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整個社會更關注外部發(fā)展
《中國慈善家》:你出資1億美元創(chuàng)辦投資基金的這個想法,有一個怎樣的醞釀過程?
邵亦波:微觀來說,我身邊有太多的人,不管成功與否,都在受煎熬。很多時候,你都猜不到,這些非常成功的人內心會有那么多的煎熬和不快樂。
宏觀來看,我們內心的發(fā)展與外部世界的發(fā)展完全沒有同步,甚至在背道而馳。我們的物質生活條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但人內心的快樂和滿足沒有特別大的提高,甚至在下降。美國青年的自殺率在不斷升高,大都市人焦慮、憂郁也越來越普遍。我做這個基金就是想幫助更多人去發(fā)現自我,然后從中找到自由、滿足和快樂。
《中國慈善家》:太注重外部的發(fā)展會給人類帶來怎樣的后果?
邵亦波:物質的發(fā)展,當然不是很壞的事情,但很多公司是把利益最大化,增速最大化。在利益驅動下,可能會做很多對用戶不好的事情,像一些游戲、社交網絡,對青少年有很多不好的影響,我覺得跟“新的鴉片”沒有太大的區(qū)別?,F在有些企業(yè)是先害了很多人,然后企業(yè)家再拿賺的錢去幫人,而且害人的效率很高,幫人的效率很低。
現在大多數的公司和慈善機構,產品或服務都是為了滿足人類外在的、物質的需求。即使是做教育的,也大多注重學科教育,如數、理、化,還是外在的。連健康機構也很少照顧到內心的健康,主要著重于外在的身體功能。但是人內心的平和與快樂,基本上沒人注重這件事。
現在人類外在的能力越來越強了,納米技術、軍事能力、AI等等,我們有很強的調整人類基因的本事,很多科技可以很快地改變人類的社會結構,如果人的智慧和心靈的成長不同步進行,我們很有可能會毀滅自己。而如果我們能用更高的智慧和心靈去支配我們越來越強大的外在能力,我們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世界,更多的快樂、愛和滿足。
《中國慈善家》:現在你比較佩服的企業(yè)家是誰?
邵亦波:今天我不佩服企業(yè)家了。一些靈修的老師我蠻尊敬的。從慈善家的角度來說,我最敬佩的是DFS(環(huán)球免稅集團)的創(chuàng)始人Chuck Feeney,他從幾十年前就開始做慈善,基本上都是匿名捐贈,他要求接受捐贈者守口如瓶,如果向外界透露消息,資助將會停止。他已經捐掉了大概80億美金。
《中國慈善家》:如何理解人類的心靈成長?
邵亦波:如果人的心靈狀態(tài)是從0到10,大多數人活在4、5的狀態(tài),他們能夠正常上班、做父母,有很多焦慮但能夠正?;钕氯ァS幸恍┤说男纳×?,得了抑郁癥,心靈狀態(tài)變成2或者3,就需要去看醫(yī)生了,怎么能把這些人恢復到4或5的狀態(tài)是當務之急。但是原本是4或5的人,我們也希望能幫他們去開放心靈,成長到7、8甚至9。
很多人在與世界接觸、積累技能和本事的過程中,原本自由快樂的心靈,漸漸被包裹起來了,之后的追求就變成了車、房子、銀行賬戶里更多的錢等等。擁有支撐生活的技能和本事之后,人的內心其實還可以繼續(xù)朝上走,這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在另一個層面回到人本真的地方。
慈善需要效率
《中國慈善家》:為什么選擇用投資的方式去促進人的心靈開放與成長?
邵亦波:每個人都有自己特殊天才的地方,我希望能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去創(chuàng)造更多價值。我之前在美國的幾個慈善機構擔任理事、董事,我發(fā)現他們的運作效率實在太低了,浪費了很多錢。大多數慈善機構的主要精力花在了募資上,分配到基金會內部管理的精力會有減損。我想用投資的方法,通過更好的運作方式,更高效地幫助社會。
《中國慈善家》:你投資的原則或標準是什么?希望達到怎樣的效果?
邵亦波:投資的方向大都跟心靈成長有關,目前投資的5個項目大都是美國的,正在接觸幾家蠻有意思的中國公司。投資的主要目標是實現社會利益最大化,而非投資回報最大化。我非常重視商業(yè)運作的嚴謹性和規(guī)范性,但我會把“長期社會利益”作為核心目標,這也是我對創(chuàng)業(yè)者的期待?!白畲蠡蓶|價值”不應成為企業(yè)的核心目標。
如果我所投資的項目的創(chuàng)始人未來想要我的投資提前退出,我會比傳統(tǒng)的風險投資基金更容易協商。因為我的投資原則是,如果不能再增添價值,即便留下能帶來更高的回報,我也樂于回收資本,將其用在更能發(fā)揮作用的地方。我希望再過50年,能有更多以造福人類為使命的社會企業(yè)。
《中國慈善家》:除了1億美元的投資計劃,是否在做一些別的慈善工作?
邵亦波:我還有一部分是捐錢支持一些研究人類心靈成長的項目。在經緯中國我一直是兼職做投資,現在全職做公益,我比以前忙很多。經緯中國這邊,新的投資我不做了,剩余的全部精力都放在這1億美元的投資和非營利的捐款上去。
無條件的愛
《中國慈善家》:你曾發(fā)微博說:“女兒讓我嘗口東西,我聳聳肩,說不錯。她說:‘ 爸爸你覺得什么都沒什么了不起,除了你自己。我目瞪口呆,無地自容,摔倒在地?!焙⒆訉δ愕挠绊懟蚋淖兒孟癖容^大?
邵亦波:孩子是一面鏡子,也是父母很好的老師。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的兒子一直打比他小三歲的妹妹。我再怎么勸他、罵他甚至打他都沒用。后來,我發(fā)現他其實是需要我的愛,我不再打他罵他,更多的時候就是抱著他,甚至不用說太多話,只是跟他在一起。過了幾個月以后,他就不打妹妹了。有一天,他跟我說:“爸爸,你救了我的命。”他知道我對他的影響有多大。
《中國慈善家》:你曾說,一個人,一個意識,有優(yōu)點有缺點,會開心會傷心,不需要做任何事,就是有價值。感受到這一點,是否跟養(yǎng)小孩有關?
邵亦波:孩子確實給我很多啟發(fā)。從前我對小孩有很多要求,現在要求越來越少。他們的存在就有價值,就值得被愛?,F在,14歲的大女兒跟我說她覺得自己沒什么價值,我問她,如果爸爸不是數學第一名,不是這么有錢,有沒有價值?她說當然有啊。我告訴她,“我也是這樣看你的”。
《中國慈善家》:同時養(yǎng)3個小孩是什么感覺?你養(yǎng)育孩子的觀念是什么?
邵亦波:養(yǎng)3個孩子牽扯的精力不是3倍,是6倍,他們互相之間還會吵架,還會發(fā)生很多事情。
養(yǎng)孩子的觀念一直在變化。孩子能接受自己、愛自己是最重要的,別的自然而然就會好?,F在我的觀念是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成為他們的聆聽者。孩子只要得到了父母的愛和時間,自然而然就會往前走。父母如果能是孩子的榜樣,自然而然不會錯到哪里去。
就像樹有成千上萬種,孩子也有各自的模式,但大多數的父母都期許自己的小孩能長成“圣誕樹”,如果孩子本質不是圣誕樹,就拔苗助長或者修枝剪葉,我覺得對小孩傷害很大。孩子長大之后,受到的傷害會體現在各個方面。其實我們這一代的小孩,就是這樣被逼著長大的,會有很多的后遺癥出現。
我的父母那一代,有很多不安全感。他們餓過肚子,買蘋果是論一個兩個而不是一斤兩斤。蛋、牛奶、肉都是配給的,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希望小孩能出人頭地,不受這個苦。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不去做第一名,可能就沒辦法養(yǎng)家糊口。我可以理解我父母那一代人的苦衷。
《中國慈善家》:你現在怎么評價那個第一的自己?如果有一個機會能跟當時的那個自己見面,你想對他說什么或者做什么?
邵亦波:我很理解和同情他。我能理解他當時不安全的感覺,知道他受的傷害。如果有機會跟當初的自己見面,我想我會緊緊地抱著他,告訴他我愛他,理解他。
《中國慈善家》:聽說你高中時很喜歡讀金庸小說,差不多倒背如流。金庸眾多作品中,你最喜歡或者最欣賞的男性和女性角色分別是誰?為什么?
邵亦波:最近還在看《飛狐外傳》和《雪山飛狐》。我覺得胡斐蠻好的,他人很好,很大度,對朋友很好,也沒有太多自我的一個人。女性角色比較喜歡郭襄,她很善解人意、很聰明,也是很好的人。黃蓉就心機多了一點。香香公主當然也很好,就是人物描述得相對單薄一些。
《中國慈善家》:你曾說,在你的人生中,給你啟發(fā)最大的是父母、Uncle John和太太。他們分別給了你怎樣的啟發(fā)?
邵亦波:父母教我做一個正直的人,我爸爸對我做的頭腦訓練,數學訓練,是我今天可以做很多事情的基礎。他們都是善良的人,同時給了我很多的愛。
Uncle John可以說是我人生中第一個朋友。他是我在哈佛念書時,學校國際部介紹給我認識的老校友。我在大一暑假遇到他,見面第二天他就把他家的鑰匙交給了我。他覺得唯一能使外國學生真的感覺有個家的辦法,就是擁有自由出入家的權利。他對我沒有要求,就是對我好,當時我還是很關閉自己,他很喜歡擁抱我。因為他,我后來喜歡擁抱別人了。我右手無名指上的戒指是他送給我的,這是我們友情的見證,戒指上的皇冠表示忠誠,中間的心表示愛,捧著心的雙手代表友情。這個戒指我會戴一輩子。
我太太給我無條件的愛,她是我見過的最充滿愛的人。這是我運氣最好的地方,因為有她,我才會慢慢打開我的心靈,不然我可能到今天為止還會保持以前封閉的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