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2017年12月10日,范伯群先生永遠離開了我們。學界痛失一代長者,我們痛失了最敬愛的先生?!短K州教育學院學報》“中國通俗文學與大眾文化”欄目創(chuàng)立于2009年,迄今恰滿十年。從籌備到建設,欄目得到了范先生的大力支持。開欄范先生即賜稿《現(xiàn)代通俗文學研究將改變文學史整體格局》。欄目建設過程中,范先生多次慷慨賜稿,并不遺余力地為欄目約稿、組稿,與編輯共同策劃選題,向?qū)W界推薦刊物??锲袼〉玫囊恍┏煽儯x不開先生溫暖的關愛、點滴的提攜、殷切的期待和不斷的鼓勵。2017年9月,《蘇州教育學院學報》舉辦“欄目十年紀念”會議期間,86歲高齡的范先生親臨會議,并肯定欄目“堅持了十年,是不簡單的”,而對自己這些年來為刊物所做的一切,只字不提。范先生是刊物最熱心的作者,也是最忠誠的讀者,對于刊物今年推出的“欄目十年紀念系列”以及紀念論文集的出版,非常關心。先生去世,至交、好友、親人、學生紛紛撰文紀念。這些回憶,不僅是紀念先生仰之彌高的學術情懷、鉆之彌堅的學術信念,也不僅是追憶先生充滿坎坷卻不失大愛的人生歷程,更是十分珍貴的學術史史料,在通俗文學學術史研究中,必將留下濃重的一筆。
為給后人留一份信史,也為學人留下一份情懷、一份鼓勵、一個信念,我們本期特別策劃了“范伯群先生紀念專號”,同時作為“欄目十年紀念系列”的組成部分貢獻學界。本期專題我們力圖多角度呈現(xiàn)先生不凡的一生:從研究到生平,再到先生人生及學術道路上的各個側(cè)面,大家慷慨賜稿,其中的情義令人感動?!锻ㄋ鬃骷覍婇y混戰(zhàn)罪行的譴責——以〈政海〉〈甲子絮譚〉為中心》是先生的遺作,也是先生通俗文學“富礦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對張春帆的《政?!?、包天笑的《甲子絮譚》對直皖戰(zhàn)爭的不同書寫給予細致入微的分析,同時還對俞天憤、嚴獨鶴、程瞻廬、范煙橋、顧明道、江紅蕉等人以這一題材為中心的短篇小說,進行了統(tǒng)攬。這些分析,既是文學表達,也是社會史分析,更是一個時代的“心靈史”呈現(xiàn)——誠為“富礦”。范先生生命中最后的歲月,陳霖老師曾為其做過大量訪談,《“保住智慧的元氣”——范伯群先生繪像》一文,以旁觀者視角,追述了先生充滿坎坷的生活歷程和成就卓著的學術生涯,以先生之口,為先生繪像——學術不僅是范先生“培育和保持智慧的元氣的方式,也是他生命展開的過程”。文字體貼而富有才華,特別是對先生精神氣質(zhì)之精準把握,將血肉豐滿的范先生,立體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由此,陳霖教授回憶了他與先生交往過程中的點滴,撰寫了《懷念與范伯群先生談話的時光》,細微之處,照見溫暖。徐斯年先生和曹惠民先生與范先生共事多年,徐先生從范先生中國通俗文學研究的三個標志性事件——兩卷本《中國近現(xiàn)代通俗文學史》、《中國現(xiàn)代通俗文學史(插圖本)》以及《中國現(xiàn)代通俗文學與通俗文化互文研究》(上、下)的出版——為脈絡,評價了范先生的學術史貢獻,也回憶了與先生交往的點滴。曹惠民先生與范先生相識、相處40年,以“寫好了‘人’字的人”高度評價范先生在學術研究、學科建設、學生培養(yǎng)中的過人之處和巨大貢獻,也回憶了范先生給予他個人的諸多幫助。徐德明、季進、章俊弟都為先生的學生,分別從范先生與曾華鵬先生的友誼、通俗文學研究與海外漢學的聯(lián)系與影響、學術出版三個方面,回顧了范先生的學術道路以及對學生的關愛、幫助,感人至深。李楠是范先生的“門外弟子”,深受先生的幫助、鼓勵與提攜,她認為范先生無論是待人接物、對學術的執(zhí)著以及敬畏,都不屬于當下這個浮躁粗糙的時代,先生是“老派”的學者,他與賈先生的師生情誼以及對賈先生學術精神的傳承,令人動容。學術是貫穿范先生一生的命題,撐起了他“有意義的人生”。
《蘇州教育學院學報》如此大手筆策劃本期專題,既是眼光,也是魄力。我謹代表蘇州大學通俗文學學科表示由衷感謝,并以此,向先生不朽的學術精神和高尚人格,致以由衷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