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錚
高允旺,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大歷鎮(zhèn)經管站高級農業(yè)經濟師,扎根山區(qū)31年,率先研發(fā)利用竹屑替代木屑生態(tài)栽培竹蓀新技術獲得成功;參與起草制定福建省《竹蓀栽培技術規(guī)范》地方標準;先后獲得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全國優(yōu)秀科技特派員、全國先進農技協(xié)工作者等榮譽,在全國竹蓀種植戶心中赫赫有名。
16年來,高允旺腳踩在田埂上、眼睛盯在市場上,研發(fā)的 “三增加建堆發(fā)酵竹蓀高產栽培技術”解決了竹蓀產量低難題,輻射帶動江西、浙江、湖南、四川等省種植面積3萬多畝,畝增收600元,為農民增收近2 000萬元,讓100多位農戶脫貧。順昌縣因此成為全省最大的竹蓀栽培基地和示范縣,被評為“中國竹蓀之鄉(xiāng)”,高允旺本人也被鄉(xiāng)親們尊稱為“竹蓀大王”。
如今,半路出道的土專家,已成為擁有竹蓀栽培核心技術第一人。他參與了編撰《中國食藥用菌學》竹蓀品種章節(jié),撰寫的《農林下腳料栽培竹蓀致富》被列入新農村建設致富典型示范叢書,此外,他還承擔了國家星火計劃順昌縣竹蓀產業(yè)升級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
善攻堅:“土專家”突破高產難題
高允旺與竹蓀結緣始于菌農們對種好竹蓀的無限渴望。2001年,大歷鎮(zhèn)有不少農戶開始種植竹蓀,銷路不錯,但產量低。當時,不少農戶到鎮(zhèn)里咨詢無果,這深深刺痛了高允旺的內心?!拔乙欢ㄒ獛椭麄兘鉀Q這些難題”,高允旺暗下決心后一頭扎進對竹蓀種植高產問題的探尋之中。
為破解難題,高允旺投資3 000元和一農戶組成利益共同體,將竹蓀田地分成幾塊,分別試驗。同時,他向省市食用菌專家學習,買來專業(yè)書籍反復研讀,一次次試驗、一點點積累、一次次突破。功夫不負有心人,2014年,他終于總結出“三增加建堆發(fā)酵竹蓀高產栽培技術”,使竹蓀畝產量由40多千克提高到100千克,在全國竹蓀單產中首屈一指。高允旺成功破解了竹蓀種植產量低的難題,菇農們一傳十、十傳百,前來取經或來函索取技術資料的農戶絡繹不絕。
近3年來,高允旺不斷摸索研發(fā)林下栽培竹蓀新技術,利用林下空閑地、枝葉遮陰免搭棚,省工省本,提高土地利用率,解決食用菌與水稻、煙草等農作物“爭地”的矛盾,促進竹蓀產業(yè)轉型升級和持續(xù)發(fā)展,不砍樹亦致富。
重推廣:科普超市對接田間地頭
為方便農民咨詢,除了進村講課外,高允旺還開辦了自己的“科普超市”,利用農村每五天一休的趕集時間接待來自四面八方的菇農,為他們答疑解惑,傳遞新技術、新信息。舉辦“竹蓀論壇”,邀請知名專家授課、請當地種植大戶現身說法,面對面與菇農們共同討論竹蓀種植的新思路。南平市科協(xié)把印制好的《竹蓀高產栽培新技術手冊》無償分發(fā)給菇農?!翱破粘小薄爸裆p論壇”得到了菇農的認可和喜愛。
在浦城縣,高允旺通過舉辦技術培訓、示范戶引領、合作社“抱團”等方式,采取“科特派+項目+基地+平臺”的運作模式,菇農很快掌握了竹蓀高產種植的技術。村民王槐榮,按照高允旺傳授的技術,2017年以同等投入試種6畝竹蓀,畝產85千克,比往年增加15千克,增收2 300元。
高允旺牽頭組建了一支由9名“土專家”“田秀才”和返鄉(xiāng)青年參與的福建省首支“農民科普志愿者服務隊”,專門為殘疾人開設實用技術培訓班,利用“慧農信”平臺幫助很多竹蓀種植戶解決技術上遇到的難題。
高允旺應邀先后赴江西、浙江等地傳授竹蓀栽培技術,足跡遍布全國4省、8個地區(qū)、17個縣市,舉辦科普培訓班28期、培訓1 800多人,發(fā)放資料800多份、接受500多人次技術咨詢、發(fā)布產銷信息21條。將好技術好經驗傳授給村民們,竹蓀飄香了,村民們腰包也鼓起來了。
2017年,高允旺成功將黑皮雞樅從北方大棚搬到南方林下種植,填補了福建省黑皮雞樅林下種植技術空白。林下種植技術降低了成本,簡便易學,重要的是投資少見效快,高允旺計劃未來全面推廣,為菇農們開辟新的致富通道。
(作者聯(lián)系地址:福建省建陽市童游東橋東路78號南平農校 郵編:35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