術界巨大轟動。而當大家知道這個偉大的研究成果是來自一名中國的年輕女孩時,所有人驚呼:“太不可思議了!”
30多年過去后,1980年,烏倫貝克仍在美國流體力學年鑒上發(fā)表文章,高度評價王承書旅美期間的研究,說她:“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喜訊傳到大洋彼岸,王承書和張文裕決定,回到自己的祖國,為建設新中國貢獻力量。但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美國不允許中國科學家回國,甚至有美國教授認為,你們回去后就是潛在的原子彈制造者。
美國教授說得沒錯,這些理工科的留學生后來果然去造了原子彈。
1955年中美達成有關協(xié)議后,王承書與張文裕立即提出回國申請。為避免美國政府設置的障礙,她把有關資料分成三百多個包裹先后寄回北京。她還把全部資產送了人,無論美方開出的條件多么優(yōu)厚,都不為所動。
她的導師無比痛惜地說:“你若繼續(xù)在美國,日后有極大可能獲得諾貝爾獎!”可她依然拒絕留下,她說:雖然我的祖國很窮,進行科研的條件差,但我不能等別人把條件創(chuàng)造好了,我一定要參加到創(chuàng)造條件的行列中,我的事業(yè)在中國。
1956年,44歲的王承書和全家回到闊別15年的祖國。她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回國前我已暗下決心:從零開始,以十倍的精力,百倍的熱情拼命工作!
回國后不久,組織找到王承書,希望她能去搞熱核聚變技術,這項尖端技術在當時的中國還是一片空白。而對王承書來說,這個要求則意味著她要改行,王承書接受了。
她被派到蘇聯(lián)進修,回國時得到一本介紹美國受控熱核聚變的書,就用火車上的七天七夜將資料譯成中文,回國后又翻譯了《熱核聚變導論》。她不僅弄清了世界上熱核聚變的理論基礎、方法和現(xiàn)狀,還參與了我國最初三個等離子體實驗裝置的設計和建造工作。
經過兩年的刻苦努力,她已然成為中國熱核領域的頂尖專家,還為祖國培養(yǎng)了第一批相關科研骨干。
1961年3月的一天,錢三強找到王承書:國家正在研究原子彈,現(xiàn)在想將分離鈾同位素的秘密任務交給你。如果你接受了,那么就要忘記以前獲得的所有成就,此后一切公開會議都不能出席,你愿意接受嗎?愿意為此隱姓埋名嗎?
在后來小學課文《隱姓埋名三十年》一文中,有這樣的描寫:
“1961年春季的一天,國家二機部副部長、著名科學家錢三強把年近五十的女科學家王承書請到自己辦公室,神情莊重地說:‘祖國需要自己的科學家研制原子彈。這是保密性極強的工作,你將不能再出席任何公開會議,更不能出席國際會議。你愿意隱姓埋名工作一輩子嗎?‘我愿意!王承書不假思索地說出這三個字,聲音不高,卻十分堅定?!?/p>
從此,她的名字,徹底從世界物理學界悄然無聲“消失”了。她不再發(fā)表論文,不接受記者采訪。
告別丈夫和孩子,1962年,她悄悄來到中國第一座濃縮鈾生產工廠504廠。在眾多科研工作者中,她是唯一一名女性科學家。
她忘我工作,沒日沒夜,頭發(fā)花白……有一次,鄧小平視察,一眼認出了王承書。他說:“我見過你嘛!1959年你胸戴大紅花,參加了全國群英會。從此,你隱姓埋名,不知去向了,連你的先生張文裕也找不到你!”
王承書笑著點頭。
王承書為了國家拼命時,時任中國專家組組長的丈夫張文裕,正帶領團隊在莫斯科進行核研究。為了能夠振興祖國,夫婦二人天各一方,只是苦了年幼的孩子,只能在北京上寄宿學校,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
王承書曾表達過對兒子的愧疚——對國家的承諾我都能兌現(xiàn),唯獨對孩子的沒有。
1964年1月14日,氣體擴散廠生產出合格的高濃縮鈾,原子彈有了燃料,同年10月16日,碩大的蘑菇云在神州大地騰空而起!這一刻,中國挺直了腰板。
她以孱弱身軀承擔起更重的職責,不斷推動著中國科技的前行。1991年,在她指導下,科研人員實現(xiàn)了激光分離濃縮鈾,成為我國激光分離技術上一個重大里程碑!
1986年,74歲的王承書曾舉行小型家宴紀念回國30年。她說:“當初,我回國的唯一原因,不是我不愛美國的優(yōu)厚生活,而是我更愛自己的祖國……”
1992年,已經80歲高齡的她,開始爭分奪秒地為祖國科研儲備做傳承?;加醒奂驳乃?,一篇篇地看學生的論文,耐心地把四五頁英文稿一筆筆描深,然后再用放大鏡閱讀,她說:“把我的學生培養(yǎng)起來,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她對國家畢生奉獻,在生活中淡泊名利。舊沙發(fā)、舊柜子、硬板床……
長年不倦的工作,使夫婦二人都積勞成疾,但他們卻很少去醫(yī)院治療,因為他們既怕影響工作,也不愿多花國家的錢。
1992年,積勞成疾的張文裕去世后,她將丈夫一生的積蓄十余萬元,捐給“希望工程”,在西藏日喀則的薩迦縣,捐建起一座“文裕小學”。
她在收到了病危通知后,留下了一紙遺囑,將自己畢生微薄積蓄的幾萬元,全部捐給“希望工程”,是當時“希望工程”國內最大一筆個人捐款。
1994年6月18日,一身病痛的王承書平靜逝世。她的一位學生說:“老師是那種死后既有資格見馬克思、又有資格見愛因斯坦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