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手術后觀察組患者"/>
譚兆義
【摘要】目的 對比分析腹腔鏡及開腹手術對于直腸癌患者的應激反應及免疫功能的影響。方法 將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診治的直腸癌患者共計90例為研究樣本,隨機平均分組為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行腹腔鏡手術,對照組患者行傳統(tǒng)開腹手術。結果 兩組患者手術前各項應激反應指標差異不顯著(P>0.05),手術后觀察組患者應激反應各項指標顯著低于對照組;手術后觀察組患者的各項免疫指標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直腸癌患者行腹腔鏡手術對于患者圍術期的應激反應及免疫功能的影響均較小,該手術方案值得應用并推廣。
【關鍵詞】直腸癌;開腹手術;腹腔鏡;免疫功能;應激反應
【中圖分類號】R73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15..01
直腸癌屬于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消化道的惡性腫瘤疾病,近年來由于人們的飲食結構以及生活方式不斷的發(fā)生改變,直腸癌的發(fā)病率也呈現(xiàn)上升趨勢。臨床中常以手術方案進行治療,腹腔鏡手術和開腹手術均是常見術式,但兩種手術方案均會對患者術后的免疫功能以及應激反應產(chǎn)生影響[1]。本次研究將針對兩種手術方案對于患者圍術期的影響作用進行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診治的直腸癌患者共計90例為研究樣本,利用隨機抽樣原則將患者進行平均分組,各組均45例,分別定義為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男26例,女19例;患者年齡24~67歲,平均年齡(42.6±0.3)歲;腫瘤直徑為1~8 cm,平均(4.71±0.24)。對照組:男24例,女21例;患者年齡26~69歲,平均年齡(42.4±0.6)歲;腫瘤直徑為2~7 cm,平均(4.52±0.21)。兩組患者
常規(guī)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實施分組比較。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由本院同一組醫(yī)師來實施手術,患者均氣管插管之后全麻狀態(tài)下行直腸癌的根治術治療。其中觀察組患者行腹腔鏡手術,氣腹壓為13 mmHg左右,常規(guī)行5孔操作[2]。對照組患者行傳統(tǒng)開腹手術。
1.3 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應激反應的各項指標變化情況和免疫功能的參數(shù)變化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以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用x2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在手術前后的應激反應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手術前各項應激反應指標差異不顯著(P>0.05),手術后觀察組患者應激反應各項指標顯著低于對照組,具體比較結果見表1。兩組資料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免疫指標比較
手術后觀察組患者的各項免疫指標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具體比較結果見表2。兩組資料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直腸癌屬于臨床在較為多見的消化道的惡心腫瘤疾病,術后方案是治療該類疾病的重要方式。手術治療對于患者將造成創(chuàng)傷,包括切口創(chuàng)面以及器官切除所引發(fā)的創(chuàng)傷等,并且手術中對于患者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均產(chǎn)生刺激作用,容易引發(fā)患者的應激反應,并產(chǎn)生免疫抑制。無論采取腹腔鏡手術或是開腹手術均會對患者的應激和免疫功能產(chǎn)生影響。但由于腹腔鏡手術中患者的切口較小,對患者產(chǎn)生的創(chuàng)傷作用相對較輕,因此對其免疫功能和應激反應產(chǎn)生的影響均較小。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行腹腔鏡手術,該組患者的各項免疫功能指標以及應激反應指標等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這表明腹腔鏡手術對于直腸癌患者產(chǎn)生的影響作用較小,游離與患者術后恢復。謝波等在其同類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通過行腹腔鏡手術治療直腸癌患者的圍術期免疫功能以及應激反應指標的波動均較小,這與本次研究結果相符,可進一步佐證本次研究結果。
綜上所述,直腸癌患者行腹腔鏡手術對于患者圍術期的應激反應及免疫功能的影響均較小,該手術方案值得應用并推廣。
參考文獻
[1] 杜任鵬,張占林.腹腔鏡與開腹直腸癌手術對圍手術期患者應激和免疫功能的影響[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81):15889-15890.
[2] 戴 剛,蔡一亭,高 銘,等.腹腔鏡手術對直腸癌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氧化應激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7,(17):2361-2364.
本文編輯:吳 衛(wèi)