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明,關祥豐,焦裕龍,孫正睿
(華電濰坊發(fā)電有限公司,山東 濰坊 261204)
鍋爐四管防磨防爆檢查是鍋爐檢修的重中之重,通過檢查發(fā)現問題、分析原因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是做好防磨防爆檢查的關鍵[1-3]。
吹損是引起四管減薄的重要因素,鍋爐運行期間,煙氣攜帶灰塵對受熱面直接沖刷是導致吹損的直接原因。一般情況下,護瓦可以有效避免受熱面直接受到煙氣沖刷, 但是,受流場不均勻的影響,部分受熱面會直接暴露在煙氣中,受到煙氣的沖刷,因此,找到導致煙氣流場不均勻的原因是防磨防爆檢查的關鍵。
運行過程中,受熱面積灰會導致鍋爐熱效率下降,為提高鍋爐的熱效率,需利用吹灰器將受熱面積灰去除。目前,大型鍋爐常用的吹灰器是蒸汽吹灰器,但蒸汽吹灰器的投用帶來了煙氣流場的混亂,特別是在吹灰蒸汽含水時,對受熱面的危害更為嚴重[4-7]。
華電濰坊發(fā)電有限公司在對某電廠二期鍋爐進行檢修時,發(fā)現該電廠尾部受熱面特別是低溫再熱器(以下簡稱低再)區(qū)域吹損嚴重。
該鍋爐是上海鍋爐廠生產的SG-2024/26.15-M6002型超超臨界參數變壓運行螺旋管圈直流爐,單爐膛、一次中間再熱、四角切圓燃燒方式、平衡通風、Π形半露天布置、固態(tài)排渣、全鋼架懸吊結構。
圖 1為該電廠鍋爐尾部低再區(qū)域詳圖。如圖所示,該鍋爐尾部為雙煙道布置方式,中間以中間包墻過熱器隔開,其中低再受熱面布置在前煙道,分4層布置。該區(qū)域布置有7只長伸縮式吹灰器,吹灰器型號為PS-LL,吹灰壓力設計為1.2~1.5 MPa,實際運行過程中吹灰壓力控制在0.8~1.2 MPa。
圖1 電廠鍋爐尾部低再詳圖
低再區(qū)域每層布置有67根懸吊管,每根懸吊管上布置2排管屏,懸吊管材質為SA-210C,規(guī)格為? 60.0 mm×12 mm,懸吊管間距為100 mm。低再管子規(guī)格為? 63.5 mm×4 mm,管排間距為70 mm,根據位置的不同,材質分別為SA-201C,15CrMo和12Cr1MoV。
防磨防爆檢查發(fā)現,低再區(qū)域第2,3,4層存在比較集中的吹損、減薄現象,而且吹損主要集中在爐前的吹灰器通道側。如圖2所示,按照減薄位置的不同劃分為3個區(qū)域:吹灰器下部懸吊管與低再管交匯處(位置1)、吹灰器上部懸吊管前低再管(位置2)、吹灰器上部低再管管撐安裝處(位置3)。
由圖3所示的位置1吹損圖可以看出:吹損集中在低再下部的第2,3,4層,而低再下部第1層未見明顯的吹損;吹損集中在管子與懸吊管相交的一側,不與懸吊管相交的一側未見明顯的吹損。
圖2 低再區(qū)域吹損減薄分布
圖3 位置1吹損圖
圖4為位置2吹損圖:在吹灰器通道上部懸吊管處,背對吹灰器一側存在比較明顯的吹損,但相同位置的另一側受熱面管子未觀察到類似的吹損;同時,吹損主要集中在上部第1根管子,第2根未見明顯吹損痕跡。
圖4 位置2吹損圖
圖5為位置3吹損圖:吹損主要發(fā)生在管排管卡位置,吹損區(qū)域具有面積小、深度深的特點。常規(guī)檢查并不能發(fā)現該缺陷,需在管卡割開、護瓦翹起后才能觀察到該缺陷。而相同的缺陷并未在#3鍋爐小修中發(fā)現。
圖5 位置3吹損圖
為分析位置1吹損原因,對該位置受熱面管子的厚度進行測量,除了個別極小值外,低再第3層受熱面吹損比另外兩層嚴重,壁厚最小值接近3.0 mm。根據合金鋼管子防磨防爆要求,厚度小于等于原始厚度25%的管子應進行更換。另外,吹損主要集中在每一層的第5~65排和第70~130排,而靠近兩側包墻和吹灰器通道中間的管子吹損不嚴重,甚至仍然保持原始管材厚度。
從吹損的位置來看,吹損主要發(fā)生在管排和懸吊管的交接處,而其他位置未見吹損痕跡;同時,吹損位置的分布與吹灰器的吹掃行程具有明顯一致性,吹掃行程開始和結束階段沒有受到嚴重的吹損。
由于該處低再管排和懸吊管交接,存在一個較小的間隙,相同情況下該處煙氣流速較高,因而受到飛灰的沖刷更嚴重;另外,煙氣沖刷管子是典型的圓柱繞流情況,煙氣離開管子后速度明顯增加,加劇了飛灰的沖刷[8-11]。
通過分析受熱面管子的材質發(fā)現,低再第2層管子材質為12Cr1MoV,而另外兩層的材質為15CrMo。由于12Cr1MoV材質優(yōu)良,高溫下強度較高,耐吹損能力較強,因而第2層的吹損相對較輕。隨著煙氣的流動,煙氣受到受熱面的阻力加大,在流通面積無明顯變化的情況下,流速下降,飛灰沖刷力減弱。
吹灰過程中,飛灰沖刷的同時吹灰蒸汽會對煙氣流動產生擾動,特別是在管子分布復雜的區(qū)域,易產生紊流,加劇管子的吹損減薄,而當吹灰蒸汽含水時又會進一步加劇管子的減薄,在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造成了該處的減薄。
為分析位置2吹損原因,對該位置受熱面管子的厚度進行測量。由測量結果可知,位置2處管子吹損減薄情況要比位置1更為嚴重,存在較多的超標管子,第3層低再管的吹損最為嚴重,第2層的吹損情況最輕。另外,同位置1相似的是,在靠近包墻和吹灰器通道的中間位置吹損比較輕微,部分管子保持原始厚度。而對比同一層前后管子的厚度發(fā)現,前67根的吹損情況要較后67根嚴重,減薄超標的管子也主要集中在前67根。
管子厚度的測量結果顯示,管子的吹損減薄分布情況與吹灰器的吹灰行程具有一致性,即受到吹灰器的影響較大;而通過分析圖紙發(fā)現,吹灰器距離位置2垂直間距為360 mm,吹灰器距離懸吊管中心線的水平間距為301 mm,吹灰器距離位置2較近。吹灰過程中實際壓力為0.8~1.2 MPa,高于煙氣壓力,吹灰蒸汽可以較容易地吹到位置2,而懸吊管的存在又使該處成為一個圓柱繞流區(qū),懸吊管后部蒸汽速度增加,加劇了管子的吹損。
由鍋爐吹灰系統圖可知,左、右墻吹灰疏水分別通過疏水站1,4匯入疏水母管中,疏水溫度測量熱電偶布置在疏水電動門前。按照設計要求,當所有疏水溫度達到210 ℃時,疏水門關閉并開始吹灰。但就地檢查疏水管路發(fā)現,至疏水站1的疏水管道存在7個彎頭,而至疏水站4的疏水管道彎頭數量為5個,導致相同條件下疏水站4先達到設定溫度。由于疏水管路是相通的,疏水站4溫度達到設定值后會有部分疏水沿管道流至疏水站1,引起疏水站1熱電偶溫度升高,但此時管道內的溫度還沒完全達到設定值,因而管道內會存在部分疏水,吹灰過程中會導致左側(即前67根)低再管吹損減薄嚴重。
位置3的吹損情況僅發(fā)生在#4鍋爐,在#3鍋爐的相同位置并沒有發(fā)現類似情況,通過分析發(fā)現,#4鍋爐低再吹灰器通道上層安裝有護瓦,護瓦焊接在懸吊管上的管撐上,但護瓦安裝時,護瓦與管撐間的部分間隙未焊滿(如圖6所示),而其他位置均有護瓦或管撐保護,煙氣沿著該縫隙直接吹到管子上,引起管子吹損減薄,最終形成與縫隙接近的吹損區(qū)域。
圖6 位置3檢查情況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運行過程中吹灰器的投用是導致管子減薄的重要原因,吹損主要發(fā)生在煙氣容易產生紊流的區(qū)域,吹灰蒸汽的投入引起了煙氣的擾動,兩者的相互作用更是加劇了這種吹損。同時,吹灰蒸汽中含水是引起受熱面吹損的重要原因,特別是在疏水不暢的管路中,蒸汽中含有較大量的水,直接吹到受熱面管上,引起管子減薄。
護瓦安裝時應特別注意安裝工藝,盡量避免在新安裝區(qū)域出現較小的縫隙。
為減輕上述3個位置的吹損減薄情況,通過對現場的分析、診斷,提出了以下解決方案。
針對位置1,為避免吹損進一步加劇,在吹灰器通道安裝“L”形護板,如圖7所示。護板焊接在原管子護瓦上,為避免煙氣沿護板間縫隙吹損受熱面,采用搭接的形式進行連接,搭接長度為30 mm。
圖7 “L”形護板的安裝
將位置2,3的原有護瓦部分割除,安裝新護瓦,并與舊護瓦搭接,搭接長度為30 mm,避免護瓦直接焊到管卡上而產生縫隙。
為減少吹灰蒸汽對煙氣流場的擾動,降低吹灰壓力,將吹灰壓力由0.8~1.2 MPa降至0.8~1.0 MPa;同時,降低尾部的吹灰次數,由原本的1 d吹1次改為3 d吹1次;為盡可能減少吹灰管道內的疏水,提高吹灰開始溫度,由原來的210 ℃提高至220 ℃。
(1)受熱面管道處的差異性流場變化是引起管子吹損減薄的重要原因,這些差異性包括受熱面管子的布置情況、吹灰蒸汽的擾動。
(2)吹灰蒸汽吹掃是影響受熱面吹損的重要因素,特別是當吹灰器與受熱面間距較小時,應適當降低吹灰頻次、提高疏水溫度。
(3)在受熱面進行整改時應特別注意新改進項對原始流場的影響,特別要避免在局部留存縫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